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平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99602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1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校平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和位于上机架下方的下机架,其中所述上机架设于上机座上,且所述上机架相对所述上机座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机架上设有上校平辊组,所述下机架设于下机座上,且所述上机座通过立柱与所述下机座相连,所述下机架设有下校平辊组,所述上机架与所述立柱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从而使所述半圆形柱销与所述立柱为面接触,因此在满足定位准确的同时,确保对板材进行精密有效的校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校平机的
,尤其是指一种校平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校平机是板材加工中常用的设备,校平机的定型主要取决于被校带材的厚度、材质和要求。校平机主要应用于矫正各种规格板材及剪切成块的板材,不但能适用于各种冷、热轧板材的矫平,而且其操作方便、简单,应用范围遍布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电子、电力、轻工等多个行业,特别在造船、机车车辆、锅炉桥梁、金属结构工厂等行业,成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必需产品。目前常见的校平机上的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和位于上机架下方的下机架,其中所述上机架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设于上机座上,所述下机架固定安装于下机座上,且所述上机座通过立柱与所述下机座相连,所述上机架上设有上校平辊组,所述下机架设有下校平辊组,板材被置放在所述上校平辊组和所述下校平辊组之间,通过调整所述上校平辊组与所述下校平辊组的距离可以对板材进行校平。现有对板材进行校平时,为了便于调节所述上校平辊组与所述下校平辊组之间的距离,所述上机架与所述立柱接触的一端设为弧形,即所述上机架和所述立柱之间存在间隙,上述虽然有利于对板材调整校正,但是所述上机架转动后会与所述立柱产生线接触,导致所述上机架在校正过程中出现晃动,不能准确定位,如此会影响校平机的校平效果,不能有效保证对板材进行精密的矫正。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述上机架在校正过程中出现晃动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定位准确且能有效保证精密校平的校平限位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的校平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和位于上机架下方的下机架,其中所述上机架设于上机座上,且所述上机架相对所述上机座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机架上设有上校平辊组,所述下机架设于下机座上,且所述上机座通过立柱与所述下机座相连,所述下机架设有下校平辊组,所述上机架与所述立柱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机架与设有螺纹的第一升降杆相连,所述第一升降杆与设置在所述上机座上的涡轮啮合。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轮与设有手轮的蜗杆啮合。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校平辊组的上方设有上托辊组,其中所述上校平辊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校平辊,所述上托辊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托辊,且所述上校平辊设置在相邻两个上托辊中间位置下方。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托辊组位于上托辊架上,所述上托辊架与所述上机架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校平辊组的下方设有下托辊组,其中所述下校平辊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下校平辊,所述下托辊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下托辊,且所述下校平辊设置在相邻两个下托辊中间位置上方。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托辊组位于下托辊架上,所述下托辊架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机架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机座和所述下机座之间还设有夹送辊,所述夹送辊包括上夹送辊和下夹送辊,且所述上夹送辊相对所述上机座沿竖直方向移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夹送辊与第二升降杆相连,所述第二升降杆上设有齿条,所述下机架上设有齿轮支架,所述齿轮支架上的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校平辊组和所述下校平辊组均与分动箱相连,所述分动箱与减速机相连。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本技术所述校平限位装置,所述上机架与所述立柱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因此在调整所述上校平辊组与所述下校平辊组之间的距离时,即使所述上机架发生转动,由于此时所述半圆形柱销与所述立柱为面接触,因此在满足定位准确的同时,确保对板材进行精密有效的校平。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校平限位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校平限位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校平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11和位于上机架11下方的下机架21,其中所述上机架11设于上机座10上,且所述上机架11可相对所述上机座10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机架11上设有上校平辊组12,所述下机架21设于下机座20上,且所述上机座10通过立柱30与所述下机座20相连,所述下机架21设有下校平辊组22,所述上机架11与所述立柱30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13。上述是本技术的核心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校平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11和位于上机架11下方的下机架21,其中所述上机架11设于上机座10上,且所述上机架11可相对所述上机座10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机架11上设有上校平辊组12,通过所述上校平辊组12的移动可以带动所述上机架11沿竖直方向的移动;所述下机架21设于下机座20上,且所述上机座10通过立柱30与所述下机座20相连,所述下机架21设有下校平辊组22,待加工板材被置放在所述上校平辊组12和所述下校平辊组22之间,由于所述上机架11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因此通过调节所述上校平辊组12的位置可以校平不同厚度的板材;所述上机架11与所述立柱30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13,因此在调整所述上校平辊组12与所述下校平辊组22之间的距离时,即使所述上机架11发生转动,由于此时所述半圆形柱销13与所述立柱30为面接触,因此在满足定位准确的同时,确保对板材进行精密有效的校平。如图2所示,所述上机架11与设有螺纹的第一升降杆14相连,所述第一升降杆14带动所述上机架11运动,所述第一升降杆14与设置在所述上机座10上的涡轮啮合,通过所述涡轮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一升降杆11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涡轮与设有手轮15的蜗杆啮合,通过所述手轮15的转动带动所述蜗杆的旋转,使所述涡轮转动起来。所述升降杆14上升或者下降过程中可使所述上校平辊压住板材,在上校平辊转动的过程中,位于所述上校平辊和下校平辊中间的板材既受到向下的压力,又受到转动的动力,从而有利于对板材进行校平。所述上校平辊组12的上方设有上托辊组12A,其中所述上校平辊组1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校平辊,所述上托辊组12A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托辊,且所述上校平辊设置在相邻两个上托辊中间位置下方,若动力传输至所述上校平辊组12的上校平辊时,通过所述上校平辊与相邻上托辊的啮合,有利于动力的传输,从而带动所述上校平辊组12的转动。其中所述上托辊组12A位于上托辊架上,所述上托辊架与所述上机架11固定连接。所述下校平辊组22的下方设有下托辊组22A,其中所述下校平辊组2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下校平辊,所述下托辊组22A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下托辊,且所述下校平辊设置在相邻两个下托辊中间位置上方,若动力传输至所述下校平辊组22的下校平辊时,通过所述下校平辊与相邻下托辊的啮合,有利于动力的传输,从而带动整个所述下校平辊组22的转动。其中所述下托辊组22A位于下托辊架上,所述下托辊架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机架21上。所述上机座10和所述下机座20之间还设有夹送辊40,所述夹送辊包括上夹送辊40A和下夹送辊40B,且所述上夹送辊40A相对所述上机座10沿竖直方向移动,通过调整所述上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校平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和位于上机架下方的下机架,其中所述上机架设于上机座上,且所述上机架相对所述上机座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机架上设有上校平辊组,所述下机架设于下机座上,且所述上机座通过立柱与所述下机座相连,所述下机架设有下校平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架与所述立柱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校平限位装置,包括上机架和位于上机架下方的下机架,其中所述上机架设于上机座上,且所述上机架相对所述上机座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上机架上设有上校平辊组,所述下机架设于下机座上,且所述上机座通过立柱与所述下机座相连,所述下机架设有下校平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架与所述立柱接触的位置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半圆形柱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平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架与设有螺纹的第一升降杆相连,所述第一升降杆与设置在所述上机座上的涡轮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校平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与设有手轮的蜗杆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平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校平辊组的上方设有上托辊组,其中所述上校平辊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校平辊,所述上托辊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上托辊,且所述上校平辊设置在相邻两个上托辊中间位置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校平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辊组位于上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东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