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5570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尤其是一种铺设于路基的上方的具有优异抗疲劳开裂性能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所述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和底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沥青路面结构,具有排水、抗滑、降噪、防眩等表面功能,而且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开裂性能,是一种安全、舒适、耐久的沥青路面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公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优异表面功能以及抗疲劳性能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高速公路雨天事故所占比例高达33.2%,事故发生率是晴天的6倍以上,且连环追尾、水漂等恶性事故频发。雨天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1)路面摩擦系数降低约40%,刹车距离大幅延长;(2)溅水起雾导致跟车行驶能见度衰减30%以上。因此,路表积水是雨天事故的主要危险源,路面排水成了增进交通安全符合逻辑的选择。排水沥青路面采用具有18%以上空隙率、骨架-空隙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做上面层,与普通路面相比,同样是通过横坡排水,排水路面的大孔隙结构将水流通道迁移到路面内部而非普通路面的路表,因此在雨天其表面也是“干燥”的,增加了雨天行车能见度,而且大幅缩短了刹车距离。此外,排水沥青路面因其大空隙特征,还具有降低噪声、减轻眩光、缓解热岛效应、节约材料等突出优点,是道路表面特性品质提升的最佳路面形式。另一方面,半刚性基层因其具有强度与刚度大、板体性强的优点以及强基薄面的设计理念,在我国的高等级公路路面基层中大规模使用。但是目前国内交通量、轴载不断增大,再加上气候温差等带来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疲劳破坏、唧浆等较多的早期破坏,且一旦发生破坏,需挖掉原基层重建,修补相当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其技术关键是采用排水层与抗疲劳层相结合,具有排水、抗滑、降噪、防眩等表面功能,而且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开裂性能。(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具体而言,本实用型提供的路面结构铺设于路基的上方;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和底层。其中,所述排水层为开级配大空隙率沥青混合料结构;优选其空隙率在18%以上,渗水系数在3600ml/min以上。所述下承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结构,可按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所述下承层可以为单一的下面层,也可以为中面层和下面层的复合层。所述抗疲劳层为密级配高柔性增韧环氧沥青混合料结构;优选采用热拌环氧沥青混合料或冷拌水性环氧沥青混合料。为了实现各层之间的协同作用,所述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和底层的厚度之比优选为2~12:8~18:2~4:45~60。其中,所述排水层与下承层之间可铺设防水粘结层。所述防水粘结层的厚度不做具体限定,实现防水粘结效果即可。所述底层优选包括自上而下铺设的基层、底基层中的一层或多层。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包括排水层、防水粘结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基层和底基层。其中,所述排水层为开级配大空隙率沥青混合料结构;优选其空
隙率在18%以上,渗水系数在3600ml/min以上。所述下承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结构,可按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所述下承层可以为单一的下面层,也可以为中面层和下面层的复合层。所述抗疲劳层采用密级配高柔性增韧环氧沥青混合料;优选采用热拌环氧沥青混合料或冷拌水性环氧沥青混合料。为了实现各层之间的协同作用,所述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基层、底基层的厚度之比优选为2~12:8~18:2~4:30~40:15~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排水层的厚度为2~12cm,所述下承层的厚度为8~18cm,所述抗疲劳层的厚度为2~4cm,所述基层的厚度为30~40cm,所述底基层的厚度为15~20cm。本技术提供的路面结构中,所述防水粘结层、基层、底基层等均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结构。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水粘结层可为热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碎石封层或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结构。所述防水粘结层的厚度不做具体限定,实现防水粘结效果即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基层可为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或二者组合式基层结构,所述底基层可为半刚性稳定粒料结构,按照现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施工即可。(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沥青路面结构,各层之间协同作用,具有排水、抗滑、降噪、防眩等表面功能,而且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开裂性能,是一种安全、舒适、耐久的沥青路面结构。其中,通过采用排水层作为沥青路面结构上面层,能够将路面表面积水迅速排离,不仅增大了雨天行车能见度,明显提高路况识别距离,而且大幅缩短了雨天刹车距离;还具有降低噪声、减轻眩光、缓解热岛效应、节约材料等突出优点;同时,在底层与面层之间设置抗疲劳层的结构具有很好的应力分
散能力,抑制反射裂缝、抵抗剪应力等效果显著,改善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抗疲劳开裂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排水层;2:防水粘结层;3、下承层;4:抗疲劳层;5:基层;6:底基层;7:路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如图1所示,铺设于路基7的上方;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1、防水粘结层2、下承层3、抗疲劳层4、基层5和底基层6;其中,所述排水层厚4cm,其空隙率为19.6%,渗水系数为5840min/min;矿料级配如表1所示:表1:排水层矿料级配筛孔/mm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率/%10092.756.816.710.47.96.65.24.53.8所述防水粘结层为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结构;具体地,采用4.75mm~9.5mm单粒径碎石,并预裹附0.3%~0.5%(以碎石重量计)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洒布量为1.5kg/m2~1.8kg/m2,碎石撒布量为满铺时的60%~70%;所述下承层自上而下为厚度为6cm的AC-20中面层和厚度为
7cm的AC-25下面层,按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所述抗疲劳层厚4cm,为密级配高柔性增韧环氧沥青混合料结构,具体采用热拌环氧沥青混合料;所述基层为厚36cm的二灰稳定碎石基层结构,所述底基层为厚20cm的二灰稳定土底基层结构,均按照现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施工。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如图1所示,铺设于路基7的上方;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1、防水粘结层2、下承层3、抗疲劳层4、基层5和底基层6;其中,所述排水层厚4cm,其空隙率为20.4%,渗水系数为6818min/min;矿料级配如表2所示:表2:排水层矿料级配筛孔/mm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率/%10096.351.221.013.010.17.25.95.14.7所述防水粘结层为SBR改性乳化沥青层结构;其中,固含量为55%,洒布量为0.3kg/m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铺设于路基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和底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铺设于路基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和底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为开级配大空隙率沥青混合料结构;所述下承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结构;所述抗疲劳层为密级配高柔性增韧环氧沥青混合料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和底层的厚度之比为2~12:8~18:2~4:45~60。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与下承层之间铺设防水粘结层。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包括自上而下铺设的基层、底基层中的一层或多层。6.一种设置抗疲劳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铺设于路基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排水层、防水粘结层、下承层、抗疲劳层、基层和底基层。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东伟范勇军王丙兴李明亮李俊许斌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