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669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属于纺纱或加捻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顺次安装,所述的摩擦罗拉由盘辊体、转轴、飞翼、惯性调整螺母、针头和飞轮构成,所述的盘辊体为截面渐增的结构,其两端分别设置内底和外围,转轴和惯性调整螺母位于盘辊体内,且惯性调整螺母套装在转轴上;飞翼固定在转轴中心处,飞轮位于外围上,飞翼与飞轮之间通过针头活动连接。将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纺纱或加捻,具有供纱稳定、摩擦作用力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属于纺纱或加捻装置

技术介绍
涡流纺过程中,纺纱、加捻过程是个很关键的部位,尤其是供纱阶段,然而,现有的供纱阶段所采用的罗拉容易发生绕丝、缠辊现象,且退纱困难,供纱不畅,因而不利于纺纱、加捻的顺畅进行。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纺纱加捻过程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绕纱稳定、供纱恒速的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包括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顺次安装,所述的摩擦罗拉由盘辊体、转轴、飞翼、惯性调整螺母、针头和飞轮构成,所述的盘辊体为截面渐增的结构,其两端分别设置内底和外围,转轴和惯性调整螺母位于盘辊体内,且惯性调整螺母套装在转轴上;飞翼固定在转轴中心处,飞轮位于外围上,飞翼与飞轮之间通过针头活动连接。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的喷嘴与清纱器之间设置有吸风口。所述的盘辊体外侧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θ为2-5°。更优选的,盘辊体外侧面的倾斜角度θ为2-3°。所述的转轴、惯性调整螺母、盘辊体三者的中轴线重叠。所述的惯性调整螺母为多边形,其上均匀设置有减重槽。更优选的,所述的惯性调整螺母为12边形,且弧形边与直线边交错设置,减重槽设置六个。弧形边优选为向内凹陷,减重槽位于直线边对应的惯性调整螺母上。所述的外围呈喇叭口状结构,方便飞轮固定的同时,也避免纱线或纤维在惯性力作用下的飞出现象。将本技术应用于纺纱或加捻,棉条、纱线等通过喷嘴供入,经吸风口、清纱器去除纱线表面浮毛、碎屑后,张力检测器检测其表面张力后送至摩擦罗拉处,该罗擦落了通过内底固定在机架上,而外围则凸显在外,纱线或纤维绕行在盘辊体上,并经针头和飞轮;启动设备后,转轴将带动飞翼转动,针头随之绕外围转动,纱线或纤维自盘辊体绕出,在针头与飞轮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向下传输;当张力检测器检测到纱线表面压力过大时,会传递出信号,加快喷嘴送纱速度,以缓解纱线表面张力,确保供纱平稳;反之,当纱线表面张力过小时,则会传递处信号,减慢喷嘴送纱速度或加快转轴转速,确保纱线表面张力均衡。其中,本申请中,吸风口和清纱器会对纱线表面的碎屑、浮毛进行去除,尽量减少这些碎屑、浮毛经纱线带入后道工序中。摩擦罗拉是纱线或纤维与本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接触最多的部位,在纱线或纤维的高速传输过程中,盘辊体的外侧面设置为一定倾角的斜面结构,且外围较内底大,将纱线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向下两个方向的力,在减弱垂直作用于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上的作用力、减轻摩擦对纱线或纤维本身造成的磨损的同时,也有利于纱线的向下滑移,使盘辊体上的纱线或纤维更加方便的脱落,降低了纱线与纱线之间、以及纱线与盘辊体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有利于纱线的平稳快速供应,当盘辊体外侧面的倾斜角度θ为2-5°,尤其是当该倾斜角度θ为2-3°时,水平方向的力甚至可以转化为纱线或纤维沿盘辊体外侧面的斜向滑移,这种滑移作用更有利于纱线或纤维的传递,避免因纱线传递不稳所引起的不良纱筒。转轴、惯性调整螺母和盘辊体三者中轴线重叠,避免了转轴带动纱线高速转动过程中重心偏移现象,在提高纱线输送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纱线或纤维在飞翼上的缠绕和残留,减少飞翼清理工作;惯性调整螺母为对称结构,其上设置减重槽,一方面,套装在转轴上的惯性调整螺母有利于减轻高速旋转状态下转轴的惯性作用力,另一方面在确保转轴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重槽的设置避免加重转轴负担,有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摩擦罗拉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转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摩擦罗拉的侧面图。图中标号:1. 喷嘴;2. 吸风口;3. 清纱器;4. 张力检测器;5. 摩擦罗拉;51. 盘辊体;511. 内底;512. 外围;52. 转轴;53. 飞翼;54.惯性调整螺母;541. 减重槽;54a. 弧形边;54b. 直线边;55. 针头;56. 飞轮;6. 机架。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结合图1,包括喷嘴1、清纱器3、张力检测器4和摩擦罗拉5,喷嘴1、清纱器3、张力检测器4和摩擦罗拉5顺次安装,结合图2和图3,摩擦罗拉5由盘辊体51、转轴52、飞翼53、惯性调整螺母54、针头55和飞轮56构成,盘辊体51为截面渐增的斜面结构,其两端分别设置内底511和外围512,转轴52和惯性调整螺母54位于盘辊体51内,且惯性调整螺母54套装在转轴52上;飞翼53固定在转轴52中心处,飞轮56位于外围512上,飞翼53与飞轮56之间通过针头55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盘辊体51外侧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θ为2-3°;转轴52、惯性调整螺母54、盘辊体51三者的中轴线重叠;惯性调整螺母54为12边形,弧形边54a与直线边54b交错设置,且弧形边54a为向内凹陷,直线边54b对应的惯性调整螺母54上设置有减重槽541,该减重槽541设置六个。将本实施例应用于纺纱或加捻,盘辊体51通过内底511固定在机架上,而外围512则凸显在外,纱线或纤维绕行在盘辊体51上,并经针头55和飞轮56绕出;启动设备后,转轴52将带动飞翼53转动,针头55随之绕外围512转动,纱线或纤维自盘辊体51绕出,在针头55与飞轮56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向下传输。其中,本申请中,清纱器3会对纱线表面的碎屑、浮毛进行去除,尽量减少这些碎屑、浮毛经纱线带入后道工序中;摩擦罗拉5是纱线或纤维接触最多的部位,在纱线或纤维的高速传输过程中,盘辊体51的外侧面设置为一定倾角的斜面结构,且外围512较内底511的横截面大,将纱线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向下两个方向的力,在减弱垂直作用于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表面的作用力、减轻摩擦对纱线或纤维本身造成的磨损的同时,也有利于纱线的向下滑移,使摩擦罗拉5上的纱线或纤维更加方便的脱落,降低了纱线与纱线之间、以及纱线与盘辊体51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有利于纱线的平稳快速供应,当盘辊体51外侧面的倾斜角度θ为2-5°,尤其是当该倾斜角度θ为2-3°时,水平方向的力甚至可以转化为纱线或纤维沿盘辊体51外侧面的斜向滑移,这种滑移作用更有利于纱线或纤维的传递,避免因纱线传递不稳所引起的不良纱筒。转轴52、惯性调整螺母54和盘辊体51三者中轴线重叠,避免了转轴52带动纱线高速转动过程中重心偏移现象,在提高纱线输送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纱线或纤维在飞翼53上的缠绕和残留,减少飞翼53清理工作;惯性调整螺母54为对称结构,其上设置减重槽541,一方面,避免转轴52在高速转动过程中的摆动,减轻转轴52的惯性作用力,另一方面在确保转轴52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重槽541的设置避免加重转轴52负担,有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外围512呈喇叭口状结构,方便飞轮56固定的同时,也避免纱线或纤维在惯性力作用下的飞出现象,有利于减少纱线或纤维碎屑在飞翼53上的缠绕和残留。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包括喷嘴1、吸风口2、清纱器3、张力检测器4和摩擦罗拉5,喷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顺次安装,所述的摩擦罗拉由盘辊体、转轴、飞翼、惯性调整螺母、针头和飞轮构成,所述的盘辊体为截面渐增的结构,其两端分别设置内底和外围,转轴和惯性调整螺母位于盘辊体内,且惯性调整螺母套装在转轴上;飞翼固定在转轴中心处,飞轮位于外围上,飞翼与飞轮之间通过针头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喷嘴、清纱器、张力检测器和摩擦罗拉顺次安装,所述的摩擦罗拉由盘辊体、转轴、飞翼、惯性调整螺母、针头和飞轮构成,所述的盘辊体为截面渐增的结构,其两端分别设置内底和外围,转轴和惯性调整螺母位于盘辊体内,且惯性调整螺母套装在转轴上;飞翼固定在转轴中心处,飞轮位于外围上,飞翼与飞轮之间通过针头活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盘辊体外侧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θ为2-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流纺稳定供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盘辊体外侧面的倾斜角度θ为2-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坤辅潘军江陈鉴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程盛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