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18335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8 02:54
一种电动泵,包含传递电动机部的旋转驱动的传递部、泵部以及回转阀部。泵部使泵室膨胀/收缩,将流体从吸入口吸入并从排出口排出。回转阀部具有阀主体和阀盖。阀主体利用由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阀盖具有将流体取入的阀侧吸入口和将流体排出到外部的多个流体排出口。伴随阀主体的旋转驱动而切换与所述吸入口连通的所述流体排出口。阀主体利用间歇驱动机构进行间歇驱动,该间歇驱动机构将基于旋转驱动力的连续驱动转换为间歇驱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泵
技术介绍
以往,有例如日本特开2013-133716号公报记载的电动泵。该电动泵包含:驱动轴,其伴随电动机的驱动而旋转驱动;以及动作部,其在该驱动轴的圆周方向上设有多个,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依次往复运动。与各动作部连结的各隔膜构成泵室。通过使泵室依次膨胀/收缩,从而将流体从吸入口吸入并从排出口排出。如上述的电动泵与收纳于例如车辆座椅内的气囊连接。通过使气囊膨胀/收缩,能给予乘员刺激。但是,在如上述的电动泵中,为了使收纳于例如车辆座椅内的多个气囊依次进行膨胀/收缩动作,考虑到采用回转阀部,该回转阀部利用例如电动机的旋转。典型地,回转阀部具有:阀主体,其利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以及阀盖,其具有取入流体的吸入口和向气囊排出液体的多个流体排出口。回转阀部构成为:伴随阀主体的旋转驱动而切换与盖的吸入口连通的流体排出口。相对于向气囊排出流体的多个流体排出口,与该流体排出口相对的阀主体的主体侧排出口相对旋转,在流体排出口和主体侧排出口相对(重叠)时,流体从排出口排出。但是,为了使气囊膨胀,需要充分确保向气囊排出流体的流体排出口与主体侧排出口相对的时间。因此,考虑到如下方法:通过将例如主体侧排出口形成为圆弧状使其比流体排出口宽,从而确保流体排出口和主体侧吸入口相对的时间。但是,主体侧排出口相对于阀主体的宽度有界限,所以为了充分确保主体侧排出口的宽度,需要增大阀主体自身或者追加减速部以使
阀主体的速度更加减速,有可能大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大型化的电动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电动泵包含:旋转驱动的电动机部;传递部,其传递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驱动;泵部;以及回转阀部。所述泵部利用由所述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使泵室膨胀/收缩,将流体从吸入口吸入并从排出口排出。所述回转阀部具有阀主体和阀盖。所述阀主体利用由所述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所述阀盖具有阀侧吸入口和多个流体排出口,所述阀侧吸入口将从所述泵部供给的流体取入,所述多个流体排出口将从所述泵部供给的流体排出到外部。所述回转阀部构成为:伴随所述阀主体的旋转驱动而切换与所述吸入口连通的所述流体排出口。所述阀主体利用间歇驱动机构进行间歇驱动,所述间歇驱动机构将基于所述旋转驱动力的连续驱动转换为间歇驱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和电动泵的概要构成图。图2是图1中的电动泵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的电动泵的侧视图。图4是图2中的电动泵的电动机部和泵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2中的电动泵的电动机部的一部分和阀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2中的电动泵的沿图8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2中的电动泵的沿图8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2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2中的电动泵的泵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具有电动泵的车辆座椅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具有座垫11、座椅靠背12以及头枕13。另外,在车辆座椅10的内部或者其附近设有电动泵30。座垫11形成使用者能就坐的支承面。在座垫11的后端侧能倾倒地支承有座椅靠背12。座椅靠背12形成能使使用者的背倚靠的靠背部。在座椅靠背12的上端侧支承有头枕13,头枕13保护使用者的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的座垫11和座椅靠背12各自中收纳有能膨胀收缩的多个气囊21-26。(气囊)气囊21-26由提神(refresh)用气囊21-25和按压(lumber)用气囊26构成,提神用气囊21-25针对就坐的乘员进行提神动作,按压用气囊26支撑就坐的乘员的腰部。如图1所示,提神用气囊21-25由收纳于座垫11中的第1气囊21以及第2气囊22与收纳于座椅靠背12中的第3气囊23、第4气囊24以及第5气囊25构成。第1气囊21在座垫11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2个。第2气囊22设置于比第1气囊21靠后端侧(靠近座椅靠背12)的位置,在座垫11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2个。第3气囊23设置于座椅靠背12的上下方向的下端侧的位置,在座椅靠背12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2个。第4气囊24设置于比第3气囊23靠上侧(靠近头枕13)的位置,在座椅靠背12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2个。第5气囊25设置于比第4气囊24靠上侧(靠近头枕13)的位置,在座椅靠背12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2个。即,第3-第5气囊23、24、25以第3气囊23、第4气囊24、第5气囊25从下方开始按顺序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收纳于座椅
靠背12内。按压用气囊26设置于座椅靠背12中靠近下端的位置,以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排列2个的方式收纳于座椅靠背12内,主要支撑就坐的乘员的腰部。此外,按压用气囊26设置在收纳于座椅靠背12中的第3气囊23与第4气囊24之间。各气囊21-26利用通过后述的电动泵30的驱动而吸入排出的流体(空气)实施膨胀收缩动作。如图2和图3所示,电动泵30具有电动机部31、作为传递部的减速部32、回转阀部33(以下仅称为阀部33)以及泵部34。如图2所示,电动机部31具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磁轭壳体41;磁体42,其固定于磁轭壳体41的内周;以及转子43,其能旋转地支撑在磁轭壳体41内。转子43在其中心具备旋转轴43a,旋转轴43a的基端部(在图2中为上端部)由组装在磁轭壳体41的底部中央的轴承(省略图示)能旋转地支承。另外,构成为电刷(均省略图示)与转子43的整流器滑动接触,经由连接器C从外部对该电刷供给电源,从所述电刷对整流器供给电源。在磁轭壳体41的开口端部形成有径向延伸的突缘部41a,该突缘部41a用螺钉S1相对于后述的齿轮箱51固定。如图2-图4所示,构成减速部32的蜗轴53经由接头部件44(参照图4)与旋转轴43a形成驱动连结。顺便说一下,在图2中省略接头部件的虚线图示。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减速部32具有齿轮箱51、蜗轮(worm gear)52以及行星齿轮机构55。蜗轮52包含:蜗轴53,其与从电动机部31延伸的旋转轴43a以在同一轴线L1上一体旋转的方式形成驱动连结;以及蜗轮(worm wheel)54,其与蜗轴53啮合。齿轮箱51具有:蜗杆收纳部51a,其连结固定于所述磁轭壳体41上,收纳蜗轴53;以及齿轮收纳部51b,其位于蜗杆收纳部51a的中间部的轴线正交方向(在图2中为右方),与蜗杆收纳部51a连通。蜗轮54形成为大致圆盘状,其外周的齿与蜗轴53的齿啮合。另外,在蜗轮54上利用螺钉S2固定有构成行星齿轮机构55的一部分的太阳齿轮55a。在太阳齿轮55a的大致中心插通有中心支承轴56,该中心支承轴56固定于所述齿轮箱51的齿轮收纳部51b中。行星齿轮机构55具有太阳齿轮55a、行星齿轮55b以及内齿轮55c。行星齿轮55b在筒状的外周形成有齿,其内周外嵌于行星支承轴57,能旋转地被行星支承轴57支承,并且形成于外周的齿与所述太阳齿轮55a以及内齿轮55c啮合。在内齿轮55c的大致圆环状的内周形成有齿,在外周形成有插通孔58,插通孔58用于用螺钉S2将内齿轮55c固定于齿轮箱51。各行星支承轴57与构成后述的阀部33的驱动轮61连接。详细地,在形成于后述的驱动轮61上的3个卡合孔73a中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动泵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泵,具备:旋转驱动的电动机部;传递部,其传递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驱动;泵部,其利用由所述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使泵室膨胀/收缩,将流体从吸入口吸入并从排出口排出;以及回转阀部,其具有阀主体和阀盖,所述阀主体利用由所述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所述阀盖具有阀侧吸入口和多个流体排出口,所述阀侧吸入口取入从所述泵部供给的流体,所述多个流体排出口将从所述泵部供给的流体排出到外部,所述回转阀部构成为:伴随所述阀主体的旋转驱动而切换与所述吸入口连通的所述流体排出口,所述阀主体由间歇驱动机构间歇驱动,所述间歇驱动机构将基于所述旋转驱动力的连续驱动转换为间歇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6 JP 2015-106530;2016.04.04 JP 2016-075301.一种电动泵,具备:旋转驱动的电动机部;传递部,其传递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驱动;泵部,其利用由所述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使泵室膨胀/收缩,将流体从吸入口吸入并从排出口排出;以及回转阀部,其具有阀主体和阀盖,所述阀主体利用由所述传递部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所述阀盖具有阀侧吸入口和多个流体排出口,所述阀侧吸入口取入从所述泵部供给的流体,所述多个流体排出口将从所述泵部供给的流体排出到外部,所述回转阀部构成为:伴随所述阀主体的旋转驱动而切换与所述吸入口连通的所述流体排出口,所述阀主体由间歇驱动机构间歇驱动,所述间歇驱动机构将基于所述旋转驱动力的连续驱动转换为间歇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迫平和贵森一弘洼田优宇野阳介井上裕也柳川正史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莫株式会社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