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3180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0 0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应用于装饰板(墙面、吊顶、外墙立面、隔断、门板、地板等)和建筑材料(中空密封墙、消音板、防火防辐射贴层、石材等)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板体;在板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固定在板体上,上沿对接端靠近板体的正面,底座靠近板体的背面,下沿对接端位于上沿对接端和底座之间;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设置有打钉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报废率低、使用寿命长、成本低、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应用于装饰板(墙面、吊顶、外墙立面、隔断、门板、地板等)和建筑材料(中空密封墙、消音板、防火防辐射贴层、石材等)中。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装饰板和建筑材料的板材如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201120320215.3等由浙江普特阳光板有限公司所拥有的中国专利所示。在板体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凹型对接端包括上沿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下底面33)、对接口(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凹槽31)和下沿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上底面32)。在板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下表面23)、下沿对接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插条21)和底座(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上表面22)。申请号为201120320215.3的中国专利中,凹形板体32开口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75.5的中国专利中,内凹形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64.7的中国专利中,凹形板体32开口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62.8的中国专利中,凹形板体32开口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03.0的中国专利中,内凹形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020274121.2的中国专利中,凹凸形条纹322所在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020274113.8的中国专利中,宽条状体311和窄条状体312所在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020274122.7的中国专利中,凹凸形条纹322所在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由现有技术专利公开的文件可知,打钉位设置在下沿端上,上沿端的宽度比下沿端的宽度小。由于打钉位设置在下沿端上,为了保证强度,下沿端需要有一定厚度,这样就需要牺牲上沿端的厚度,而由于结构本身的限制,上沿端、上沿对接端、下沿端、下沿对接端都没法做的比较厚,一般只有整体高度比例的10%-20%,在安装、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特别是下沿端在生产中易折断而产生废品;且在安装中需要打钉固定在墙面等特定建筑面上,更加使得废品率大大提升,因此生产商只有多加一套设备,使用高频共济工艺加固下沿端,而安装方一般只能在购买时预先增加备用量,以预防过量废品延误工期或者在安装时以次充好将就着使用。实地应用时,墙面、地面等建筑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低、倾斜,在对接中就会造成板面不平整、板接缝不严实的问题。原板材连接方式,由于上沿端和上沿对接端由于其结构厚度的限制,工艺上无法做到加厚处理、在安装和施工中调整接缝,只能在接缝处增加装饰条(目前以工字型金属型材、漆面木材为主),废工废料,且容易脱落损坏。由此可见,该结构存在报废率高、使用寿命短、成本高、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报废率低、使用寿命长、成本低、效果好。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材的凸型对接端,包括板体;在板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固定在板体上,上沿对接端靠近板体的正面,底座靠近板体的背面,下沿对接端位于上沿对接端和底座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设置有打钉位。本技术在下沿对接端上固定有卡块。本技术所述的下沿对接端和底座的厚度之和为板体厚度的55%~65%。本技术所述的上沿对接端向后退缩。本技术所述的上沿对接端的正面与板体的正面齐平。本技术所述的底座的背面与板体的背面齐平。本技术所述的下沿对接端和底座的厚度之和为板体厚度的6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将打钉位设置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这样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共同支撑打钉位置,打钉位置的厚度得到保证,更加牢固。这样就可以弱化了下沿端的作用,下沿端不再是固定打钉的位置,只是起到安装时的定位功能,这样就可以减少下沿端的厚度,进而增加上沿端和上沿对接端的厚度,使得上沿端和上沿对接端可以加厚处理且一次成型,便于安装时对接缝进行刨、割、刮等处理(美工刀、木工锯、砂轮、平刨、砂纸等等,可以按材料的不同选择处理工具和方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板材上设置有与本技术实施例1匹配的凹型对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两块板材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板材上设置有与本技术实施例2匹配的凹型对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两块板材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板材上设置有与本技术实施例3匹配的凹型对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3两块板材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板材上设置有与本技术实施例4匹配的凹型对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4两块板材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参见图1~图3,实施例1包括板体1。板材安装好后,板体1的正面3朝外而外露,在板体1的正面3上能设置装饰结构;板体1的背面4朝里而不外露,其面向墙壁、底板等安装面。在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与凸型对接端匹配的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凹型对接端包括上沿端A1、对接口A2和下沿端A3。上沿端A1和下沿端A3固定在板体1的一侧,可与板体1一体成型。上沿端A1靠近板体1的正面3,上沿端A1的正面与板体1的正面3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上沿端A1的厚度为板体1厚度的35%~45%,这样既牢固,又美观;最优化的,上沿端A1的厚度为板体1厚度的40%。下沿端A3靠近板体1的背面4。下沿端A3的背面与板体1的背面4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上沿端A1的宽度W1比下沿端A3的宽度W2大,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端A1可遮挡住螺钉,螺钉不会暴露出来,美观实用。对接口A2开在板体1上,并位于上沿端A1和下沿端A3之间。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B1、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上沿对接端B1、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固定在板体1上,可与板体1一体成型。上沿对接端B1靠近板体1的正面5,底座B3靠近板体1的背面6,下沿对接端B2位于上沿对接端B1和底座B3之间。上沿对接端B1的厚度与上沿端A1的厚度一致,这样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对接时,上沿对接端B1的正面和上沿端A1的正面就基本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上沿对接端B1的正面与板体1的正面5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底座B3的背面与板体1的背面6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下沿对接端B2与对接口A2间隙配合。底座B3的厚度与下沿端A3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包括板体;在板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固定在板体上,上沿对接端靠近板体的正面,底座靠近板体的背面,下沿对接端位于上沿对接端和底座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设置有打钉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包括板体;在板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固定在板体上,上沿对接端靠近板体的正面,底座靠近板体的背面,下沿对接端位于上沿对接端和底座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设置有打钉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下沿对接端上固定有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材的凸型对接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再良钱智杰马剑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博凡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