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37844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栽种要点如下:(1)向水体泼洒渔用药物,使水体药物浓度持续0.5-1天,保持3-5g/m↑[3],杀灭水体鱼类;(2)7-10天后泼洒氧化物质,水体浓度达0.5-1g/m↑[3],同时搅动底泥,改善水质、底质环境。连续三天,每天一次;(3)10-15天后撒播大茨藻种子或移栽大茨藻植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湖泊水体的生态保护,特别是一种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淡水湖泊大多为浅水水体,它不仅是人类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导致我国湖泊原有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表现特征为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湖泊富营养化呈现迅猛发展趋势。目前,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从整体看,我国的富营养化湖泊大多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如网围养殖和大水面增养殖的过度发展导致了草型湖泊优质水生植被消失,湖泊自我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或失去,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的沉水植物并施以正确的栽种方法以形成群落规模,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栽种要点如下(1)向水体泼洒渔用药物,使水体药物浓度持续0.5-1天,保持3-5g/m3,杀灭水体鱼类;(2)7-10天后泼洒氧化物质,水体浓度达0.5-1g/m3,同时搅动底泥,改善水质、底质环境。连续三天,每天一次;(3)10-15天后撒播大茨藻种子或移栽大茨藻植株。所述的渔用药物可为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不低于26%,所述的氧化物质可为生石灰CaO,大茨藻种子的撒播密度为1-2g/m2,大茨藻植株的移栽密度为10-15株/m2。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的湖泊水体应为湖泊中封闭水体或池塘水体,水深为0.5-2.5m,面积5-10亩为宜。选择大茨藻主要是考虑较其他沉水植物如菹草、黑藻而言,大茨藻由于植株矮小,一般为20-40cm,成团簇状蔓延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在风浪较大的湖泊水体中能有效抵御风浪袭击;大茨藻是鱼蟹等经济鱼类的优质天然饲料。大茨藻从一般水体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栽种难点是应根据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在不同的水深处栽种。这也是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栽种的共同难点。因为水生植物生长需光照,当植物光合作用合成与消耗支出相等时的水体深度为补偿深度,植株处于补偿深度时不再生长。透明度为富营养化程度指标之一,水体透明度为0.73-1.30米时属富营养化(0.4-0.73米重富营养化;0.4米以下严重富营养化)。补偿深度约为透明度的2倍。如透明度为0.73米则补偿深度为1.46米,水生植物必须在水深低于1.46米处才能生长,所以大茨藻的恢复应根据富营养化的程度在不同的水深处栽种。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效果由于水生植被能有效地吸收水中营养盐,固着底泥、澄清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同时高等水生植物的分泌物能抑制低等植物-藻类的过量生长,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般而言,湖泊中水生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水质较好,有较高的渔业和旅游等景观价值,一般没有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体的特征即蓝绿藻的大量繁殖。可见,根据我国富营养化发展的现状与原因,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以提高湖泊自身的自净能力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是实现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恢复沉水植物则是重建湖泊水生植被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渔业生产时还能给鱼、虾、蟹提供优质天然饲料。本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迅速恢复水体中的沉水植物,对于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恢复水生植被、净化水质及鱼塘养鱼养蟹都有现实意义。具体实施例方式1、选择鱼塘或浅水湖泊中的相对封闭的浅水水体;2、向水体中泼洒漂白粉,使水体药物浓度持续0.5-1天保持3-5g/m3,杀灭水体鱼类。如时间太短、浓度太低,都不能有效清除水体鱼类,鱼类会吃大茨藻;太长则浪费药物,增加施用药物次数;3、7-10天后泼洒生石灰,浓度达1g/m3,同时搅动底泥,改善水质、底质环境。连续三天每天一次;漂白粉与生石灰同属氧化物质。一般而言,底泥呈酸性环境,淤泥中含有各种有机酸,漂白粉与生石灰的使用能中和酸性物质,杀灭水体细菌,氧化有机物,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底质环境。一定浓度的漂白粉液还能有效杀灭水体鱼类4、10-15天后撒播大茨藻种子(密度为1-2g/m2)或移栽植株(密度为10-15株/m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山东禹城试验基地河蟹养殖塘进行了恢复大茨藻种群试验,试验塘面积5亩,水深0.5-0.7米,透明度0.3-0.4米,经检测属富营养化水体。按上述方法进行杀灭水体鱼类及生石灰改善水质、底质环境后,于3月份撒播大茨藻种子,密度为1-2g/m2,两个月后池塘水体70%面积被大茨藻覆盖,水质清澈见底,水体营养盐氮磷等指标检测基本为零。权利要求1.,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栽种要点如下(1)向水体泼洒渔用药物,使水体药物浓度持续0.5-1天,保持3-5g/m3,杀灭水体鱼类;(2)7-10天后泼洒氧化物质,水体浓度达0.5-1g/m3,同时搅动底泥,改善水质、底质环境。连续三天,每天一次;(3)10-15天后撒播大茨藻种子或移栽大茨藻植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渔用药物可为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不低于26%,所述的碱性物质可为生石灰CaO,大茨藻种子的撒播密度为1-2g/m2,大茨藻植株的移栽密度为10-15株/m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是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的湖泊水体应为湖泊中封闭水体或池塘水体,水深为0.5-2.5m。全文摘要,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栽种要点如下(1)向水体泼洒渔用药物,使水体药物浓度持续0.5-1天,保持3-5g/m文档编号C02F3/32GK1623935SQ20041006566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0日专利技术者刘正文, 王春忠, 李宽意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栽种沉水植物大茨藻,栽种要点如下:(1)向水体泼洒渔用药物,使水体药物浓度持续0.5-1天,保持3-5g/m↑[3],杀灭水体鱼类;(2)7-10天后泼洒氧化物 质,水体浓度达0.5-1g/m↑[3],同时搅动底泥,改善水质、底质环境。连续三天,每天一次;(3)10-15天后撒播大茨藻种子或移栽大茨藻植株。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正文王春忠李宽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