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74886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20:42
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包括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和第二驱动齿,所述第一驱动齿与所述第二驱动齿之间通过一弹性件连接,该弹性件促使所述第一驱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反向预压在从动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弹性件促使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第二驱动齿反向预压在从动齿上,即可利用第一驱动齿驱动从动齿,利用第二驱动齿反向驱动从动齿,变向驱动时不会产生由齿侧间隙所带来的传动误差。即使在齿磨损后,弹性件始终促使第一驱动齿、第二驱动齿反向压靠在从动齿上,继续保持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齿磨损后自调节消隙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齿传动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
技术介绍
齿传动是一种常规的技术手段,由于制造、安装误差或者摩擦损耗,啮合的两齿之间存在齿侧间隙,当传动反向时,驱动齿要先运转一空行程后才能真正啮合从动齿开始传动,这就会导致传动误差,降低传动精度。参看图1,现有一种双齿轮消隙结构,包括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第三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上安装螺旋方向相反的两个斜齿轮,第二驱动轴上、第三驱动轴上均安装同轴的传动斜齿轮、驱动齿轮,第二驱动轴上的传动斜齿轮、第三驱动轴上的传动斜齿轮分别与第一驱动轴上的两个斜齿轮啮合传动,由此构建出同步、同向的两个驱动齿轮,通过这两个驱动齿轮驱动从动齿。在驱动之前,通过安装使两个驱动齿轮的齿侧面分别与从动齿的相对的两个齿侧面贴合,利用其中一个驱动齿轮驱动从动齿,利用另一个驱动齿轮反向驱动从动齿,以此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提高齿传动精度。上述的双齿轮消隙结构,虽能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但随着齿与齿的摩擦损耗,齿侧间隙逐渐变大,两个驱动齿轮的齿侧面不再与从动齿相对的两个齿侧面贴合,由此产生的传动误差逐渐增大,逐渐也会出现传动精度不高的问题。而且,这种双齿轮消隙结构,体积庞大,不宜用于紧凑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该结构能够随着齿磨损,自身作出适应性调节,继续保持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包括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和第二驱动齿,所述第一驱动齿与所述第二驱动齿之间通过一弹性件连接,该弹性件促使所述第一驱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反向预压在从动齿上。进一步,所述弹性件为膜片联轴器,所述第一驱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分别连接于膜片联轴器中被膜片分开的第一轴套、第二轴套。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齿通过一内轴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套,所述第二驱动齿通过一外轴连接于所述第二轴套;该外轴与所述第二轴套固接;该内轴从外轴中穿过,与所述第一轴套固接。进一步,所述外轴上设有传动齿,该传动齿与一换向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驱动齿通过该换向齿轮、传动齿与所述外轴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齿设于所述内轴上。本技术通过一弹性件促使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第二驱动齿反向预压在从动齿上,即可利用第一驱动齿驱动从动齿,利用第二驱动齿反向驱动从动齿,变向驱动时不会产生由齿侧间隙所带来的传动误差。即使在齿磨损后,弹性件始终促使第一驱动齿、第二驱动齿反向压靠在从动齿上,继续保持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从而使得本技术具有在齿磨损后自调节消隙的效果。本技术还尤其适用于由于制造精度不高造成的齿间距、齿侧间隙不一的齿传动,由于弹性件的避让缓冲作用,便可减少齿与齿的摩擦损耗。本技术的结构新颖、合理,通过弹性件预压自调节,自始至终都能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始终保持高精度传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双齿轮消隙结构的示意简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图。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0)从动齿,(11)第一驱动轴,(12)第二驱动轴,(13)第三驱动轴,(14)(15)斜齿轮,(16)(17)传动斜齿轮,(18)(19)驱动齿轮;(20)从动齿轮,(21)第一驱动齿轮,(22)第二驱动齿轮,(23)拉簧;(30)从动齿,(31)膜片联轴器,(311)第一轴套,(312)第二轴套,(313)膜片,(32)外轴,(33)内轴,(34)驱动轴,(35)第一驱动齿轮,(36)第二驱动齿轮,(37)传动齿轮,(38)换向齿轮,(39)同轴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实施例1:参看图2,本技术的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包括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轮21和第二驱动齿轮22,第一驱动齿轮21与第二驱动齿轮22之间设有拉簧23,该拉簧23促使第一驱动齿轮21的啮合齿预压于从动齿轮20相啮合齿的左侧面,同时促使第二驱动齿轮22的啮合齿预压于从动齿轮20相啮合齿的右侧面,使得第一驱动齿轮21、第二驱动齿轮22反向预压在从动齿轮20上。第一驱动齿轮21逆时针转动时,可驱动从动齿轮20顺时针转动,此时,与第一驱动齿轮21同步、同向的第二驱动齿轮22可能因为齿侧间隙并未实际参与驱动;当第一驱动齿轮21、第二驱动齿轮22同步反向时,即第一驱动齿轮21、第二驱动齿轮22均顺时针转动时,利用第二驱动齿轮22便能驱动从动齿轮20逆时针转动,达到反向传动的目的,此时,第一驱动齿轮21也可能因为齿侧间隙并未实际参与驱动。由于第一驱动齿轮21、第二驱动齿轮22一开始就反向预压在从动齿轮20上,所以能够在换向传动的过程中不受齿侧间隙的影响,保证高精度传动。即使在齿磨损后,由于拉簧23的作用,始终促使第一驱动齿轮21的啮合齿压靠在从动齿轮20相啮合齿的左侧面、第二驱动齿轮22的啮合齿压靠在从动齿轮20相啮合齿的右侧面,继续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使得本技术具有在齿磨损后自调节消隙的效果。实施例2:参看图3、4,本技术的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包括膜片联轴器31、外轴32、内轴33、驱动轴34、第一驱动齿轮35、第二驱动齿轮36、传动齿轮37、换向齿轮38和同轴齿轮39;膜片联轴器31包括第一轴套311、第二轴套312和膜片313,第一轴套311、第二轴套312被膜片313分在膜片313的左右两侧;外轴32与第二轴套312固接,内轴33从右至左从外轴32中穿过,与第一轴套311固接;内轴33的右部设有第一驱动齿轮35,第一驱动齿轮35通过内轴33与第一轴套311形成连接;外轴32上设有传动齿轮37,该传动齿轮37与换向齿轮38啮合,换向齿轮38又与同轴齿轮39啮合,同轴齿轮39与第二驱动齿轮36同轴地安装在驱动轴34上,第二驱动齿轮36通过同轴齿轮39、换向齿轮38、传动齿轮37与外轴32形成连接,再通过外轴32与第二轴套312形成连接;第一驱动齿轮35、第二驱动齿轮36同步、同向地与从动齿30形成连接。为使膜片联轴器31具有弹性性能,以使第一驱动齿轮35、第二驱动齿轮36反向预压在从动齿30上,首先,施加外力,使膜片联轴器31的第一轴套311与第二轴套312发生相对转动,此时,膜片313发生形变,从而具有弹性性能;然后,将内轴33、外轴32分别与第一轴套311、第二轴套312固定连接;然后,撤掉外力,此时,膜片313形变恢复力将通过第一轴套311、第二轴套312促使第一驱动齿轮35、第二驱动齿轮36反向压靠在从动齿30上。利用膜片联轴器31作为弹性件,始终促使第一驱动齿轮35的啮合齿、第二驱动齿轮36的啮合齿反向压靠在从动齿30上,可以消除齿侧间隙带来的传动误差,因此也能具有在齿磨损后自调节消隙的效果。本实施例还具有结构小巧的特点,可适用于紧凑空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齿轮35,也可变换成在内轴33右部的周面上直接形成齿,使内轴33变为一牙棒;传动齿轮37也可变换成在外轴32的周面上直接形成齿或外套一齿圈;第二驱动齿轮36也可不通过同轴齿轮3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

【技术保护点】
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包括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和第二驱动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驱动齿与所述第二驱动齿之间通过一弹性件连接,该弹性件促使所述第一驱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反向预压在从动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包括同步、同向的第一驱动齿和第二驱动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驱动齿与所述第二驱动齿之间通过一弹性件连接,该弹性件促使所述第一驱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反向预压在从动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传动的自调节消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件为膜片联轴器,所述第一驱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分别连接于膜片联轴器中被膜片分开的第一轴套、第二轴套。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学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埃弗米数控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