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6360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供轴承竖向套设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内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连接有驱动抵接部向轴承内圈移动的并与轴承内圈抵接的第一驱动部,所述固定部下方设置有将固定部上的轴承外圈向上推动的推动部,所述机架上连接有与轴承外圈抵接从而检测轴承外圈径向移动距离的检测部。通过抵接部将轴承的内圈张开,从而将套设在固定部上的轴承进行径向的固定,减少了由于固定过程中的轴承与固定部之间的径向误差,径向游隙检测的精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轴承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
技术介绍
轴承是各类机电设备转动的关键部件,其技术参数的好坏直接对机电设备连续、稳定和安全运行构成重大影响,在轴承生产后,为了得到高精度的轴承,需要对轴承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检测,例如轴承轴向和径向游隙。现有技术中,公布号为“CN104457512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轴承径向游隙检测装置,其通过将轴承水平固定在工作台上,然后通过使轴承进行转动,然后通过指示仪对轴承的外圈接触,在轴承的转动过程中对轴承的径向进行检测,但是该种检测装置在检测的过程中,因为轴承的内圈与固定装置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在轴承径向游隙检测的过程中,该间隙将会导致轴承的径向游隙测量数据不精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更加精确的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供轴承竖向套设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内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连接有驱动抵接部向轴承内圈移动的并与轴承内圈抵接的第一驱动部,所述固定部下方设置有将固定部上的轴承外圈向上推动的推动部,所述机架上连接有与轴承外圈抵接从而检测轴承外圈径向移动距离的检测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轴承安装至固定部前,第一驱动部驱动抵接部向固定槽内移动,从而供轴承套设在固定部上,当轴承套设在固定部上后,第一驱动部驱动抵接部向轴承内圈方向移动,通过抵接部将轴承的内圈张开,从而将套设在固定部上的轴承进行径向的固定,减少了由于固定过程中的轴承与固定部之间的径向误差,同样也避免了轴承内圈的受损;在此检测过程中,通过推动部将轴承的外圈向上推动,然后通过检测部检测到轴承外圈向上移动的距离,从而实现了轴承游隙的检测,在此过程中避免了轴承的径向移动,所以径向游隙检测的精度更高。作为优选,所述检测部包括检测头和驱动检测头向下移动压紧轴承外圈的第二驱动部,所述检测头、抵接部和推动部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物理接触的方式对轴承外圈的移动距离进行检测,与推动部相互配合,从而加强检测精度,同时第二驱动部还起到了压紧轴承外圈的作用,从而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下压轴承外圈,避免轴承通过重力的作用向下移动至径向游隙的下限,而是通过物理压合的方式,控制轴承的外圈向下移动,避免轴承外圈由于重力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产生间隙的问题;检测头、抵接部和推动部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由于抵接部张开的位置即是轴承的直径位置,所以呈一竖直方向上的检测头和推动部可以更好的检测到轴承直径位置的游隙变化,通过该种设置方式的检测精度更高。作为优选,所述检测头包括与机架连接的第一支架、与第一机架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架、与第二支架连接的接触端、与第一支架连接的检测接触端移动距离的检测端,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支架向下移动使接触端压紧轴承外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触端起到了与轴承的外圈进行抵接的作用,然后接触端触发检测端进行检测,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因为第二支架不仅需要控制接触端向下压合轴承外圈,在接触端受到推动部向上的作用力后,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架还需要向上进行移动,继续触发第一支架上的检测端进行游隙距离的检测,这也是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活动连接的原因。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与机架连接的第三支架和与第三支架活动连接的第四支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第四支架升降,所述抵接部与第四支架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部驱动第四支架进行移动,起到了将抵接部进行升降的作用,从而将轴承在固定部上进行固定和脱离,通过设置有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的作用,也使得第一驱动部和检测头在机架上呈对称设置,避免机架发生歪斜的情况,避免影响轴承的检测精度。作为优选,所述第四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为气缸,所述气缸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块配合的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分别驱动抵接块和接触端上下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向块与第二导向块之间的配合,从而控制与机架连接的支架和另一支架之间实现高度方向的移动,对轴承起到了装夹和检测的作用,由于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之间是斜面配合的,使得导向块在移动过程中,位置调节是根据导向块之间的移动逐渐进行的,所以定位精度更好。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架和第一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片,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第一弹性片活动连接且在高度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连接片,所述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通过第二弹性片活动连接且在高度方向上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在气缸控制第二导向块远离第一导向块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弹性片的弹性控制第四支架上的抵接部向固定部外移动,起到了固定轴承内圈的作用,该种固定方式是通过第二弹性片的弹性达到的,所以在固定的过程中与气缸的推拉式的固定方式相比,有效的减少了轴承内圈上的磨损。同时接触端压合轴承外圈的动作通过第一弹性连接片的作用达到,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的配合,控制接触端向上移动,供轴承放入固定部内,然后第二驱动部控制第二导向块远离第二导向块,第一弹性连接片需要进行复位,从而通过接触端向下按压轴承外圈,同样也减少了轴承外圈表面的磨损,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轴承和轴承内部的滚珠受损。作为优选,所述推动部包括底座、推板、设置在底座上的导柱、设置在推板上与导柱配合的导套、设置在底座上推动推板向上移动的第三驱动部和设置在推板上与轴承外圈接触的抵接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起到了避免第三驱动部直接与机架固定连接的作用,加强第三驱动部的安装和定位精度,同时抵接柱是与轴承外圈的下端面抵接的,同时在第三驱动部上设置有推板,在推板的两侧还设置有导柱和导套,导柱和导套的配合,对抵接柱和推板的移动起到了较好的导向效果,使得抵接柱与轴承外圈始终是线接触的,避免抵接柱的棱角与轴承外圈之间发生磕碰。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轴向设置有轴承安装架,所述轴承安装架上设置有驱动轴承安装架向固定部移动的第四驱动部,所述轴承安装架上设置有供轴承放置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两侧开设有轴承移入固定部的通孔,所述放置槽相对于固定部的另一侧设置有将轴承推入固定部的第五驱动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通过滚动移动至轴承安装架的定位槽上,然后实现了在定位槽上的固定,第四驱动部推动整个轴承安装架向固定部移动,使得轴承对准固定部的位置,在移动过程中,固定部穿设过通孔使轴承套设在固定部上,然后通过其后方的第五驱动部穿设过另一侧的通孔,在轴承安装架远离固定部的过程中,将两个通孔全部封闭起来,避免轴承由于与通孔外圈之间的摩擦力,重新落入定位槽上。作为优选,所述放置槽呈V形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型设置的放置槽具有很好的对中效果,同时也避免了轴承在轴承安装架上的左右移动,使轴承内圈的中心位置对准固定部的中心位置,在轴承安装架移动的过程中,轴承能够正好套设在固定部上。作为优选,所述放置槽的底部与固定部底部的距离大于轴承的内外圈之间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以在轴承安装架收取轴承的过程中,当第一驱动部驱动抵接部向固定槽内移动后,轴承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包括机架(7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71)上设置有供轴承竖向套设的固定部(72),所述固定部(72)内设置有固定槽(721),所述固定槽(721)内设置有抵接部(722),所述抵接部(722)连接有驱动抵接部(722)向轴承内圈移动的并与轴承内圈抵接的第一驱动部(723),所述固定部(72)下方设置有将固定部(72)上的轴承外圈向上推动的推动部(73),所述机架(71)上连接有与轴承外圈抵接从而检测轴承外圈径向移动距离的检测部(7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包括机架(7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71)上设置有供轴承竖向套设的固定部(72),所述固定部(72)内设置有固定槽(721),所述固定槽(721)内设置有抵接部(722),所述抵接部(722)连接有驱动抵接部(722)向轴承内圈移动的并与轴承内圈抵接的第一驱动部(723),所述固定部(72)下方设置有将固定部(72)上的轴承外圈向上推动的推动部(73),所述机架(71)上连接有与轴承外圈抵接从而检测轴承外圈径向移动距离的检测部(7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74)包括检测头(741)和驱动检测头(741)向下移动压紧轴承外圈的第二驱动部(742),所述检测头(741)、抵接部(722)和推动部(73)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头(741)包括与机架(71)连接的第一支架(743)、与第一机架(71)活动连接的第二支架(744)、与第二支架(744)连接的接触端(745)、与第一支架(743)连接的检测接触端(745)移动距离的检测端(746),所述第二驱动部(742)驱动第二支架(744)向下移动使接触端(745)压紧轴承外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723)包括与机架(71)连接的第三支架(724)和与第三支架(724)活动连接的第四支架(725),所述第一驱动部(723)驱动第四支架(725)升降,所述抵接部(722)与第四支架(725)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径向游隙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架(725)和第二支架(744)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块(75),所述第一驱动部(723)和第二驱动部(742)为气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忠刘斌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轴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