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74210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1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无论被处理物的外表面形状如何,都能实施高效地从施振源向被处理物施加振动而除去残留应力的处理。施振装置(10)的固定构造具备:被处理物侧锚具(11),其设置为从被处理物(1)朝向施振装置(10)侧突出;施振装置侧锚具(12),其固定为从施振装置(10)侧朝向被处理物(1)侧突出;以及振动传递构件(13),其被填充在被处理物(1)与施振装置(10)之间,从而将被处理物侧锚具(11)以及施振装置侧锚具(12)埋设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13)中,从施振装置侧锚具(12)向被处理物侧锚具(11)传递通过施振装置(10)产生的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例如在除去残留应力的处理中使用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
技术介绍
利用焊接等制作的金属制的各种构件、构造物需要除去残留应力。作为除去残留应力的方法之一,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通过对成为除去残留应力的处理的对象的被处理物施加振动而除去残留应力的方法。在这样的方法中,作为向被处理物施加振动的施振源,能够使用偏心马达。偏心马达具备重心相对于马达驱动轴的中心偏心的配重。该偏心马达在使马达驱动轴旋转时,与马达驱动轴一起旋转的配重的重心偏心,因此产生振动。在将偏心马达的壳体固定设置于被处理物的状态下,通过使偏心马达工作而将振动经由偏心马达的壳体向被处理物传递。为了将振动可靠地传递至被处理物,用于施加振动的施振源需要可靠地固定于被处理物。因此,施振源使用螺栓等而固定于被处理物。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305930号公报然而,有时被处理物的外表面并不平坦,弯曲或形成有凹凸。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利用螺栓等固定施振源。另外,若被处理物侧弯曲或形成有凹凸,则难以确保施振源与被处理物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根据被处理物的外表面的形状的不同,存在即便从施振源施加振动也无法充分除去被处理物的残留应力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无论被处理物的外表面形状如何,该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都能将施振源可靠地固定于被处理物,高效地从施振源向被处理物施加振动,充分除去残留应力。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手段。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式,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向施振对象物施加振动,所述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具备:第一锚具(anchor),其设置为从所述施振对象物朝向所述施振装置侧突出;第二锚具,其设置为从所述施振装置朝向所述施振对象物侧突出;以及振动传递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施振对象物与所述施振装置之间,并且设置为将所述第一锚具以及所述第二锚具填埋,从所述第二锚具向所述第一锚具传递由所述施振装置产生的振动。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施振装置产生的振动从第二锚具经由振动传递构件、第一锚具而传递至施振对象物。由于振动传递构件被填充到施振对象物与施振装置之间,因此无论施振对象物的外表面形状如何,都能够使振动传递构件与施振对象物的外表面紧贴。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锚具能够相对于所述施振对象物进行装卸。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将第一锚具安装于施振对象物的表面进行规定的施振处理后,将第一锚具从施振对象物的表面撤除。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锚具通过热塑性粘合剂与所述施振对象物粘合。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若在进行规定的施振处理之后对热塑性粘合剂进行加热而使粘合剂软化,则能够将第一锚具容易地从施振对象物的表面撤除。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一锚具以及所述第二锚
具的至少一方的外周面形成有凸部或者凹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经由凸部或者凹部在第一锚具、第二锚具与振动传递构件之间高效地传递振动。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由能够在以具有流动性的状态被填充至所述施振对象物与所述施振装置之间后固化的材料构成。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向施振对象物与施振装置之间填充振动传递构件时,由于振动传递构件具有流动性,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振动传递构件与施振对象物的外表面紧贴。此外,在通过施振装置施加振动时,能够形成振动传递构件固化后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施振装置的振动传递至施振对象物。根据该技术的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的基础上,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振动传递构件是砂浆或者混凝土。这样,通过振动传递构件使用砂浆或者混凝土,能够在向施振对象物与施振装置之间填充时处于具有流动性状态,在通过施振装置施加振动时形成固化了的状态。此外,在通过施振装置施加振动之后,因所施加的振动而使得砂浆或者混凝土的脆性降低,能够容易地除去振动传递构件。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所涉及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无论施振对象物的外表面形状如何,都能够从施振源向施振对象物高效地施加振动,充分除去残留应力。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另一变形例
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那样,进行除去残留应力的处理的施振装置10经由被处理物侧锚具(第一锚具)11、施振装置侧锚具(第二锚具)12、振动传递构件13而固定于被处理物(施振对象物)1的外表面1f。在此,被处理物1的外表面1f不限于是平坦面,也可以是图1所示的弯曲面状或具有凹凸等的非平坦面。施振装置10例如是偏心马达。由偏心马达构成的施振装置10在壳体10a内具备转子以及定子(未图示)。在与转子设置为一体的旋转轴(未图示)上,设置有在相对于旋转轴的中心在径向上偏心的位置具有重心的偏心配重(未图示)。在这样的施振装置10中,当在壳体10a内对转子(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时,旋转轴以及偏心配重(均未图示)与转子一体地旋转。重心偏心的偏心配重(未图示)绕旋转轴的中心旋转,从而施振装置10自身产生振动。这样的施振装置10一体固定于平板状的基体构件15的上表面15a。被处理物侧锚具11例如形成为圆柱状。被处理物侧锚具11设置为从被处理物1的外表面1f向外侧、换言之施振装置10侧突出。被处理物侧锚具11的基端部11a例如通过粘合剂14而固定于被处理物1的外表面1f。在此,粘合剂14具有在通过施振装置10施振时被处理物侧锚具11不从被处理物1的外表面1f脱落的粘合强度。作为粘合剂14,例如能够使用热塑性粘合剂。若如此,通过在进行除去残留应力的处理后向粘合剂14施加热量,使粘合剂14软化,从而能够将被处理物侧锚具11容易地从被处理物1取下。施振装置侧锚具12例如形成为圆柱状。施振装置侧锚具12设置为从施振装置10、更具体地说从基体构件15的下表面15b朝向被处理物1的外表面1f侧突出。施振装置侧锚具12的基端部12a通过粘合、焊接等一
体地接合于基体构件15。施振装置侧锚具12也可以在基端部12a形成有外螺纹部(未图示),紧固于形成在基体构件15上的内螺纹孔(未图示)。上述被处理物侧锚具11、施振装置侧锚具12分别至少设置有一个。本实施方式的被处理物侧锚具11、施振装置侧锚具12示出分别设置有相同数目的多根的情况。被处理物侧锚具11、施振装置侧锚具12也可以在被处理物1的外表面1f、基体构件15的下表面15b各自的面内以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均衡地分散配置(例如,正方配置等)。另外,设置于基体构件15的各施振装置侧锚具12与设置于被处理物1的各被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其向施振对象物施加振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具备:第一锚具,其设置为从所述施振对象物朝向所述施振装置侧突出;第二锚具,其设置为从所述施振装置朝向所述施振对象物侧突出;以及振动传递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施振对象物与所述施振装置之间,并且设置为将所述第一锚具以及所述第二锚具埋设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中,从所述第二锚具向所述第一锚具传递由所述施振装置产生的振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03 JP 2015-0769531.一种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其向施振对象物施加振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具备:第一锚具,其设置为从所述施振对象物朝向所述施振装置侧突出;第二锚具,其设置为从所述施振装置朝向所述施振对象物侧突出;以及振动传递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施振对象物与所述施振装置之间,并且设置为将所述第一锚具以及所述第二锚具埋设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中,从所述第二锚具向所述第一锚具传递由所述施振装置产生的振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具能够相对于所述施振对象物进行装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振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具通过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谷佳祐原口英刚鸭和彦山崎元裕中村育生益崎刚高桥浩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