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卡座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1267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9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移动网络终端技术领域,提供一种SIM卡座及移动终端,SIM卡座包括外壳以及插设于外壳内的卡托,外壳包括上下扣合的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托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扣合形成的容置腔内,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抵顶卡托且能够将卡托推弹至容置腔外侧的推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SIM卡座具有结构简单,用于推弹卡托的推拨组件设于第一壳体的一侧,减小了推拨组件的占用面积,使得SIM卡座的整体的体积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网络终端
,尤其涉及一种SIM卡座以及具有该SIM卡座的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网络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部内的SIM卡座的位置及形状结构也随之改变。现有的SIM卡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推杆式SIM卡座,由于该种SIM卡座在其侧部设有推杆以及其尾部设有顶出结构,故推杆式SIM卡座体积较大,占用PCB板的面积更大,影响移动终端主板的集成性,同时也会减小电池的放置面积;另一种是拔杆式SIM卡座,该种SIM卡座结构复杂,易出现装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IM卡座,具有占用面积小和结构简单的优点,旨在现有的SIM卡座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SIM卡座,包括外壳以及插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卡托,所述外壳包括上下扣合的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卡托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抵顶所述卡托且能够将所述卡托推弹至所述容置腔外侧的推拨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推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可相对所述第一壳体转动,所述推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定位件以及设于所述定位件上且相对所述定位件转动的推拨件。具体地,所述推拨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卡托的侧缘部向
外伸出并朝下弯曲形成与所述本体相互垂直的受抵部,所述本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卡托的侧缘部向外伸出并朝下弯曲形成与所述本体相互垂直的推弹部,所述受抵部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推弹部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侧,所述本体上还开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定位件的开孔。优选地,所述受抵部朝内凹陷形成用于限定捅针的定位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限位所述本体转动的限位凸起,所述本体朝所述第一壳体凸伸一凸点,所述凸点抵顶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具体地,所述定位件为一铆钉,所述推拨件以所述铆钉为转动中心而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为一绝缘塑料壳,所述第二壳体为一金属壳,所述绝缘塑料壳上嵌设有用于抵顶SIM卡的端子,所述绝缘塑料壳体朝向所述金属壳的缘侧部设有第一卡扣,所述金属壳朝向所述绝缘塑料壳体的缘侧部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扣合于所述第二卡扣。进一步地,所述卡托上设有用于放置Nano-SIM卡的第一卡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卡槽相邻且用于放置TF卡或Nano-SIM卡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长度方向上的外形与TF卡的外形相同且宽度方向上的外形与Nano-SIM卡的外形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两长边侧部向内凸伸形成两个对称的第三卡扣,所述卡托卡合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三卡扣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SIM卡座的外壳包括上下扣合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托插设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在第一壳体上设有一推拨组件,利用推拨组件的推弹作用,将卡托推弹至容置槽的外侧,该SIM卡座结构简单,占用面积小。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主板,还包括上述所述的SIM卡座,所述SIM卡座设于所述主板上。本技术提供的移动终端,在上述SIM卡座的基础上,SIM卡座的体积小,移动终端的主板集成度更高,具有更多的空间用于放置电池等元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SIM卡座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推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SIM卡座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SIM卡座1包括外壳11以及插设于外壳11内的卡托12,外壳11包括上下扣合的上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卡托12置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扣合形成的容置腔内,第一壳体111上设有用于抵顶卡托12且能够将卡托12推弹至容置腔外侧的推拨组件2。本技术实施例的提供的SIM卡座1的外壳11包括上下扣合的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卡托12插设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在第一壳体111上设有一推拨组件2,利用推拨组件2的推弹作用,将卡托12推弹至容置槽的外侧,该SIM卡座1结构简单,占用面积小。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推拨组件2设于第一壳体111的外侧且可相对第一壳体111转动,推拨组件2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11外侧的定位件以及设于定位件上且相对定位件22转动的推拨件21。这样,推拨件21绕于定位件22上,并相对第一壳体111转动。通过对推拨件21施加作用力,从而达到推弹卡托12的目的。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推拨件21包括本体211,本体211的一端朝向卡托12的侧缘部向外延伸并朝下弯曲形成受抵部212,受抵部212与本体211相互垂直,受抵部212的作用是接收外部作用力,本体211的另一端朝向卡托12的侧缘部向外伸出并朝下弯曲形成推弹部213,同样地,推弹部213与本体211也相互垂直,推推弹部213的作用是抵顶于卡托12并对其施加向外的作用力,受抵部212伸出于第一壳体111且与推弹部213位于本体211的同侧,本体211上还开设有用于套设于定位件22的开孔214。这样,定位件22穿设于本体211上的开孔214内,当外部作用力作用于本体211的受抵部212时,本体211以开孔214为转动支点绕定位件22转动,位于本体211另一端的推弹部213则对卡托12施加向外的作用力,将卡托12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弹出。优选地,请参考图2,为了缩短本体211的转动行程,推拨件21的本体211呈弧形型或是“V”型。优选地,请参考图2,受抵部212朝内凹陷形成用于限定捅针的定位凹槽215。当用户在使用捅针对受抵部212施加作用力时,定位凹槽215可为捅针提供有效地受力点,防止其在施加过程中滑脱。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上设有限位本体211转动的限位凸起1113,本体211朝第一壳体111凸伸一凸点216,凸点216抵顶于第一壳体111的外侧。当卡托12重新插入容置腔内时,卡托12抵顶于本体211的推弹部213,本体211绕定位件22转动直至本体211抵靠于限位凸起1113时,转动停止,本体211恢复初始状态。同时,在本体211转动
过程中,凸点216增大本体211与第一壳体111之间的摩擦阻力,减缓转动速度。优选地,请参考图3,限位凸起1113的外形与本体211的外形相配合。根据具体情况,限位凸起1113的形状不受限制,在复位时,具有限定本体211转动即可。具体地,请参考图1,定位件22为一铆钉,推拨件21以铆钉为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SIM卡座,包括外壳以及插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下扣合的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卡托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抵顶所述卡托且能够将所述卡托推弹至所述容置腔外侧的推拨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SIM卡座,包括外壳以及插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下扣合的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卡托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抵顶所述卡托且能够将所述卡托推弹至所述容置腔外侧的推拨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I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可相对所述第一壳体转动,所述推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定位件以及设于所述定位件上且相对所述定位件转动的推拨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SI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拨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卡托的侧缘部向外伸出并朝下弯曲形成与所述本体相互垂直的受抵部,所述本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卡托的侧缘部向外伸出并朝下弯曲形成与所述本体相互垂直的推弹部,所述受抵部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推弹部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侧,所述本体上还开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定位件的开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SI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抵部朝内凹陷形成用于限定捅针的定位凹槽。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SI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限位所述本体转动的限位凸起,所述本体朝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良徐清森吴强颜博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酷赛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