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152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6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柴油机排气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排气管。包括依次首尾相连通的管体单元,管体单元包括总管和与总管相连通的歧管,排气管的一端设有排气口;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导流板沿歧管与总管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总管内部,导流板设置在歧管远离排气口的一侧;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歧管的入口截面的缩口率为70%~80%;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的轴线与总管的轴线间的夹角为20°~3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排气管充分利用排气气流的加速和引射作用,促进对上一缸的扫气,提高了排气脉冲能量的利用率,排气时泵气损失小,零件采用系列化、标准化设计,具有零件和密封面较少、零件互换性强等优点,适于实用值的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柴油机排气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排气管
技术介绍
柴油机的进气管和排气管是柴油机的主要部件之一,对柴油机的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排气管是柴油机排气系统的组成部分,用于连接缸盖排气道出口,输送发动机产生的废气。排气管包括排气总管和多个排气歧管。排气总管是收集各缸排气的总管路,与增压器或消音器相连;排气歧管用于连接各缸排气道出口与排气总管的管路。排气总管与排气歧管之间的过渡有时并不光滑,甚至具有截面突变部分。因此从气缸盖中极速爆燃喷出的高温高压气流在排气管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就较大,排气速度被降低,大大影响了柴油机的工作性能。大型多缸柴油机上,为保证较小的泵气损失,要求排气管从歧管到总管处的气流流动损失尽量小;同时,各缸排气之间不能产生相互干扰;另外,出于发动机族系化考虑,要求排气管零件尽可能通用。以上问题亟需进一步地对排气管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气管,该排气管充分利用排气气流的加速和引射作用,促进对上一缸的扫气,提高了排出废气的脉冲能量的利用率,具有排气时泵气损失小的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气管,包括依次首尾相连通的管体单元,所述管体单元包括两端开放的总管和与所述总管相连通的歧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设有排气口;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所述总管的内部,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歧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所述歧管的入口截面的缩口率为70%~80%,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交汇处的轴线与所述总管的轴线间的夹角为20°~30°。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所述歧管的入口截面的缩口率为7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交汇处的轴线与所述总管的轴线夹角为25°。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每个所述管体单元至少包括两个所述歧管。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排气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端部安装有端盖。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相邻两所述总管之间通过膨胀节密封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排气管,包括若干依次首尾相连通的管体单元,管体单元包括总管和与总管相连通的歧管;排气管的一端设有排气口;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导流板沿所述歧管上与所述总管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总管的内部,导流板设置在歧管远离排气口的一侧;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歧管的入口的截面的缩口率为70%~80%,歧管与总管交汇处的轴线与总管的轴线间的夹角为20°~30°。柴油机缸体内的废气通过歧管排向总管,由于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歧管的入口的截面的缩口率为70%~80%,在废气经过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时不断加速,对总管内的气流起到引射作用,从而促进对上一缸体排出废气的扫气。使得排出废气的脉冲能量得到利用,减少了排气时的泵气损失。歧管与总管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歧管中的废气在进入总管时导流板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总管气流对歧管气流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歧管中排处废气对总管内气体的引射作用,增强扫气效果,进一步减少了排气时的泵气损失。由于每个管体单元至少包括两个歧管,将相邻柴油机缸体的排气管集成,使得零件、密封面数量均大大减少,有效减少了排气管漏气的风险,对提高排气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排气管远离排气口的端部安装有端盖,使得整根排气管中的管体单元实现标准化、系列化,零件互换性强,降低了加工制作中的难度,有效控制了制造成本。由于相邻两总管之间通过膨胀节密封连接,该设计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密封性好,适于实用。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排气管,该排气管充分利用排气气流的加速和引射作用,促进对上一缸的扫气,提高了排处废气的脉冲能量的利用率,排气时泵气损失小,且零件采用系列化、标准化设计,具有零件和密封面较少、零件互换性强等优点,适于实用值的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排气管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其中:1-管体单元,11-总管,12-歧管,13-导流板,14-喉口,2-膨胀节,3-排气口,4-端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一种排气管包括通过膨胀节2依次首尾相连通的三个管体单元1,排气管的一端设有排气口3,另一端安装有端盖4。相邻两管体单元1之间通过膨胀节2密封连接,该设计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密封性好,适于实用。端盖4使得整根排气管中的管体单元1实现标准化、系列化,零件互换性强,降低了加工制作中的难度,有效控制了制造成本。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管体单元1包括两端开放的总管11和两个并列设置的与总管11相连通的歧管12。管体单元1的两个歧管12将相邻柴油机缸体的排气管集成,使得零件、密封面数量均大大减少,有效减少了排气管漏气的风险,对提高排气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歧管12与总管11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13,导流板13沿歧管12上与总管11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总管11的内部。导流板13设置在歧管12远离排气口3的一侧。歧管12与总管11相连通处的喉口14的截面相对歧管12的入口的截面缩口率为70%~80%,本实施方式优选缩口率为75%,喉口14处歧管12的轴线与总管11的轴线间的夹角为20°~30°,本实施方式优选夹角为25°。柴油机缸体内的废气通过歧管12排向总管11排气,由于喉口14的截面相
对歧管12的入口的截面的缩口率为75%,在废气经过喉口14时不断加速,对总管11内的气流起到引射作用,从而促进对上一缸体排出废气的扫气,使得排出废气的脉冲能量得到利用,减少了排气时的泵气损失。喉口14处设有导流板13,歧管12中的废气在进入总管11时导流板13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总管11气流对歧管12气流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歧管12中排出废气对总管11内气体的引射作用,增强扫气效果,进一步减少了排气时的泵气损失。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排气管,该排气管充分利用排气气流的加速和引射作用,促进对上一缸的扫气,提高了排处废气的脉冲能量的利用率,排气时泵气损失小,且零件采用系列化、标准化设计,具有零件和密封面较少、零件互换性强等优点,适于实用值的推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管,包括依次首尾相连通的管体单元,所述管体单元包括总管和与所述总管相连通的歧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设有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所述总管的内部,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歧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所述歧管的入口截面的缩口率为70%~80%;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的轴线与所述总管的轴线间的夹角为20°~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管,包括依次首尾相连通的管体单元,所述管体单元包括总管和与所述总管相连通的歧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设有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延伸至所述总管的内部,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歧管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的截面相对所述歧管的入口截面的缩口率为70%~80%;所述歧管与所述总管相连通处的轴线与所述总管的轴线间的夹角为20°~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家驹任忠生王洪山王聪聪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