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92502 阅读:4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澄清池,包括池体、反应区和沉淀区、设置在反应区内的搅拌机和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污水进口、设置在沉淀区内的刮泥机以及设置在沉淀区顶部的出水渠,所述沉淀区一侧设有污泥排放泵和污泥回流泵,污泥排放泵通过一根单独的污泥排放管将沉淀区底部与污泥出口连通,污泥回流泵通过另一根单独的污泥回流管将沉淀区底部上方与污泥层连通,所述反应区内设有配合搅拌机的搅拌筒,所述搅拌筒底部开口位置与污水进口的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布置合理,可以加大污泥颗粒粒径,从而加快其沉降速度,而且污泥颗粒得到水流的缓冲,防止被搅拌机打碎,从而进一步加快其沉淀速度;提高澄清效率,且维护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澄清池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污水澄清池,一般是让污水直接流入澄清池内,让污水中的污泥沉淀自然沉降,澄清后的清水从清水管道流出,污泥采用刮泥机收集到污泥收集槽后通过污泥排放泵排出,虽然也能将污水澄清,但是需要较长澄清时间,效率低下,尤其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污水本身含污泥量少,要将其澄清需要花更多时间,污水澄清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占地面积小,澄清效率高,且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的高效澄清池。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澄清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反应区和沉淀区、设置在反应区内的搅拌机和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污水进口、设置在沉淀区内的刮泥机以及设置在沉淀区顶部的出水渠,所述沉淀区一侧设有污泥排放泵和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排放泵通过一根单独的污泥排放管将沉淀区底部与污泥出口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另一一根单独的污泥回流管将沉淀区底部上方与污污泥层连通,所述反应区内设有配合搅拌机的搅拌筒,所述搅拌筒底部开口位置与污水进口的位置相对应。本技术采用污泥回流泵将沉淀池底部上方浓度相对较低的污泥回流到污水进口与新流入的污水混合,加大污泥颗粒粒径和浓度,从而加快其沉降速度,搅拌筒的设置,使得进入反应区的污水由搅拌筒底部流向搅拌筒顶部,然后又从搅拌筒周边由顶部流向底部,形成环形水流,污泥颗粒在环形水流水力搅拌下粒径增大,同时防止了污泥颗粒被搅拌机打碎,从而进一步提高沉降速度和澄清效率。污泥回流泵的进口通过污泥回流管连接沉淀区底部上方,污泥回流泵的出口通过污泥回流管连接污水进口;污泥排放泵的进口通过污泥排放管连接沉淀池底部,污泥排放泵的出口通过污泥排放管连接污泥出口。优选地,所述反应区与沉淀区之间设有水流缓冲区,所述水流缓冲区内靠近反应区侧设有布水堰,所述布水堰由反应区向沉淀区设置45度坡度。该种结构使污水可以稳流后均匀缓慢进入沉淀区内进行沉淀,布水堰顶部坡度的设置,配合污水的水流方向。优选地,所述布水堰与反应区相邻侧底部设有防泥垢斜坡,所述防泥垢斜坡的坡度为60度,所述布水堰与沉淀区相邻侧顶部的尖角角度为45度。防泥垢斜坡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布水堰底部角落产生难以清理的泥垢,从而降低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沉淀区上部设有斜管填料,所述斜管填料与沉淀区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沉淀区顶部设有若干出水渠,每个出水渠均汇流到清水出口。斜管填料的设置,使得污水在沉淀池内的流动经过斜管向上逆流,提高澄清速度和表面负荷。优选地,所述污水进口处设有进水管,所述清水出口处设有出水管,所述污泥回流管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管与污泥回流管连接后设置管道混合器。该种结构方便污水的流入和清水的流出,而且还方便污水与回流的污泥进行充分混合,加大污泥颗粒。优选地,所述斜管填料的四周通过挂扣与沉淀区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筒的外圈通过若干支撑杆与反应区的内壁固定连接。该种结构使斜管填料和搅拌筒不仅拆装方便,而且安装后更加牢固可靠。优选地,所述污泥回流管位于沉淀池底部的一端设置向上弯头,使回流污泥进口位于沉淀池底部的上方。该种结构确保沉淀池最底部浓度最高的污泥被污泥排放泵排出;沉淀池底部上方浓度相对较低的污泥又经污泥回流泵打回到污水进口与进水混合。优选地,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刮泥斜坡,所述刮泥机的刮泥板位置与刮泥斜坡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刮泥斜坡的中心位置设有污泥收集槽,所述污泥排放管的污泥进口位于污泥收集槽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的污水进口位于污泥收集槽底部的上方。该种结构使得其污泥排放更加彻底,而且可以很好的防止沉淀池底部产生泥垢。本技术采用污泥回流泵将沉淀池底部上方浓度相对较低的污泥回流到污水进口与进水混合,可以提高污泥浓度和加大污泥颗粒粒径,从而加快其沉淀速度,搅拌筒的设置,使得进入反应区的污水由搅拌筒底部流向搅拌筒顶部,然后又从搅拌筒周边由顶部流向底部,形成环形水流,污泥颗粒在环形水流水力搅拌下粒径增大,同时防止了污泥颗粒被搅拌机打碎,从而进一步提高沉降速度和澄清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顶部示意图;图中1.反应区,2.水流缓冲区,3.沉淀区,4.进水管,5.搅拌机,6.搅拌筒,7.布水堰,8.刮泥机,9.斜管填料,10.出水渠,11.出水管,12.污泥回流管,13.污泥排放管,14.污泥回流泵,15.污泥排放泵,16.管道混合器,17.防泥垢斜坡,18.支撑杆,19.挂扣,20.污泥收集槽,21.污泥汇流斜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工作过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如图1-3所示,一种高效澄清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反应区1和沉淀区3、设置在反应区1内的搅拌机5和设置在反应区1底部的污水进口、设置在沉淀区3内的刮泥机8以及设置在沉淀区3顶部的清水出口,沉淀区3一侧设有污泥排放泵15和污泥回流泵14,污泥排放泵15通过污泥排放管13在沉淀区3底部与污泥出口连通,污泥回流泵14通过污泥回流管12将沉淀区3底部上方与回流污泥进口连通,反应区1内设有配合搅拌机5的搅拌筒6,搅拌筒6底部开口位置与污水进口的位置相对应。反应区1与沉淀区3之间设有水流缓冲区2,水流缓冲区2内靠近沉淀区3侧设有一布水堰7,布水堰7向沉淀区3相邻侧设45度坡度。布水堰7与反应区1相邻侧底部设有防泥垢斜坡17,防泥垢斜坡17的坡度为60度,布水堰7与沉淀区3相邻侧顶部的尖角角度为45度。沉淀区3上部设有斜管填料9,斜管填料9与沉淀区3的内壁密封连接,沉淀区3顶部设有若干出水渠10,每个出水渠10均汇流到清水出口。污水进口处设有进水管4,清水出口处设有出水管11,污泥回流管12与进水管4连接,进水管4上与污泥回流管12连接后设有管道混合器16。斜管填料9的四周通过挂扣19与沉淀区3的内壁固定连接,搅拌筒6的外圈通过若干支撑杆18与反应区1的内壁固定连接。污泥回流管12位于沉淀池3底部的一端设向上弯头,其污泥进口位于沉淀池3底部的上方。沉淀区3底部设有刮泥斜坡21,刮泥机8的刮泥板位置与刮泥斜坡21的位置相对应,刮泥斜坡21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污泥收集槽20,污泥排放管13的污泥进口位于污泥收集槽20底部,污泥回流管12的污水进口位于污泥收集槽20底部的上方。本技术工作时,污水从进水管进入和从污泥回流管回流的污水在管道混合器内混合,然后从污水进口进入反应区反应,搅拌机将污水搅拌均匀,污水形成从搅拌筒底部向搅拌筒顶部,然后由搅拌桶周边由顶部流向流向底部形成环流,再经过水流缓冲区的缓冲稳流,最后进入沉淀区,污水经过斜管向上逆流有利于沉淀,沉淀在刮泥斜坡上的污泥通过刮泥机挂到污泥收集槽内,污泥收集槽底部浓度最高的污泥通过污泥排放泵泵出,污泥收集槽底部上方浓度相对较低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经污泥回流管回流到进水管处与进水混合;清水从斜管填料经泥水分离后通过出水渠汇流到出水管处流出。本技术中的刮泥机和搅拌机均为市面采购的常规部件,故不作细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效澄清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澄清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反应区和沉淀区、设置在反应区内的搅拌机和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污水进口、设置在沉淀区内的刮泥机以及设置在沉淀区顶部的出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一侧设有污泥排放泵和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排放泵通过污泥排放管将沉淀区底部与污泥出口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将沉淀区底部上方与污泥进口连通,所述反应区内设有配合搅拌机的搅拌筒,所述搅拌筒底部开口位置与污水进口的位置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澄清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反应区和沉淀区、设置在反应区内的搅拌机和设置在反应区底部的污水进口、设置在沉淀区内的刮泥机以及设置在沉淀区顶部的出水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一侧设有污泥排放泵和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排放泵通过污泥排放管将沉淀区底部与污泥出口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管将沉淀区底部上方与污泥进口连通,所述反应区内设有配合搅拌机的搅拌筒,所述搅拌筒底部开口位置与污水进口的位置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与沉淀区之间设有水流缓冲区,所述水流缓冲区内靠近沉淀区侧设有一布水堰,所述布水堰向沉淀区相邻侧设置45度坡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堰与反应区相邻侧底部设有防泥垢斜坡,所述防泥垢斜坡坡度为60度,所述布水堰与沉淀区相邻侧顶部的尖角角度为4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上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伟尧田启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水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