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KYB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阀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10531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7 01:41
阀构造包括:切换阀;以及补偿阀,其同与切换阀连接的致动器的负荷变动无关,将由切换阀的切换量决定的分流比保持为恒定。设于切换阀的主阀柱的轴线与设于补偿阀的补偿阀柱的轴线平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切换阀的主阀柱和补偿阀(日文:コンペンセータバルブ)的补偿阀柱(日文:コンペスプール)连接起来的阀构造
技术介绍
对于此类阀构造,以往,已知有日本JP2009-204086A所公开的那样的构造。在该以往的阀构造中,补偿阀的补偿阀柱与切换阀的主阀柱正交。并且,所述补偿阀柱设于阀体,并且设在供来自可变容量式泵的压力流体流入的供给通路侧。
技术实现思路
在所述以往的阀构造中,补偿阀的补偿阀柱与切换阀的主阀柱正交,因此主阀柱的装入方向与补偿阀柱的装入方向也正交。若像这样两阀柱的装入方向正交,则在例如进行它们的组装操作时,存在不得不改变其操作方向而操作效率较差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主阀柱与补偿阀柱的组装简单的阀构造。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阀构造,该阀构造包括:切换阀;以及补偿阀,其同与切换阀连接的致动器的负荷变动无关地将由切换阀的切换量决定的分流比保持为恒定。设于切换阀的主阀柱的轴线与设于补偿阀的补偿阀柱的轴线平行。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阀体B装入有切换阀V1和补偿阀V2。像这样收纳切换阀V1和补偿阀V2的组的阀体B设于未图示的多个致动器中的每个致动器,并且通常这些阀体被分支化(日文:マニホールド化)。阀体B形成有:泵端口1,其用于与未图示的可变容量式泵连接;连接通路2,其以泵端口1为基点分成两岔状;以及用于与所述致动器连接的致动器端口3、4。泵端口1与连接通路2相结合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供给通路。在图中,附图标记5、6所示的元件为溢流阀。在致动器端口3、4的负荷压力为设定压力以上时,溢流阀5、6使致动器端口3、4的工作流体向返回通路7、8返回。切换阀V1具有作为主要元件的主阀柱MS,该主阀柱MS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装入于阀体B。在主阀柱MS的中央形成有第1环状槽9,在该第1环状槽9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2环状槽10、第3环状槽11。并且,在供主阀柱MS装入的阀柱孔形成有第1环状凹部12、第2环状凹部13、第3环状凹部14。第1环状凹部12位于两岔状的连接通路2的中央,第2环状凹部13、第3环状凹部14位于连接通路2的外侧。切换阀V1的主阀柱MS在定心弹簧15的弹簧力的作用下通常保持在图示的中立位置。在主阀柱MS位于中立位置时,第1环状槽9与第1环状凹部12正对,第2环状槽10、第3环状槽11分别与致动器端口3、4相对应。在主阀柱MS保持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先导压力被引导至第1先导室16和第2先导室17中的某一者时,主阀柱MS切换至左右两侧中的某一侧。例如,在主阀柱MS切换至附图右方时,第1环状凹部12与连接通路2经由第1环状槽9连通,并且第2环状凹部13与致动器端口3经由第2环状槽10连通。并且,致动器端口4经由第3环状槽11与返回通路8连通。在主阀柱MS与所述相反地切换至附图左方时,第1环状凹部12与连接通路2经由第1环状槽9连通,并且第3环状凹部14与致动器端口4经由第3环状槽11连通。并且,致动器端口3经由第2环状槽10与返回通路7连通。在连接通路2经由第1环状槽9与第1环状凹部12连通时,它们的连通部构成切换阀V1的可变节流部。该可变节流部的开度与主阀柱MS的移动量成正比。补偿阀V2隔着主阀柱MS装入阀体B的与包括泵端口1和连接通路2的供给通路所在侧相反的一侧。通过隔着主阀柱MS在一侧设置该供给通路并且在另一侧设置补偿阀V2,能够较大地得到与补偿阀V2相反的一侧的空间。因而,能够在该被确保为较大的空间形成供给通路,因此能够使该供给通路足够大,减小其压力损失。另外,补偿阀V2具有作为主要元件的补偿阀柱CS,该补偿阀柱CS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装入阀体B。补偿阀柱CS的轴线与主阀柱MS的轴线平行,补偿阀柱CS的外径与主阀柱MS的外径相同。由于主阀柱MS的外径与补偿阀柱CS的外径相同,因此供两阀柱MS、CS装入的阀柱孔的内径也相同。在补偿阀柱CS形成有环状的第1阀柱槽18,在第1阀柱槽18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环状的第2阀柱槽19、环状的第3阀柱槽20。第2阀柱槽19、第3阀柱槽20始终与切换阀V1的第2环状凹部13、第3环状凹部14连通。补偿阀柱CS的一端面临压力室21,补偿阀柱CS的另一端面临最高负荷压力导入室22。最高负荷压力导入室22与未图示的另一主阀的最高负荷压力导入室连通。并且,选择所述各致动器之间的最高负荷压力将其导入这些最高负荷压力导入室,并且将导入该最高负荷压力导入室的最高负荷压力引导至用于控制未图示的可变容量式泵的偏转角的偏转角控制部件。此外,补偿阀柱CS形成有与压力室21连通的通路23,并且通路23的开口部23a与形成于阀体B的中继端口24连通。中继端口24始终与第1环状凹部12连通。开口部23a与补偿阀柱CS的移动位置无关地始终向中继端口24开口。在开口部23a与通路23之间形成有阻尼孔(日文:ダンパーオリフィス)23b。中继端口24如所述那样始终与切换阀V1的第1环状凹部12连通。在主阀柱MS自图示的中立位置切换至左右两侧中的某一侧时,来自泵端口1的压力流体流入中继端口24,并且中继端口24的压力被引导至压力室21。补偿阀柱CS保持在被自中继端口24引导至压力室21的压力与被引导至最高负荷导入室22的最高负荷压力相平衡的位置。并且,自中继端口24流向第1阀柱槽18的流路的开度、即补偿节流部A的开度在补偿阀柱CS位于图示的位置时保持为最小,随着补偿阀柱CS向附图右方移动,而补偿节流部A的开度增大。另外,阀体B形成有U字状的流通路25,并且流通路25的一端始终与补偿阀柱CS的第1阀柱槽18连通。因而,流入中继端口24的压力流体经由补偿节流部A流入流通路25。流入流通路25的压力流体推开负载单向阀(日文:ロードチェック弁)26或者负载单向阀27而经由第2阀柱槽19或者第3阀柱槽20导入主阀柱MS的第2环状凹部13或第3环状凹部14。一对负载单向阀26、27面临流通路25,仅容许流体自流通路25向致动器端口3、4流通。一对负载单向阀26、27彼此的轴线为同一轴线。供负载单向阀26、27装入的各装入孔经由流通路25贯穿阀体B。由于只要一对负载单向阀26、27彼此的轴线为同一轴线并且供一对负载单向阀26、27装入的各装入孔贯穿阀体B即可,因此能够通过一个工序形成该装入孔。在所述负载单向阀26、27打开时供流体流入的流路28、29经由形成于补偿阀柱CS的第2阀柱槽19、第3阀柱槽20的周围与切换阀V1的第2环状凹部13、第3环状凹部14连通。因而,在主阀柱MS位于图示的中立位置时,即使两负载单向阀26、27打开,也由于切换阀V1的第2环状凹部13、第3环状凹部14关闭而不会自第2环状凹部13、第3环状凹部14流出流体。另外,即使主阀柱MS切换而向流通路25流入压力流体,两负载单向阀26、27打开,切换阀V1的第2环状凹部13或者第3环状凹部14中的某一者也必定关闭。因此,流入流通路25的压力流体不会经由流路28或者流路29向返回通路7或者返回通路8返回。即,在主阀柱MS切换时,主阀柱MS将一对负载单向阀26、27中的任意一者同一对致动器端口3、4中的与该一者的负载单向阀相对应的致动器端口之间的连通阻断。另一方面,U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阀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阀构造,其中,该阀构造包括:切换阀;以及补偿阀,其同与所述切换阀连接的致动器的负荷变动无关地将由所述切换阀的切换量决定的分流比保持为恒定,设于所述切换阀的主阀柱的轴线与设于所述补偿阀的补偿阀柱的轴线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11 JP 2014-0815471.一种阀构造,其中,该阀构造包括:切换阀;以及补偿阀,其同与所述切换阀连接的致动器的负荷变动无关地将由所述切换阀的切换量决定的分流比保持为恒定,设于所述切换阀的主阀柱的轴线与设于所述补偿阀的补偿阀柱的轴线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构造,其中,所述主阀柱的外径与所述补偿阀柱的外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构造,其中,用于收纳所述切换阀的阀体和用于收纳所述补偿阀的阀体被共用化,所述切换阀具有供给通路,该供给通路用于根据所述主阀柱的切换位置引导来自可变容量式泵的压力流体,所述补偿阀柱隔着所述主阀柱地设在与所述供给通路所在侧相反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雅之水上翔太
申请(专利权)人:KYB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