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3690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9 0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包括: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可开合的管夹壳体,所述上壳体一端与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的自锁止结构,用于使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闭合时防止其自动分开;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可开合的橡胶内衬,其上并排设有若干圆孔和若干齿形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优化管路布置,结构简单,对管路装夹牢靠,同时降低噪声以及减小管路震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
技术介绍
目前,整车底盘的管路种类比较多,比如燃油管和制动管等,要将所有这些管路同时布置装配到底盘上,存在以下缺点:管路布置比较繁琐;装配的操作工序比较复杂;直接装配会产生震动噪音,乘车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用于优化管路布置,结构简单,对管路装夹牢靠,同时降低噪声以及减小管路震动。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包括: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可开合的管夹壳体,所述上壳体一端与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的自锁止结构,用于使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闭合时防止其自动分开;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可开合的橡胶内衬,其上并排设有若干圆孔和若干齿形孔。优选的,所述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为开设在所述上壳体一端和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处的结构孔。优选的,所述自锁止结构包括用于在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闭合时相互压合的凸出结构和压边,所述凸出结构位于所述上壳体另一端边缘,所述压边位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边缘。优选的,所述下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橡胶内衬的底部设有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出所述下壳体外的防松脱结构。优选的,所述防松脱结构紧贴所述下壳体的伸出部位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孔孔径。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和橡胶内衬之间设置有防止其相互串动的限位结构。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由相配合的凹槽和凸起构成。优选的,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橡胶内衬上,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优选的,所述管夹壳体设有防止其变形的加强结构。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上设有腰孔,通过所述腰孔将其连接至车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1、本技术对部分管路进行装配安装,操作装配简单方便,且减少了全部管路同时生产装配时的操作工序,提高了劳动效率;2、本技术结构简单,结实耐用,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3、本技术橡胶内衬设计两种孔型装夹管路,在保证夹紧牢靠和降低噪声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加工成本;4、本技术便于拆卸更换。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的轴测视图;图4是本技术与管路装配后与车身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的张开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管夹壳体;1a-上壳体;1b-下壳体;11-结构孔;12-加强结构;13-安装孔;14-自锁止结构;14a-凸出结构;14b-压边;15-腰孔;2-橡胶内衬;21-凹槽;22-齿形孔;23-圆孔;24-防松脱结构;3-车身底板;4-植焊螺栓;5-固定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减少底盘所有管路同时装配的操作工序,如图1和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先将燃油管和制动管等部分管路进行装配安装,提高装配效率。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包括:可开合的管夹壳体1以及安装在管夹壳体1内的可开合的橡胶内衬2,橡胶内衬2上并排设有用于管路通过的若干圆孔23和若干齿形孔22。本技术可实现夹紧管路的同时降低噪声以及减小管路震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3、5所示,管夹壳体1包括可开合的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上壳体1a一端与下壳体1b一端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孔11,方便部分管路的安装装配。优选实施时,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可以为一体结构,在其一端连接处具有减小操作力的折痕和结构孔11;或者,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上壳体1a另一端与下壳体1b另一端安装有可靠的自锁止结构14,用于防止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在闭合时自动分开,从而将管路牢固固定,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不与管路脱离。具体的,如图1、3、5所示,自锁止结构14包括位于上壳体1a另一端边缘的凸出结构14a,位于下壳体1b另一端边缘的压边14b。上壳体1a与下壳体1b闭合时,凸出结构14a与压边14b相互压合,防止弹开。需要打开上壳体1a与下壳体1b时,利用金属壳体自身的弹性变形借助外力将上壳体1a与下壳体1b分开即可。进一步的,为了使凸出结构14a与压边14b可靠压合,压边14b还可以设置成向下翻边结构。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本技术与管路装配好后,在后期整车使用状态下管夹壳体1不变形,管夹壳体1应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如图3所示,管夹壳体1设有防止其变形的加强结构12,具体的,加强结构12设置在管夹壳体1底部的两侧。如图1所示,橡胶内衬2设有圆孔23和齿形孔22两种孔型,分别适用于不同材质的管路,在夹紧管路的同时,尽量减小对管路形状的影响。具体的,圆孔23适用金属材质管路,齿形孔22适用金属材质和非金属材质管路。实施时,在橡胶内衬2布置各个孔时,各管路通过的孔直径以及孔心间距应合理,既保证管路之间的间距,确保管路之间不发生干涉;同时在将装夹各管路的本技术总装至整车时,又保证各管路与车身之间的间距,保证各管路不与车身发生干涉。优化了整车管路的布置。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有两个圆孔23和三个齿形孔22。具体实施时,各种孔的数量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施时,橡胶内衬的自身软硬特性需合理,既可以起到减小管路震动与降低噪声的功能,又不因为太软而造成无法夹紧或者太硬震动对管路的损伤或者变形。为了连接管夹壳体1和橡胶内衬2且防止安装到管夹壳体1上的橡胶内衬2脱落,如图1和3所示,下壳体1b设有安装孔13,橡胶内衬2的底部设有穿过安装孔13伸出到下壳体1b外的防松脱结构24,防松脱结构24紧贴下壳体1b的伸出部位的直径大于安装孔13孔径。安装时,利用橡胶的弹性,防松脱结构24的直径大于安装孔13孔径的部位既可以伸出安装孔13外,又可以达到橡胶内衬2不从管夹壳体1上脱落的目的。具体的,为了便于安装,本实施例的防松脱结构24的具有类似锥形的结构,最先伸出安装孔13的部位的直径最小并逐渐递增,最后伸出安装孔13的部位的直径最大。此外,为了进一步使管夹壳体1和橡胶内衬2连接牢固,上壳体1a和橡胶内衬2之间设置有防止其相互串动的限位结构。具体的,限位结构由相配合的凹槽和凸起构成。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橡胶内衬2上设置凹槽21,上壳体1a上设置凸起。如图2和3所示,上壳体1a和下壳体1b上设有腰孔15,通过腰孔15将本技术连接至车身。腰孔15可以降低因管夹与管路,管夹与车身固定位置之间的位置误差,而方便进行最终安装。如图4所示,植焊螺栓4穿过腰孔15后通过固定螺母5固定,从而将本技术固定在车身底板3上。尽管上述对本技术做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技术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可开合的管夹壳体,所述上壳体一端与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的自锁止结构,用于使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闭合时防止其自动分开;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可开合的橡胶内衬,其上并排设有若干圆孔和若干齿形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可开合的管夹壳体,所述上壳体一端与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的自锁止结构,用于使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闭合时防止其自动分开;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可开合的橡胶内衬,其上并排设有若干圆孔和若干齿形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小管夹壳体张开和关闭时的操作作用力的结构为开设在所述上壳体一端和所述下壳体一端连接处的结构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自锁减震降噪固定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止结构包括用于在所述上壳体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闭合时相互压合的凸出结构和压边,所述凸出结构位于所述上壳体另一端边缘,所述压边位于所述下壳体另一端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自锁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陈乐李玉平王灿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