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二羟基黄酮在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65822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制药领域,涉及7,8-二羟基黄酮在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成年SD大鼠视神经挫伤模型实验,结果显示7,8-二羟基黄酮能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提高存活率,对受损视网膜神经元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7,8-二羟基黄酮通过保护受损视网膜神经元进一步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所述的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包括:青光眼、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7,8-二羟基黄酮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制剂,采用局部给药于眼部玻璃体腔方式,能对受损视网膜神经元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制药领域,涉及7,8-二羟基黄酮在制药中的新的用途,具体涉及7,8-二羟基黄酮在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保护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公开了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及轴突变性是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作为世界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例如:青光眼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及其轴突变性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目前,临床实践中对青光眼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或手术的方法降低眼压,可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尽管眼压控制满意,但视功能仍然有继续恶化现象,究其根源,是由于发生凋亡的病理微环境持续存在,视网膜神经元不能有效再生,使得神经元数量不断减少,造成视功能进行性下降;业内公知,由于眼球的密闭球体解剖结构使得外用眼表滴剂无法达到眼底组织,而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使得全身给药的药物在眼底组织无法达到有效浓度,这进一步增加了此类疾病的治疗难度。7,8-二羟基黄酮(Dihydroxyflavone,DHF)属黄酮类衍生物,其高度选择性TrkB受体激动剂,分子量254.24Da;至今为止,尚未见有关7,8-二羟基黄酮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报道。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拟提供新的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药物,尤其是提供7,8-二羟基黄酮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7,8-二羟基黄酮在制药中的新用途,具体涉及7,8-二羟基黄酮在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中所述7,8-二羟基黄酮的分子式为C15H10O4,分子量为254.24Da。本专利技术基于TrkB受体存在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Müller细胞、无长突细胞、和视锥细胞等视网膜各层细胞中,采用所述的7,8-二羟基黄酮成年SD大鼠视神经挫伤模型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所述的7,8-二羟基黄酮高度选择性地激活TrkB受体,与TrkB受体细胞外区域结合,引起受体二聚化,自身磷酸化,并能激活下游AKT、ERK信号通路;并与特异性配体结合,起到促进细胞存活及抗凋亡作用,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更具体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单次玻璃体腔注射7,8-二羟基黄酮进行对成年SD大鼠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治疗组相比,7,8-二羟基黄酮能明显提高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效果,所述的7,8-二羟基黄酮对视神经挫伤成年SD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本领域普遍认同的成熟的视神经挫伤动物模型,能有效地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Müller细胞、无轴突细胞在内的神经元数量的减少,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引起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验结果显示,DiI上丘逆标RGCs发现,7,8-二羟基黄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存活的RGCs的数量存在显著的差异;TUNEL检测发现7,8-二羟基黄酮能显著降低RGCs的凋亡率;GFAP免疫荧光染色发现7,8-二羟基黄酮能明显降低GFAP的表达。本专利技术的7,8-二羟基黄酮可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药物,用于保护受损视网膜神经元进一步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所述的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包括:青光眼、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挫伤。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制剂;其中7,8-二羟基黄酮作为主要活性成分,使用时,将7,8-二羟基黄酮局部给药于眼部玻璃体腔,尤其是采用眼球玻璃体腔局部注射的给药方式,能对受损视网膜神经元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附图说明图1,视神经挫伤后1周各组存活的RGCs密度比较,其中,**表示与0.1%DMSO组相比,P<0.001。图2,视神经挫伤后1天,各组RGCs凋亡率的比较;其中,*表示与0.1%DMSO组相比,P<0.005。图3,视神经挫伤后3天,各组RGCs凋亡率的比较;其中,5uM7,8-DHF组、BDNF组与0.1%DMSO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图4,视神经挫伤后7天,各组RGCs凋亡率的比较;其中,**表示与0.1%DMSO组相比,P<0.001。图5,视神经挫伤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视网膜切片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图6,视神经挫伤后1天,各组视网膜GFAP表达水平比较;其中,*表示与0.1%DMSO组相比,P<0.005。图7,视神经挫伤3天,各组视网膜GFAP表达水平比较;其中,**表示与0.1%DMSO组相比,P<0.001。图8,视神经挫伤7天,各组视网膜GFAP表达水平比较;其中,**表示与0.1%DMSO组相比,P<0.00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DiI逆标细胞计数法检测7,8-二羟基黄酮对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实验①实验对象及分组实验对象:成年雄性SD大鼠(200g左右);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5);实验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经玻璃体腔注射1uM、5uM、10uM、20uM四个浓度7,8-DHF4uL,阴性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0.1%DMSO溶液4uL,阳性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0.5ug/uLBDNF4u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具有显著的视网膜神经元保护效果,在视神经挫伤、横断伤等多种动物模型中证实BDNF能够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促进存活及轴突再生,并且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特异性结合TrkB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实现的,因此在本实验中BDNF作为阳性对照药物;在所有手术操作前,实验动物均给予甲苯噻嗪(8mg/kg)和氯胺酮(60mg/kg)肌肉注射诱导麻醉,手术过程中无出现大鼠麻醉致死情况,麻醉清醒后放回动物房饲养;②上丘逆行标记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成年SD大鼠麻醉后固定于大脑立体定位仪头架上,切开头顶部的皮肤暴露颅骨,在双侧上丘相应的位置处设孔,于后囟旁开1.2mm、向前2.0mm位置,用微量注射器进针深度3.2mm注射DiI(双侧各5ul),头皮缝合处涂抗生素;③视神经挫伤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DiI上丘逆行标记后第5天,用氯氨酮(80mg/kg)及甲苯噻嗪(12mg/kg)腹腔注射全身麻醉后,SD大鼠左眼周局部清洁消毒,环行剪开外眦部球结膜,打开Tenon’s囊,钝性分离悬韧带,暴露视神经,用微型血管钳,持力为70g,自球后约2mm处夹持视神经15秒造成视神经损伤,缝合球结膜,迪可罗眼膏涂眼;术后第2天出现Marcus-gun瞳孔,眼球无明显突出,眼底无出血者为模型成功;右眼不手术作为正常对照;视神经损伤后,实验组经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7,8-DHF4uL(1uM、5uM、10uM、20uM),阴性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0.1%DMSO溶液4uL,阳性对照组注射0.5ug/uLBDNF4uL。术后当时及术后每隔1天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未出现眼内出血、并发白内障、眼内感染等,纳入实验;④视网膜铺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术后1周,用生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05/201510252462.html" title="7,8-二羟基黄酮在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原文来自X技术">7,8-二羟基黄酮在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a>

【技术保护点】
7,8‑二羟基黄酮在用于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的7,8‑二羟基黄酮的分子式为C15H10O4,分子量为254.24Da。

【技术特征摘要】
1.7,8-二羟基黄酮在用于制备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的7,8-二羟基黄酮的分子式为C15H10O4,分子量为254.24D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视网膜变性性疾病是青光眼、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或外伤性视神经挫伤。3.一种用于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晓芬麦尔哈巴·肖开提荣先芳熊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