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内把手手柄,内把手壳体通过转轴与内把手手柄连接,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设置在内把手壳体与内把手手柄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车门内把手,由于设置有渐接触式缓冲块,使得内把手手柄在回弹时,缓冲作用能够更早进行,作用时间延长,对整个内把手结构产生的振动较小,因而产生收敛而厚重的声响;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车门内把手的汽车,所述汽车在内把手操作时,能够产生手感厚实,声响收敛而厚重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汽车门把手及汽车。
技术介绍
现代汽车的设计愈发注重人的感受,提高驾驶员和乘员的使用体验,车门内把手设计的舒适感也成为了内把手保证其使用性能基础之上的重要指标。车门内把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零部件,内把手的操作手感严重影响对于车辆整体的主观评价,操作的舒适性可以带给客户良好的体验;车门内把手的回弹效果和回弹声音直接给予客户精致的感觉和档次的提升,因此车门内把手的操作手感和回弹声音是体现一辆精品车的重要组成。现代汽车为提升内把手操作手感和回弹声音,会在内把手手柄和内把手壳体之间增加的缓冲垫,用于吸收内把手回弹的振动及噪音,这种结构,在内把手的操作使用时,内把手手柄与缓冲垫的接触方式是较短时间的正面碰撞,产生了较大的瞬时冲量,使得整个内把手机构振动较大,回弹声音及缓冲垫接触声音略散,致使整个内把手的操作手感较轻,声响略散而不厚重,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改善门内把手的回弹声音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门内把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有所述新型门内把手的汽车。
技术实现思路
具体如下: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1,内把手手柄2,内把手壳体1通过转轴3与内把手手柄2连接,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5,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壳体1与内把手手柄2之间,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时,逐渐接触与其相对的结构以使缓冲作用逐渐增大,即当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壳体1上时,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中,渐接触式缓冲块5逐渐接触内把手手柄2,拉长缓冲作用时间;当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手柄2上时,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中,渐接触式缓冲块5逐渐接触内把手壳体1,拉长缓冲作用时间,使之产生收敛而厚重的声响。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内把手手柄2设置有缓冲槽4,所述缓冲槽4设置在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正对位置,使得渐接触式缓冲块5与缓冲槽4能够形成配合。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内把手手柄2上开设有通气孔6,所述通气孔6的一端与缓冲槽4的槽底连通,另一端与内把手手柄2的外表面连通。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缓冲槽4呈向转轴3方向弯曲状。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呈向转轴3方向弯曲状。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缓冲槽4的槽底面42小于缓冲槽4的槽口,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顶面52小于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底面54。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缓冲槽4的第一槽侧面41、第二槽侧面43均呈圆柱曲面向转轴3方向弯曲。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第一侧面51、第二侧面53均呈圆柱曲面向转轴方向弯曲。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缓冲槽4为楔形槽,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为楔形块。进一步地,在所述车门内把手中,所述缓冲槽4为锥形槽,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为锥形块。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安装有上述所述的车门内把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门内把手,由于渐进式缓冲块5安装在所述内把手壳体1上,当用户操作内把手,内把手手柄2回弹时,渐接触式缓冲块5能够更早的接触内把手手柄2,随着缓冲的持续,接触面逐渐增大,缓冲作用随之逐渐增强直到缓冲完成;在内把手手柄2上设置能够与渐接触式缓冲块5形成配合的缓冲槽4,使得内把手手柄2回弹时,渐接触式缓冲块5与缓冲槽4有更多的接触面,缓冲效果进一步加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门内把手,在内把手手柄2操作完回弹时,缓冲持续时间长,产生的冲量较小,使得整个车内把结构振动较小,声响收敛而厚重,从而使用户在操作车内把时,产生厚实而精致的体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由于安装有上述车门内把手,因此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内把手手柄2回弹结束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内把手手柄2回弹结束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实施方式内把手手柄2回弹结束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实施方式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车门内把手实施例车门内把手实施例1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1,内把手手柄2,内把手壳体1通过转轴3与内把手手柄2连接,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5,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壳体1与内把手手柄2之间,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时,逐渐接触与其相对的结构以使缓冲作用逐渐增大,即当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壳体1上时,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中,渐接触式缓冲块5逐渐接触内把手手柄2,拉长缓冲作用时间;当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手柄2上时,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过程中,渐接触式缓冲块5逐渐接触内把手壳体1,拉长缓冲作用时间,使之产生收敛而厚重的声响。车门内把手实施例2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1,内把手手柄2,内把手壳体1通过转轴3与内把手手柄2连接,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5,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与内把手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内把手手柄2设置有缓冲槽4,所述缓冲槽4设置在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正对位置,使得渐接触式缓冲块5与缓冲槽4能够形成配合。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在内把手手柄2回弹时,与设置在内把手手柄2上的缓冲槽(4)的接触面积随着回弹的进行逐渐增大,使得缓冲作用逐渐增大,因而在整个回弹过程中,车门内把手振动较小,产生厚重而收敛的声响,进而使得车内把的使用体验得意提升。车门内把手实施例3如图1、图2所示,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1,内把手手柄2,内把手壳体1通过转轴3与内把手手柄2连接,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5,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与内把手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内把手手柄2设置有缓冲槽4,所述缓冲槽4设置在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正对位置。所述缓冲槽4呈向转轴3方向弯曲状,具体是所述缓冲槽4的第一槽侧面41、第二槽侧面43均呈圆柱曲面向转轴3方向弯曲,并且所述缓冲槽4的槽底面42小于缓冲槽4的槽口。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呈向转轴3方向弯曲状,具体是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第一侧面51、第二侧面53均呈圆柱曲面向转轴方向弯曲;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顶面52小于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底面54。所述内把手手柄2上开设有通气孔6,所述通气孔6的一端与缓冲槽4的槽底面42连通,另一端与内把手手柄2的外表面连通。在内把手手柄2操作完之后回弹时,内把手手柄2绕转轴3转动并与内把手手柄1接近,在这个过程中,固定连接在内把手手柄2上的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第一侧面51与缓冲槽4的第一槽侧面41的接触面积逐渐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1),内把手手柄(2),内把手壳体(1)通过转轴(3)与内把手手柄(2)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5),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壳体(1)与内把手手柄(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内把手,包括内把手壳体(1),内把手手柄(2),内把手壳体(1)通过转轴(3)与内把手手柄(2)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渐接触式缓冲块(5),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设置在内把手壳体(1)与内把手手柄(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把手手柄(2)设置有缓冲槽(4),所述缓冲槽(4)设置在渐接触式缓冲块(5)的正对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把手手柄(2)上开设有通气孔(6),所述通气孔(6)的一端与缓冲槽(4)的槽底连通,另一端与内把手手柄(2)的外表面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门内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槽(4)呈向转轴(3)方向的弯曲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内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渐接触式缓冲块(5)呈向转轴(3)方向的弯曲状。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业,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