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2745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0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库体底板、减速箱、主带轮、驱动电机、第一轨道台、第一外支架、第一外导轨、第一驱动辐轮、第一驱动齿组、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第一内支架、主螺旋塔支撑环、双螺旋塔、同步带、副螺旋塔支撑环、第二内支架、第二内导轨、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第二驱动辐轮、第二外导轨、第二外支架、第二轨道台、副带轮、滑台、滑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双螺旋塔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冻品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输送带的低进低出也有利于生产线的布置;驱动辐轮与驱动齿组复合的驱动方式保证了螺旋塔内外侧运行的同步性,使得螺旋塔高速稳定运行更加可靠;可调节的滑台结构方便了螺旋塔输送带的张紧与局部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食品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速冻食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螺旋式速冻机由于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冻品范围广、冷冻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速冻行业。目前国内的螺旋速冻机主要分为支撑式螺旋速冻装置和自堆式螺旋速冻装置。支撑式螺旋速冻装置通过转鼓转动时的摩擦力驱动输送带,而输送带依赖于支撑导轨形成螺旋线传输,在实际工况下,转鼓局部会出现变形过大,导致输送带跑偏、堆带和翻带等现象,同时输送带也会因为张力和载荷变化容易损坏;由于输送带每层都需要支撑导轨,严重影响了导轨的清洗和螺旋层数的增加,从而易形成卫生死角且不易提高冻品产量。自堆式螺旋速冻装置极大地改善了支撑式螺旋速冻装备的缺点,没有了转鼓和每层的支架导轨,极大地简化其结构使其层数增加,冻品产量提高且卫生条件好,但由于其螺旋塔内外侧驱动由不同电机提供,螺旋塔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依赖于多电机的同步性;现有结构如若要提高冻品的产量只能通过增加螺旋塔堆积层数而难以像支撑式螺旋速冻装置一样通过增加螺旋塔来实现,而增加螺旋塔堆积层数则会牺牲螺旋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自堆式螺旋塔由于只有底层支撑,螺旋塔在堆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滑移或横向挪动,而通过焊接而成的金属输送带则不易维修,容易使冻品产生网带压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可用于食品速冻、烘烤、烟熏等食品加工过程的输送,也可用于生物制药、化学反应等过程的输送,同步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和冻品产量高,螺旋塔成形稳定可靠。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库体底板、减速箱、主带轮、驱动电机、第一轨道台、第一外支架、第一外导轨、第一驱动辐轮、第一驱动齿组、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第一内支架、主螺旋塔支撑环、双螺旋塔输送带、同步带、副螺旋塔支撑环、第二内支架、第二内导轨、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第二驱动辐轮、第二外导轨、第二外支架、第二轨道台、副带轮、滑台、滑轨;所述减速箱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的转轴相连接,减速箱与驱动电机均固定在库体底板一侧,滑轨固定于库体底板的另一侧,滑轨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输出轴的圆心,滑台设置在滑轨上,沿滑轨滑动;第一外支架设置在减速箱的正上方,其底部与库体底板固连,第一轨道台和第一外导轨固定在第一外支架上,第一轨道台位于第一外导轨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固定在滑台上,第二轨道台和第二外导轨固定在第二外支架上,且第二轨道台位于第二外导轨下方;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中心相连;主带轮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和第二外支架连接主带轮和副带轮;第一内支架设置在第一外支架中心,第一内支架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固定于第一内支架下部;第二内支架设置在第二外支架中心,第二内支架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固定于第二内支架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固定在第一内支架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固定在第二内支架顶部;第一驱动辐轮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和第一外导轨之间,第二驱动辐轮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和第二外导轨之间;第一驱动辐轮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第一驱动齿组配合于第一驱动辐轮上的第一内配合孔和第一外配合孔中;第二驱动辐轮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第二驱动齿组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上的第二内配合孔和第二外配合孔中;双螺旋塔输送带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和副螺旋塔输送带,主螺旋塔输送带套在第一内支架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轨和第一内导轨上,副螺旋塔输送带套在第二内导轨上,且副螺旋塔输送带的底部搁置于第二外导轨和第二内导轨上。所述第一外导轨与第一内导轨相互对应,从主螺旋塔输送带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与主螺旋塔输送带的转动方向一致为正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第二内导轨与第二外导轨相互对应,从副螺旋塔输送带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负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所述第一轨道台设有第一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所述第一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主螺旋塔输送带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为正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所述第二轨道台设有第二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所述第二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副螺旋塔输送带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负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所述第一驱动齿组和第二驱动齿组结构相同,由若干个驱动齿构成,驱动齿包括连接臂和球头,球头设置在连接臂的一端;第一驱动齿组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内配合孔,球头第一驱动齿内轨道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外配合孔,球头与第一驱动齿外轨道配合;第二驱动齿组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内配合孔,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内轨道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外配合孔,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外轨道配合。主螺旋塔输送带和副螺旋塔输送带结构相同,包括若干个输送带模块和串条,通过串条将相邻的输送带模块连接,输送带模块上对应驱动齿内轨道和驱动齿外轨道的位置分别设有啮合口,两端设有垫片。第一外导轨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和若干个轴向滚轮,若干个径向滚轮和若干个轴向滚轮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的高于轴向滚轮,轴向滚轮的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与轨道内壁距离。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1)本技术采用了双螺旋塔输送带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冻品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2)本技术采用驱动齿组同步驱动,主螺旋塔输送带和副螺旋塔输送带通过同步带连接,所有驱动由一个电机提供,从而使双螺旋塔输送带同步性可靠,能实现高速稳定运行。(3)本技术安装有主螺旋塔支撑环和副螺旋塔支撑环,可以增强双螺旋塔输送带的稳定性。(4)本技术副螺旋塔输送带搁置于滑台上,滑台在滑轨上可左右移动,一方面可用于输送带与同步带的张紧,另一方面可以放松输送带以便对其进行局部检查和维修。(5)本技术输送带两端设有垫片结构,一方面辅助底层支撑驱动,另一方面使螺旋塔成形稳定,避免滑移和横向挪动产生的螺旋塔垮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的等轴测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除双螺旋塔输送带外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主螺旋塔侧局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库体底板(1)、减速箱(2)、主带轮(3)、驱动电机(4)、第一轨道台(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导轨(7)、第一驱动辐轮(8)、第一驱动齿组(9)、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11)、第一内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撑环(13)、双螺旋塔输送带(14)、同步带(15)、副螺旋塔支撑环(16)、第二内支架(17)、第二内导轨(18)、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20)、第二驱动辐轮(21)、第二外导轨(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轨道台(24)、副带轮(25)、滑台(26)、滑轨(27);所述减速箱(2)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4)的转轴相连接,减速箱(2)与驱动电机(4)均固定在库体底板(1)一侧,滑轨(27)固定于库体底板(1)的另一侧,滑轨(27)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2)输出轴的圆心,滑台(26)设置在滑轨(27)上,沿滑轨(27)滑动;第一外支架(6)设置在减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与库体底板(1)固连,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轨道台(5)位于第一外导轨(7)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2)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23)固定在滑台(26)上,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轨道台(24)位于第二外导轨(22)下方;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2)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26)中心相连;主带轮(3)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25)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15)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连接主带轮(3)和副带轮(25);第一内支架(12)设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内支架(12)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12)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11)固定于第一内支架(12)下部;第二内支架(17)设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内支架(17)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17)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18)固定于第二内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13)固定在第一内支架(12)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16)固定在第二内支架(17)顶部;第一驱动辐轮(8)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之间,第二驱动辐轮(21)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之间;第一驱动辐轮(8)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34),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驱动齿组(9)配合于第一驱动辐轮(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驱动辐轮(21)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驱动齿组(20)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双螺旋塔输送带(14)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主螺旋塔输送带(38)套在第一内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轨(7)和第一内导轨(11)上,副螺旋塔输送带(39)套在第二内导轨(18)上,且副螺旋塔输送带(39)的底部搁置于第二外导轨(22)和第二内导轨(18)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库体底板(1)、减速箱(2)、主带轮(3)、驱动电机(4)、第一轨道台(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导轨(7)、第一驱动辐轮(8)、第一驱动齿组(9)、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11)、第一内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撑环(13)、双螺旋塔输送带(14)、同步带(15)、副螺旋塔支撑环(16)、第二内支架(17)、第二内导轨(18)、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20)、第二驱动辐轮(21)、第二外导轨(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轨道台(24)、副带轮(25)、滑台(26)、滑轨(27);所述减速箱(2)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4)的转轴相连接,减速箱(2)与驱动电机(4)均固定在库体底板(1)一侧,滑轨(27)固定于库体底板(1)的另一侧,滑轨(27)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2)输出轴的圆心,滑台(26)设置在滑轨(27)上,沿滑轨(27)滑动;第一外支架(6)设置在减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与库体底板(1)固连,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轨道台(5)位于第一外导轨(7)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2)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23)固定在滑台(26)上,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轨道台(24)位于第二外导轨(22)下方;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2)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26)中心相连;主带轮(3)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25)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15)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连接主带轮(3)和副带轮(25);第一内支架(12)设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内支架(12)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12)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11)固定于第一内支架(12)下部;第二内支架(17)设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内支架(17)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17)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18)固定于第二内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13)固定在第一内支架(12)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16)固定在第二内支架(17)顶部;第一驱动辐轮(8)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之间,第二驱动辐轮(21)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之间;第一驱动辐轮(8)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34),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驱动齿组(9)配合于第一驱动辐轮(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驱动辐轮(21)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驱动齿组(20)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双螺旋塔输送带(14)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主螺旋塔输送带(38)套在第一内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凯孙宇鄢正清曹春平丁武学彭斌彬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