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包括炉膛和设置在炉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在炉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气导流室,燃气导流室上端口处盖有补氧室,补氧室上侧设置有二级燃烧室,所述炉膛下部为送风室,在炉膛内设置有与送风室导通的一级燃烧室,一级燃烧室上部伸入燃气导流室,并在一级燃烧室上端口上方设置有阻燃板,所述补氧室包括导通的三、四级风道,四级风道与二级燃烧室导通,三级风道与设置在燃气导流室侧壁处的二级风道导通,二级风道与设置在炉膛内的一级风道导通,一级风道与送风室导通。通过燃料在一级燃烧室内未完全燃烧,产生的可燃气体进入补氧室后再进行充分燃烧,热量的释放集中在二级燃烧室,进而提高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尤其涉及采用分段式分解生物质燃料,从而可使生物质燃料完全燃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
技术介绍
生物质燃料:又称生物质成型燃料(BiomassMouldingFuel,简称\BMF\)是应用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作为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制成各种成型(如颗粒状)的,可直接燃烧的一种新型清洁燃料。生物质燃料因其具有发热量大、杂质少、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不具污染性等优点现今已逐渐被大范围使用。现有技术中,有多种关于使用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装置,这些装置对除渣和送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使得热效率增大,但由于其燃烧过程均是在炉膛内完成,随着不断的送料,一些未能完全燃烧的燃料就会被浪费。同时,燃料在燃烧室的燃烧势必会在炉膛处就造成一定的热量损失,从而降低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使生物质燃料完全燃烧,且完全燃烧处于最上端的燃烧室内,热效率利用率高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本申请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包括炉膛和设置在炉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在炉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气导流室,燃气导流室上端口处盖有补氧室,补氧室上侧设置有二级燃烧室,所述炉膛下部为送风室,在炉膛内设置有与送风室导通的一级燃烧室,一级燃烧室上部伸入燃气导流室,并在一级燃烧室上端口上方设置有阻燃板,所述补氧室包括导通的三、四级风道,四级风道与二级燃烧室导通,三级风道与设置在燃气导流室侧壁处的二级风道导通,二级风道与设置在炉膛内的一级风道导通,一级风道与送风室导通。进一步的,所述补氧室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将壳体内分为上下两层空腔,隔板中心开孔,孔内设置有送风圈,送风圈上下端口分别与壳体外和壳体下层空腔导通,送风圈外侧的上层空腔即为四级风道,在送风圈侧壁上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与四级风道导通,在下层空腔侧壁内侧圆周处设置与四级风道导通的三级风道,三级风道所围圆周内形成一下端敞口的半封闭空腔,该空腔扣于燃气导流室上端口处,扣合处密封相连,使得送风圈下端口与燃气导流室导通。本申请通过一级燃烧室对燃料进行初级燃烧,使得燃料处于燃烧和气化两种状态,从而使得燃料在一级燃烧室内并未完全燃烧,气化时产生的可燃气体进入补氧室后再进行充分燃烧,从而使得热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二级燃烧室内,进而提高热效率。本申请结构简单,非常适合使用生物质燃料,同时也适合使用其他燃料,适应性广。附图说明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图1是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也是一级燃烧室内燃料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例:1、补氧室,1-1、送风圈,1-2、三级风道,1-3、隔板,1-4、四级风道,2、集流圈,3、阻燃板,4、燃气导流室,4-1、二级风道,5、一级燃烧室,6、点火装置,7、炉膛,7-1、一级风道,7-2、送风室,8、集渣室,9、送风管,10、输料管,11、二级燃烧室,12、阻燃段,13、燃烧气化段,14、积料支撑段。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方法的燃烧结构包括炉膛7和设置在炉膛7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8,在炉膛7上端口外罩有燃气导流室4,燃气导流室4上端口处盖有补氧室1,补氧室1上侧设置有二级燃烧室11。所述炉膛7下部为送风室7-2,在炉膛7内设置有与送风室7-2导通的一级燃烧室5,一级燃烧室5上部伸入燃气导流室4,并在一级燃烧室5上端口上方设置有阻燃板3,所述补氧室1包括导通的三、四级风道1-2、1-4,四级风道1-4与二级燃烧室11导通,三级风道1-2与设置在燃气导流室4侧壁处的二级风道4-1导通,二级风道4-1与设置在炉膛7内的一级风道7-1导通,一级风道7-1与送风室7-2导通。在燃气导流室4内设置有用以导流燃气的集流圈2,所述集流圈2罩于一级燃烧室5上部外。所述集流圈2为两端敞口的空腔圆柱体。在送风室7-2处设置有向送风室7-2内送风的送风管9。所述补氧室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1-3,将壳体内分为上下两层空腔,隔板1-3中心开孔,孔内设置有送风圈1-1,送风圈1-1上下端口分别与壳体外和壳体下层空腔导通,送风圈1-1外侧的上层空腔即为四级风道1-4,在送风圈1-1侧壁上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与四级风道1-4导通。在下层空腔侧壁内侧圆周处设置与四级风道1-4导通的三级风道1-2,三级风道1-2所围圆周内形成一下端敞口的半封闭空腔,该空腔扣于燃气导流室4上端口处,扣合处密封相连,使得送风圈1下端口与燃气导流室4导通。环二级燃烧室11上端口圆周处设置有用以支撑炊具的锅架。如图1、2所示,一级燃烧室5分为上部的阻燃段12,中部的燃烧气化段13和下部的积料支撑段14。在一级燃烧室5的积料支撑段14下部设置有向一级燃烧室5内输送燃料的输料管10,输料管10内设置有输料绞龙。在积料支撑段14底面设置有网状炉排,炉排阻挡燃料掉入送风室7-2,同时使得一级燃烧室5与送风室7-2导通。在一级燃烧室5的燃烧气化段13处设置有用以点燃燃料的点火装置6,点火装置6非本申请的专利技术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在使用时,由输料管10向一级燃烧室5内输送燃料,待燃料堆积至燃烧气化段13后,通过点火装置6点燃燃料,点燃后缓慢持续送料,燃料在燃烧气化段13燃烧时,由于受阻燃板3的遮挡,燃烧气化段13内空气较少,使得燃料不充分燃烧,温度维持在600℃左右,燃料气化产生可燃气体,并处于燃气的燃烧临界值。在送料的同时,由一鼓风机向送风室7-2内送风,空气分别进入一级风道7-1和一级燃烧室5内。燃气随气流进入导风室1的送风圈1内,空气则由一级风道7-1顺二级、三级、四级风道4-1、1-2、1-4吹入送风圈1,使得燃气在送风圈1内与空气充分结合,并加热至燃气燃点,燃气即可在二级燃烧室11内充分燃烧。由于持续向一级燃烧室5内送风,使得积料支撑段14的燃料保持低温,而燃烧气化段13则保持中、高温状态,最后在二级燃烧室11内才充分燃烧,释放出高温热量,从而使得热量在燃烧过程中最大程度被利用,提高了整体的热效率。显然,本申请的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包括炉膛和设置在炉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其特征在于:在炉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气导流室,燃气导流室上端口处盖有补氧室,补氧室上侧设置有二级燃烧室,所述炉膛下部为送风室,在炉膛内设置有与送风室导通的一级燃烧室,一级燃烧室上部伸入燃气导流室,并在一级燃烧室上端口上方设置有阻燃板,所述补氧室包括导通的三、四级风道,四级风道与二级燃烧室导通,三级风道与设置在燃气导流室侧壁处的二级风道导通,二级风道与设置在炉膛内的一级风道导通,一级风道与送风室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包括炉膛和设置在炉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其特征在于:在炉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气导流室,燃气导流室上端口处盖有补氧室,补氧室上侧设置有二级燃烧室,所述炉膛下部为送风室,在炉膛内设置有与送风室导通的一级燃烧室,一级燃烧室上部伸入燃气导流室,并在一级燃烧室上端口上方设置有阻燃板,所述补氧室包括导通的三、四级风道,四级风道与二级燃烧室导通,三级风道与设置在燃气导流室侧壁处的二级风道导通,二级风道与设置在炉膛内的一级风道导通,一级风道与送风室导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燃气导流室内设置有用以导流燃气的集流圈,所述集流圈罩于一级燃烧室上部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复合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氧室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将壳体内分为上下两层空腔,隔板中心开孔,孔内设置有送风圈,送风圈上下端口分别与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秋华,刘伟民,谢俊轩,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浩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