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格栅池、调节池、配水渠、人工湿地、稳定塘和集水井;其中,污水经格栅池的初步过滤后,进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经调节池调节后的污水进入配水渠,然后依次经过阶梯状的多级人工湿地进行进一步过滤,污水经多级人工湿地的过滤处理后进入稳定塘,在稳定塘中进行净化,经稳定塘净化后的污水通过集水井排入下游河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净化系统不仅成本低,并且污水的处理效率也高,同时,还能够美化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
,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规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一些河道存在混浊不堪、清水少中水多、富营养化导致一些水生物难以生存,甚至夹杂着腥臭味等问题。即使可以花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济改善河岸边的景致,但终会因河道内的污水而影响河道周围的景致。近年来,水污染控制技术从原先的集中式处理向分散式和就地处理逐步转变。其中,生态工艺技术的研究在近年来更是方兴未艾。生态工艺技术中运用人工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潜力,达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在许多领域内成为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廉价替代方案,将之应用于控源、原位生态修复、流域污染控制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传统的人工湿地中,污水在其中的流速较为平缓,导致人工湿地基质溶氧水平低,限制了湿地污水处理效率。目前,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湿地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优化组合、辅助生物强化处理、增加人工曝气装置等,虽然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率,但结果依然不理想。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效率,从而解决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这一瓶颈问题,是人工湿地进一步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以解决现有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率低、且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格栅池、调节池、配水渠、人工湿地、稳定塘和集水井;其中,上游河道的污水经格栅池初步过滤后,进入调节池进行调节,经调节池调节后的污水进入配水渠;配水渠内设置有三角堰,通过三角堰将经过调节后的污水引入人工湿地内;人工湿地包括呈阶梯状的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其中,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通过中水集布水装置连接;在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内,从上至下均依次设置有表面流层、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且在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均布设有水管,在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均设有渗流排水管;其中,设在表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与中水集布水装置连接,经过调节后的污水被引入表流湿地内,通过在表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布设的水管对引入的污水进行均匀布水,所引入的污水依次经表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过滤后,通过设在表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和中水集布水装置将过滤后的污水引入潜流湿地内;通过在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布设的水管对经过表流湿地过滤的污水进行均匀布水,所引入的经表流湿地过滤的污水依次经潜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过滤后,通过设在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将经过潜流湿地过滤的污水引入稳定塘;在稳定塘中将经过潜流湿地过滤的污水进行净化,经稳定塘净化后的污水通过集水井排入下游河道。此外,优选的结构为:至少包括两级阶梯状人工湿地,每一级人工湿地均包括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其中,第一级人工湿地的表流湿地与配水渠相连,最后一级人工湿地的潜流湿地与稳定塘相连。此外,优选的结构为:格栅池、调节池、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的面积按1:1:1:1设置;分别在格栅池、调节池、人工湿地和稳定塘之间设置有隔水坝,各个隔水坝之间依次形成0.1m的自然落差。此外,优选的结构为:格栅池内斜向设置有格栅,格栅的倾角在45度至75度之间;格栅池一侧设置有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有出水口,上游河道的污水通过格栅池的进水口进入格栅池,经格栅初步过滤后,通过格栅池的出水口排入调节池内;其中,格栅池的进水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格栅池的出水口的水平高度。此外,优选的结构为:调节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有出水口,经格栅池初步过滤的污水由进水口进入调节池,经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后,由调节池的出水口进入配水渠;调节池由池体、横向隔墙和纵向隔墙组成;其中,纵向隔墙分别垂直设置在池体的上侧和下侧,垂直于上侧的各纵向隔墙与垂直于下侧的各纵向隔墙间隔排列;横向隔墙分别垂直设置在调节池的左侧和纵向隔墙侧,垂直于调节池的左侧的各横向隔墙与垂直于纵向隔墙的各横向隔墙间隔排列。此外,优选的结构为:纵向隔墙的数量为3-6块,横向隔墙的数量为2-5块。此外,优选的结构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均种植有净水植物;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的填料均为粒径6mm-10mm的高炉渣,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第二填料层的填料均为粒径10mm-20mm的碎石,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的填料均为粒径20mm-30mm的沸石。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在潜流湿地靠表流湿地的一端的上方设置有多孔板形成跌水平台,多孔板与潜流湿地的宽度相等。此外,优选的结构为:稳定塘的塘深为1.2m-2.0m,稳定塘中的污泥厚度为0.3m,在稳定塘中通过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养殖观赏鱼类构建稳定塘的生态系统。此外,优选的结构为:在集水井底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集水槽,集水槽内设置有提升泵,通过提升泵将进入集水井内的水排入下游河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作为一种实用高效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处理能耗低,运行方便,能够美化环境,延长了人工湿地的运行周期,提高了人工湿地去污效率;2、以多级结构为基础,依次通过格栅池滤渣、调节池均匀水质水量、多级人工湿地和稳定塘去除污染物质,从而完成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实现了生物强化处理和人工湿地净化的有效结合;3、过水面积最大化,使水体尽可能地与基质及植物根系发生作用,实现了跌水曝气和人工湿地的有效结合,提高湿地生物净化能力,污水在各级人工湿地的出水处以跌水方式进入下一级,污水在此过程中曝气增氧,在下一净化层的人工湿地中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的区域,有利于氮的硝化与反硝化条件的形成;4、对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若进水水质污染浓度较高或出水水质要求提高时,可增加立体结构的级数,其中,该立体结构是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附图说明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并且随着对本专利技术的更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的调节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的集水井结构示意图。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图中:河道1、格栅池2、格栅3、隔水坝4、调节池5、配水渠6、表流湿地71、潜流湿地72、中水集布水装置8、稳定塘9、集水井10、横向隔墙11、纵向隔墙12、集水槽13、提升泵14、池体1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针对前述现有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率低且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格栅池、调节池、配水渠、人工湿地、稳定塘和集水井依次相连来构建生态净化系统,污水在进入本生态净化系统后,经格栅池的初步过滤后,进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经调节池调节后的污水进入配水渠,然后依次经过阶梯状的多级人工湿地进行进一步过滤,污水经多级人工湿地的过滤处理后进入稳定塘,在稳定塘中进行净化,经稳定塘净化后的污水通过集水井排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格栅池、调节池、配水渠、人工湿地、稳定塘和集水井;其中,上游河道的污水经所述格栅池初步过滤后,进入所述调节池进行调节,经所述调节池调节后的污水进入所述配水渠;所述配水渠内设置有三角堰,通过所述三角堰将经过调节后的污水引入所述人工湿地内;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呈阶梯状的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其中,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通过中水集布水装置连接;在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内,从上至下均依次设置有表面流层、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且在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均布设有水管,在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均设有渗流排水管;其中,设在所述表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与所述中水集布水装置连接,经过调节后的污水被引入所述表流湿地内,通过在所述表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布设的水管对引入的污水进行均匀布水,所引入的污水依次经所述表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过滤后,通过设在所述表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和所述中水集布水装置将过滤后的污水引入所述潜流湿地内;通过在所述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布设的水管对经过表流湿地过滤的污水进行均匀布水,所引入的经表流湿地过滤的污水依次经所述潜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过滤后,通过设在所述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将经过所述潜流湿地过滤的污水引入所述稳定塘;在所述稳定塘中将经过所述潜流湿地过滤的污水进行净化,经所述稳定塘净化后的污水通过所述集水井排入下游河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格栅池、调节池、配水渠、人工湿地、稳定塘和集水井;其中,上游河道的污水经所述格栅池初步过滤后,进入所述调节池进行调节,经所述调节池调节后的污水进入所述配水渠;所述配水渠内设置有三角堰,通过所述三角堰将经过调节后的污水引入所述人工湿地内;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呈阶梯状的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其中,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通过中水集布水装置连接;在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内,从上至下均依次设置有表面流层、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且在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均布设有水管,在所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均设有渗流排水管;其中,设在所述表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与所述中水集布水装置连接,经过调节后的污水被引入所述表流湿地内,通过在所述表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布设的水管对引入的污水进行均匀布水,所引入的污水依次经所述表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过滤后,通过设在所述表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和所述中水集布水装置将过滤后的污水引入所述潜流湿地内;通过在所述潜流湿地的表面流层布设的水管对经过表流湿地过滤的污水进行均匀布水,所引入的经表流湿地过滤的污水依次经所述潜流湿地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过滤后,通过设在所述潜流湿地的第三填料层底部的渗流排水管将经过所述潜流湿地过滤的污水引入所述稳定塘;在所述稳定塘中将经过所述潜流湿地过滤的污水进行净化,经所述稳定塘净化后的污水通过所述集水井排入下游河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其中,至少包括两级阶梯状人工湿地,每一级人工湿地均包括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其中,第一级人工湿地的表流湿地与所述配水渠相连,最后一级人工湿地的潜流湿地与所述稳定塘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其中,所述格栅池、调节池、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的面积按1:1:1:1设置;分别在所述格栅池、调节池、人工湿地和稳定塘之间设置有隔水坝,各个隔水坝之间依次形成0.1m的自然落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净化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丽君,程寒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