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8973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0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包括沥青基体和设置在所述沥青基体中的沿纵向排布且相互平行的多层保温通孔,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中填充保温材料形成保温层,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的横向两端对应设置有用于横向对接的连接凸肋和连接卡槽,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还包括设于所述沥青基体中的至少一个方形消音通孔,所述方形消音通孔中填充圆锥状火山石消声瓦,所述保温通孔沿横向方向交错排布,形成“L”形和“T”形孔肋,解决了目前由一般保温砌块砌筑的保温墙体保温性能差且施工工艺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
技术介绍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左右,建筑节能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建筑废料的再利用是当前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目前很多建筑废料被制作成隔音层和保温层贴合在墙体两侧或夹设在墙体之间,使得墙体结构复杂,增加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以解决目前由一般保温砌块砌筑的保温墙体保温性能差且施工工艺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包括沥青基体和设置在所述沥青基体中的沿纵向排布且相互平行的多层保温通孔,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中填充保温材料形成保温层,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的横向两端对应设置有用于横向对接的连接凸肋和连接卡槽。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还包括设于所述沥青基体中的至少一个方形消音通孔,所述方形消音通孔中填充圆锥状火山石消声瓦。多层所述保温通孔沿横向方向交错排布,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之间形成“L”形和“T”形孔肋。所述沥青基体中的其中一层保温通孔的至少一端在横向方向上敞口设置。所述连接凸肋设置于所述沥青基体或位于所述保温层的一侧敞口端面上,所述连接卡槽设于所述沥青基体或位于所述保温层的另一侧敞口端面上。所述方形消音通孔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方形消音通孔设于所述沥青基体的中部,占用所述沥青基体纵向方向自上而下三分之二的宽度,两个外端敞口的保温通孔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方形消音通孔的横向两侧,所述沥青基体的剩余部分设置有一层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括两个保温通孔。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它以空心砌块的形式,将保温材料融合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的结构中,使得作为自保温墙的墙体结构简化,施工更容易;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的横向两端对应设置有用于横向对接的连接凸肋和连接卡槽,使得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之间更易于安装,砌筑的墙体连贯性更好,结构更牢固。进一步的,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交错布置,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之间形成“L”形和“T”形孔肋结构。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在满足保温功能的同时,减少了冷桥效应,并且也使得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在砌筑所述自保温墙体时,砌筑砂浆会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之间的挤压作用下,嵌固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内外壁与条状连接肋之间,形成嵌入式砌筑结构,有效增强了所述自保温墙体的抗剪切强度和抗震性能。更进一步的,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沥青基体中的至少一个方形消音通孔,所述方形消音通孔中填充圆锥状火山石消声瓦,两外端敞口的保温通孔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消音通孔的横向两侧,所述沥青基体的剩余部分设置有一层保温层,使得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具备保温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所述自保温墙体的隔音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沥青基体;2、保温层;3、连接凸肋;4、连接卡槽;5、方形消音通孔;6、敞口保温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包括沥青基体1和设置在所述沥青基体1中的保温层2,所述沥青基体1中沿纵向排布有两层长条状保温通孔,所述两层长条状保温通孔之间且沿横向分布一层有带孔肋的三个保温通孔,三层所述保温通孔中填充聚丙板、岩棉、保温棉等保温材料形成保温层2。此种自保温砌块以空心砌块的形式,将保温材料融合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的结构中,使得利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砌筑的自保温墙的墙体结构简化,施工更容易。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沿横向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横向连接的连接凸肋3,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沿横向方向的另一端设置与所述连接凸肋3对应的连接卡槽4,通过所述连接凸肋3与所述连接卡槽4的镶嵌配合,使得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之间更易于安装,砌筑的所述保温墙体连贯性更好,提高了所述保温墙体的强度。所述保温通孔沿纵向平行沿横向交错排布,形成“L”形和“T”形孔肋,减少了所述沥青基体1的冷桥效应,并且也使得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在砌筑时,砌筑砂浆会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之间的挤压作用下,嵌固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内外壁与条状连接肋之间,形成嵌入式砌筑结构,有效增强了墙体的抗剪切强度和抗震性能。位于所述沥青基体1中间的三个所述保温通孔中,两端的两个所述保温通孔的外端敞口,两个所述敞口保温通孔分别与所述沥青基体两端部平齐,使得在利用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进行砌筑时,所述连接凸肋3与所述连接卡槽4之间存在保温隔断层,从而阻止了热量扩散,提高了所述自保温墙体的保温性能。在砌筑保温墙体中,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可砌筑为具有自保温功能的保温主体墙。本技术结构形成的工艺步骤主要包括:第一步、对废弃建筑混凝土或工业废料进行破碎预处理;第二步、对所述破碎后的所述凝土或工业废料进行二次破碎并筛分制成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第三步、按照所述成分配比依次向所述再生粗骨料中掺入粉煤灰、水泥等胶结料,然后边加水边搅拌均匀形成再生混凝土泥浆;第四步、按照施工要求的保温砌块的保温孔形状,在成型模箱中采用钢筋固定多层聚苯板,制成所述保温砌块的保温孔成型模芯;第五步、将所述再生混凝土泥浆浇筑在所述带有成型模芯的成型模箱中与模具抹平,制成再生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基体中还包括一个方形消音通孔5,所述方形消音通孔5设于所述沥青基体1的一角。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还包括自所述方形消音通孔5边沿向外延伸的沿纵向平行排布的三层保温层2,此种所述保温层2围绕所述方形消音通孔5分布的方式,阻隔了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所述方形消音通孔5的横向端与其中两层所述保温通孔正对,另一层保温层在横向方向上覆盖所述方形消音通孔5,三层所述保温层交错排布,形成“L”形和“T”形孔肋。在砌筑隔音墙体中,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应用在隔音主体墙与保温墙体及建筑承重墙三者交接的位置,且对应所述沥青基体中分布的消音通孔位置,砌筑所述隔音主...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沥青基体和设置在所述沥青基体中的沿纵向排布且相互平行的多层保温通孔,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中填充保温材料形成保温层,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的横向两端对应设置有用于横向对接的连接凸肋和连接卡槽;所述沥青再生混凝土还包括设于所述沥青基体中的至少一个方形消音通孔,所述方形消音通孔中填充圆锥状火山石消声瓦,所述保温通孔沿横向方向交错排布,形成“L”形和“T”形孔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沥青基体和设置在所述沥青基体中的沿纵向
排布且相互平行的多层保温通孔,多层所述保温通孔中填充保温材料形成保温层,所述沥青
再生混凝土的横向两端对应设置有用于横向对接的连接凸肋和连接卡槽;所述沥青再生混凝
土还包括设于所述沥青基体中的至少一个方形消音通孔,所述方形消音通孔中填充圆锥状火
山石消声瓦,所述保温通孔沿横向方向交错排布,形成“L”形和“T”形孔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基体中的其中一
层保温通孔的至少一端在横向方向上敞口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清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省湟源公路工程建设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