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设备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压缩机后盖的试压装置。所述压缩机后盖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试压装置包括密封盖合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和密封盖合于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围成腔体,第二盖体设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孔,第一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二密封圈密封,试压装置还包括在使用时与进气孔相连通并能够向腔体内通入气体来检测压缩机后盖是否漏气的进气检测装置和与进气检测装置连接的减压阀。本试压装置结构简单,可不用整机装配即可对压缩机后盖进行独立试压检测,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设备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压缩机后盖的试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压缩机后盖试压一般是将整机装配完成后,再通过进气检测装置向压缩机内通入气体检测压缩机后盖是否漏气,测试完成后,减压阀会自动减压,完成气密性试压工作。该试压方法不足点是必须整机装配完成后方可试压,如果在试压过程中出现泄漏的不良情况,必须将整机重新解体方可更换不良后盖,此种方法在人力、物力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增加了整机在重新装配过程中带来的不良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不用整机装配即可对压缩机后盖进行独立试压检测的试压装置。为了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检测压缩机后盖的试压装置,所述压缩机后盖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试压装置包括密封盖合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和密封盖合于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围成腔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第一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二密封圈密封,所述试压装置还包括在使用时与进气孔相连通并能够向腔体内通入气体来检测压缩机后盖是否漏气的进气检测装置和与进气检测装置连接的减压阀。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一密封圈的第一凹槽,第二盖体内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密封圈的第二凹槽。作为进一步的改进,第一盖体和压缩机后盖、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均通过螺栓连接。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试压装置,可不用整机装配即可独立试压,结构简单,可以将测试合格的压缩机后盖安装于压缩机,从而不需要将整机重新解体来更换不良后盖,极大节省了生产时间,降低了整机重复装配带来的成本等不良风险;不仅如此,本技术使用密封圈,不仅安装使用方便,而且能够重复使用。而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安装于整机上,必须要使用密封垫密封,当发现压缩机后盖不合格更换新的压缩机后盖后,再使用原来的密封垫, 密封效果不再理想,从而不能再次使用。本技术密封圈能重复使用,极大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试压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压缩机后盖;2是第二盖体;3是第一盖体;4是进气孔;5是第一密封圈;6是第二密封圈;7是由压缩机后盖和盖体围成的腔体;8是螺栓A。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检测压缩机后盖1的试压装置,所述压缩机后盖1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试压装置包括密封盖合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3和密封盖合于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2,所述第一盖体3、第二盖体2和压缩机后盖1围成腔体7,所述第二盖体2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孔4,所述第一盖体3和压缩机后盖1采用第一密封圈5密封,第二盖体2和压缩机后盖1采用第二密封圈6密封,所述试压装置还包括在使用时与进气孔相连通并能够向腔体内通入气体来检测压缩机后盖是否漏气的进气检测装置和与进气检测装置连接的减压阀。使用时,从进气孔4处通入气体至由压缩机后盖1和盖体围成的腔体7内,在设定的试压条件下,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若漏气或损坏,则说明压缩机后盖漏气,即压缩机后盖1不合格,若不漏气或者不损坏,则说明压缩机后盖合格。测试完成后,减压阀会自动减压,完成气密性试压工作。所述进气检测装置一般为高压气进气检测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试压条件。当然,在压缩机后盖1不漏气,进气孔4密封的情况下,腔体7为密封腔体。设定的试压条件一般与现有技术中检测压缩机后盖时设定的试压条件相同。可以是:测试温度为常温,在进气检测装置向腔体内通入气体后,腔体内最大压强在5-10MPa之间,在5-10MPa之间保持3分钟。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其他条件,只要能够使压缩后盖在测试完成后满足使用需要即可。本技术试压装置,可不用整机装配即可独立试压,结构简单,可以将测试合格的压缩机后盖安装于压缩机,从而不需要将整机重新解体来更换不良后盖,极大节省了生产时间,降低了整机重复装配带来的成本等不良风险;不仅如此,本技术使用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密封圈6,不仅安装使用方便,而且能够重复使用。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安装于整机上,必须要使用密封垫密封,当发现压缩机后盖1不合格拆解更换新的压缩机后盖后, 再使用原来的密封垫,密封效果不再理想,从而不能再次使用。同时,检测压缩机后盖是否合格的过程还会使得密封垫沾上油污等污物污染密封垫,重复使用密封垫,会使得密封垫上的油污特别多,看起来很不美观。本技术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能重复使用,极大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浪费。当然,可以选择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密封圈6均为“0”型圈。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3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一密封圈5的第一凹槽,第二盖体2内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密封圈6的第二凹槽。设置凹槽,不仅安装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更加方便,而且当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密封于压缩机后盖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不会随意滑动,密封效果好。当然密封后,第一凹槽开设于第一盖体靠近压缩机后盖的一侧,第二凹槽开设于第二盖体靠近压缩机后盖的一侧。优选地,第一盖体3和压缩机后盖1、第二盖体2和压缩机后盖1均通过螺栓连接。检测完成后,只需要拆除螺栓,取下第一盖体3和第二盖体2即可。当需要再测试别的压缩机后盖时,只需要将第一盖体3和第二盖体2密封盖设于别的压缩机后盖1,用螺栓固定连接即可,使用非常方便。当然,螺栓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密封圈围成的区域以外的螺栓A8和设置于第二密封圈围成的区域外的螺栓B,以使得由压缩机后盖1和盖体围成的密封腔体7不会漏气。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技术权利要求及技术说明书所记载的内容所作出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技术权利要求所涵盖范围之内。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检测压缩机后盖的试压装置,所述压缩机后盖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压装置包括密封盖合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和密封盖合于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围成腔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第一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二密封圈密封,所述试压装置还包括在使用时与进气孔相连通并能够向腔体内通入气体来检测压缩机后盖是否漏气的进气检测装置和与进气检测装置连接的减压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检测压缩机后盖的试压装置,所述压缩机后盖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压装置包括密封盖合于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和密封盖合于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围成腔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第一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二盖体和压缩机后盖采用第二密封圈密封,所述试压装置还包括在使用时与进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国栋,刘启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宏阳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