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0939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7 1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属于完井设备领域,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为中空柱体,壳体组件内同轴设置有活动套组件,活动套组件为空腔柱体,活动套组件内侧的中部与待投球尺寸匹配,活动套组件与壳体组件沿轴向方向滑动连接;壳体组件轴向均布上下错位设置有的第一循环孔序列和第二循环孔序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有上下交错的两组循环孔序列,且圆周均布,使内管与产层之间有360°全相位连通道,实现全方位的压裂改造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完井设备领域,涉及油气田完井用的完井工具,尤其涉及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天然气消费的快速上升,以及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的成熟和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深入研究,利用水平井技术有效开发低渗、致密性油气藏以及页岩气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国内外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水平井的储层压裂增产改造技术,由于一般水平井穿越油层的水平段较长,全井段酸化压裂很难达到有效的储层改造,所以需要分多段进行压裂或分段多簇压裂,形成理想的多条相互独立的人工裂缝(针对常规水平井分段压裂)或相互干扰的复杂人工裂缝(针对大型体积压裂),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气藏、致密性油气藏以及页岩气等的优势。在水平井分段压裂方面,国外比国内起步早,技术较为成熟,很多原创性技术都是国外一些著名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研发的,并经过实践应用,形成了在水平井分段压裂反面各自的技术优势。目前国内外分段压裂工具具有很多系列产品,但相对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高,裸眼分段压裂投球滑套虽然原理相似,操作简单,但不能满足油气井固井分段压裂施工要求。在分段压裂过程中,只能部分相位压裂,很难实现全相位压裂,压裂效率还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实可全相位连通且压裂的固井投球滑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中空柱体,所述壳体组件内同轴设置有活动套组件,所述活动套组件为空腔柱体,所述活动套组件内侧的中部与待投球尺寸匹配,所述活动套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沿轴向方向滑动连接;所述壳体组件上下错位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序列和第二循环孔序列,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和第二循环孔序列均连通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与外部的产层,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与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都沿所述壳体组件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和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的高度大于所述活动套组件的下极限位置,小于所述活动套组件的上极限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包括八个第二循环孔,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包括八个第一循环孔。进一步的,任何一个第二循环孔的中心线与在其上方设置的两个相邻第一循环孔之间的中心线重合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接头、中本体和下接头,所述上接头、中本体和下接头从上到下依次通过管螺纹连接,所述上接头与所述中本体螺纹连接处通过紧定螺钉固定,所述中本体与所述下接头的螺纹连接处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组件包括从上而下依次通过螺纹连接的上导引管、球座和尾管,所述上导引管与所述球座之间通过紧定螺钉固定,所述球座和所述尾管之间通过第二剪销固定,所述上到导引管与所述中本体通过第一剪销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上导引管上端为倒齿结构,所述中本体内侧的上端设有上行锁死卡簧,在所述上导引管的上极限位置,所述上行锁死卡簧与所述上导引管的上端啮合。进一步的,所述中本体内侧的下端设有卡簧槽,所述尾管下端的外端设有定位卡簧,所述定位卡簧与所述卡簧槽在所述尾管的下极限位置配合。进一步的,所述上导引管外圈的上端通过型O型密封圈与所述中本体内侧密封设置,所述上导引管外圈的下端通过O型密封圈与所述中本体内侧密封设置,所述上导引管内侧通过O密封圈与所述球座外圈密封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头通过O型密封圈与所述中本体密封设置,所述中本体通过O型密封圈与所述下接头密封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技术在壳体组件上设置上下错位的第一循环孔序列和第二循环孔序列,且二者圆周均布在壳体组件上,保证内管与产层之间有360°全相位连通道,实现全方位的压裂改造目的,压裂更加有效,效果更佳;2、第二循环和第二循环孔的数量均为八个,且上下对称错位设置,既不影响壳体组件的强度,又可实现全相位连通;3、上导引管、尾管、下接头之间无相对转动,使球座具有良好的可钻性,有利于钻除球座后实现全通径,方便后期作业;4、上导引管和中本体通过第一剪销固定,需要关闭投球滑套时,可通过专用工具配合上导引管上端台阶上提中心管,剪断第一剪销使上导引管与尾管脱离关闭投球滑套;5、上导引管上端设计的倒齿结构与上行锁死卡簧的倒齿结构在投球滑套关闭时啮合,可使投球滑套永久关闭;6、定位卡簧与卡簧槽的设计,可实现活动套下行后自锁。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接头;3-中本体;31-第一循环孔序列;32-第二循环孔序列;33-卡簧槽;5-上行锁死卡簧;6-上导引管;7-第一剪销;8-坐封球;9-球座;11-第二剪销;12-尾管;13-定位卡簧;14-下接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为中空柱体,壳体组件内同轴设置有活动套组件,活动套组件为空腔柱体,活动套组件内侧的中部与待投球尺寸匹配,活动套组件与壳体组件沿轴向方向滑动连接;壳体组件上下错位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均连通壳体组件的内部与外部的产层,第一循环孔序列31与第二循环孔序列32都均布在壳体组件上圆周上,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的高度大于活动套组件的下极限位置,小于活动套组件的上极限位置。优选地,第二循环孔序列32包括八个第二循环孔,第一循环孔序列31包括八个第一循环孔。优选地,任何一个第二循环孔的中心线与在其上方设置的两个相邻第一循环孔之间的中心线重合设置。优选地,壳体组件包括上接头1、中本体3和下接头14,上接头1、中本体3和下接头14从上到下依次通过管螺纹连接,上接头1与中本体3螺纹连接处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中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

【技术保护点】
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中空柱体,所述壳体组件内同轴设置有活动套组件,所述活动套组件为空腔柱体,所述活动套组件内侧的中部与待投球尺寸匹配,所述活动套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沿轴向方向滑动连接;所述壳体组件上下错位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均连通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与外部的产层,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与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32)都沿所述壳体组件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32)的高度大于所述活动套组件的下极限位置,小于所述活动套组件的上极限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中空柱体,所述壳体组件内同轴设置有活动套组件,所述活动套组件为空腔柱体,所述活动套组件内侧的中部与待投球尺寸匹配,所述活动套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沿轴向方向滑动连接;所述壳体组件上下错位设置有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第二循环孔序列(32)均连通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与外部的产层,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与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32)都沿所述壳体组件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和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32)的高度大于所述活动套组件的下极限位置,小于所述活动套组件的上极限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孔序列(32)包括八个第二循环孔,所述第一循环孔序列(31)包括八个第一循环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其特征在于:任何一个第二循环孔的中心线与在其上方设置的两个相邻第一循环孔之间的中心线重合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全相位固井投球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接头(1)、中本体(3)和下接头(14),所述上接头(1)、中本体(3)和下接头(14)从上到下依次通过管螺纹连接,所述上接头(1)与所述中本体(3)螺纹连接处通过紧定螺钉固定,所述中本体(3)与所述下接头(14)的螺纹连接处通过紧定螺钉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晓勇蒋海涛董赵朋周俊然梁红梅陶松龄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