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5775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的沉淀池、生物处理池和人工湿地,所述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水渠与沉淀池相连通,且所述生物处理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渠与人工湿地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而生物处理池沿左右方向延伸;从而使水体在净化过程中,先沿前后方向流动、再沿左右方向流动、最后再沿前后方向流动,整体流动路线呈曲线状,延伸长了水体流动距离、以及净化时间,增强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净化效果,且采用此种结构布局,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空间结构更为紧凑、占用面积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河道型水源地容易受到沿线点源、面源污染或突发性化学污染事故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供水水质不稳定,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对供水安全提出了考验。随着我国对水源地保护、供水安全保障的要求日益提高,许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开展湖库型水源地、以及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以改善供水水质、规避环境风险。以人工湿地等为代表的生态净化技术工艺,因其低碳节能、景观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类似工程建设中。不同于污废水处理工程,应用于水源地或入湖库河口的水体生态净化工程的处理规模通常较大,现有技术工艺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和工艺配水方式的影响,需要附带建设许多分散的布水、输水和集水系统。一方面各项附属设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增加了运行调度难度;另一方面面积过大的净化系统也容易造成布水不均匀,从而缩短实际水力停留时间,进而影响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间结构紧凑、占用面积小,且净化效果较好的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的沉淀池、生物处理池和人工湿地,所述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水渠与沉淀池相连通,且所述生物处理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渠与人工湿地相连通;当水体流经沉淀池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生物处理池时,水体沿左右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人工湿地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的宽度在水流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人工湿地的宽度在水流方向上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渠包括位于沉淀池的出水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收集渠和位于生物处理池的进水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布水渠。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处理池中沿水流方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隔板,且多个隔板上下交错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渠包括位于生物处理池的出水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收集渠和位于人工湿地的进水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布水渠。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中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隔埂。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进水端与第二布水渠之间设有配水闸。进一步地,所述配水闸与人工湿地进水端之间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配水渠。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出水端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跌水堰。进一步地,所述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沉淀池的进水端相连通的布水池;所述布水池与沉淀池之间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多个流通孔的整流墙。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利用沉淀池沉淀水体中颗粒状杂质;再利用生物处理池可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等;最后,利用人工湿地可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从而保证本技术具有较好净化效果、以及较高的净化效率;同时,本技术中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而生物处理池沿左右方向延伸;从而使水体在净化过程中,先沿前后方向流动、再沿左右方向流动、最后再沿前后方向流动,整体流动路线呈曲线状,延伸长了水体流动距离、以及净化时间,进一步增强了本技术的净化效果,且采用此种结构布局,使得本技术布水更加均匀、整体空间结构更为紧凑、占用面积较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生物处理池的纵向剖视图。元件标号说明1沉淀池11沉淀槽2生物处理池21隔板22流通间隙23隔室3人工湿地31隔埂32跌水堰33水生植物34湿地分单元4第一水渠41第一收集渠42第一布水渠5第二水渠51第二收集渠52第二布水渠6配水闸7配水渠8布水池9整流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纸面的上下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纸面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如图2所示,将纸面的上下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的沉淀池1、生物处理池2和人工湿地3,沉淀池1和人工湿地3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生物处理池2沿左右方向延伸;生物处理池2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水渠4与沉淀池1相连通,且生物处理池2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渠5与人工湿地3相连通。本技术中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利用沉淀池1沉淀水体中颗粒状杂质;再利用生物处理池2可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最后,利用人工湿地3可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从而保证本技术具有较好净化效果、以及较高的净化效率。同时,本技术中沉淀池1和人工湿地3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而生物处理池2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净化过程中,当水体流经沉淀池1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而当水体流经生物处理池2时,水体沿左右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人工湿地3时,水体再次沿前后方向流动;使得水体整体流动路线呈曲线状,延伸长了水体流动距离、以及净化时间,进一步增强了本技术的净化效果;且采用此种结构布局,使得本技术整体空间结构更为紧凑、占用面积较小。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中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沉淀池1的进水端相连通的布水池8。布水池8与沉淀池1之间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多个流通孔的整流墙9。多个流通孔在整流墙9上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布水池8呈扇形,且整流墙9在俯视角度也呈扇形。这样,如图1所示,需净化的水体由布水池8的圆心处流入布水池8、即进水口位于布水池8的圆心处;水体在布水池8中呈扇形分布,且在流经整流墙9时,水体被分散均匀、并由流通孔流入沉淀池1;从而保证沉淀池1对水体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如图1所示,沉淀池1的宽度在水流方向上逐渐增大。当水体流经沉淀池1时,沿水流方向的过水断面不断增大,水体流速也会不断降低,从而便于水体中较大悬浮颗粒状杂质沉淀下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沉淀池1呈扇形,即沉淀池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呈弧形;且沉淀池1的后部设有沉淀槽11,该沉淀槽11用于容纳沉淀的颗粒状杂质。另外,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沉淀池1也可采用梯形结构。如图2所示,人工湿地3中种植有水生植物33,利用水生植物33能有效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同时,如图1所示,人工湿地3的宽度在水流方向上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人工湿地3也呈扇形,即人工湿地3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呈弧形。这样,当水体流经人工湿地3时,流速会逐渐放缓,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的沉淀池(1)、生物处理池(2)和人工湿地(3),所述沉淀池(1)和人工湿地(3)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2)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2)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水渠(4)与沉淀池(1)相连通,且所述生物处理池(2)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渠(5)与人工湿地(3)相连通;当水体流经沉淀池(1)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生物处理池(2)时,水体沿左右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人工湿地(3)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分布的沉淀池(1)、生物处理池(2)和人工湿地(3),所述沉淀池(1)和人工湿地(3)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2)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生物处理池(2)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水渠(4)与沉淀池(1)相连通,且所述生物处理池(2)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渠(5)与人工湿地(3)相连通;当水体流经沉淀池(1)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生物处理池(2)时,水体沿左右方向流动;当水体流经人工湿地(3)时,水体沿前后方向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的宽度在水流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人工湿地(3)的宽度在水流方向上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渠(4)包括位于沉淀池(1)的出水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收集渠(41)和位于生物处理池(2)的进水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布水渠(4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辐流式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池(2)中沿水流方向设有多个间隔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倬杜心慧张俊朱雪诞胡伟王红霞季荣吴巍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