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的诱杀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777612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1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绿盲蝽的诱杀方法,在经济作物种植田的田边或地头栽种艾蒿,利用艾开花后对绿盲蝽的强大吸引力,诱集绿盲蝽。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适用于棉田诱集绿盲蝽成虫,绿盲蝽成虫喜爱在艾蒿头状花序取食、产卵繁殖,艾蒿的数枚头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花期长,诱集绿盲蝽的时间长,绿盲蝽能在艾蒿花上繁殖一代,能大量减少棉花上的绿盲蝽数量,从而降低绿盲蝽对棉花危害的目的。棉花上的绿盲蝽转移到艾蒿上,就减少了棉田大面积施药防治绿盲蝽,降低了防治成本,环境友好。另外,栽种的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是很实用的中药材。因此本方法具有高价值、简单、易行、实用和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田生物防治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绿盲蝽的诱杀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棉铃虫危害棉花严重,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控制棉铃虫危害效果突出,随后大面积种植应用,深受广大棉农喜爱。危害棉花的棉铃虫被棉花本身具备的抗虫性控制后,棉田防治棉铃虫的化学农药使用量或频次随之减少,使得棉田与棉铃虫处于同样生态位的绿盲蝽有了生存空间,发生、繁殖和危害逐年加重。由于绿盲蝽危害棉花的虫态是若虫和成虫,若虫和成虫是步行足,成虫还善于飞,在棉田转移快,与棉铃虫防治相比,化防绿盲蝽更难。绿盲蝽危害棉花嫩头、生长点、蕾、花、铃。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发黑、干枯,不再生长;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枝芽丛生,变成“多头棉”;嫩叶被害时呈小黑点状,叶片展开后大面积破碎,俗称“破叶疯”;顶心和边心被害,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先呈现黄褐色,继而干枯脱落;花受害后花瓣呈现黑色斑点,雌雄蕊受害后柱头、花药变黑;铃被害后,幼铃变黑、僵硬、易脱落,中铃轻的伤口出现水渍斑点、重的棉铃僵化,大铃铃壳有片状黑斑。棉花收绿盲蝽危害,常造成严重减产,皮棉品质下降。我国为了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绿盲蝽的诱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经济作物种植田的田边或地头栽种艾蒿诱杀绿盲蝽。

【技术特征摘要】
1.绿盲蝽的诱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经济作物种植田的田边或地头栽种艾蒿诱杀绿盲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济作物为棉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棉田田边或地头,在不影响棉田耕作的区域单行或双行栽种艾蒿,作为艾蒿诱集带,对诱集带施药防治绿盲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3月初春暖时节,植物萌动初期,在棉田田边或地头选择1-2段区域单行或双行栽种活的老艾蒿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的老艾蒿根是指根龄3年以上带活茎芽的艾蒿根。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进行单行栽种,每间隔25-30cm栽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义崔金杰雒珺瑜张帅吕丽敏涨利娟李春花朱香镇王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