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8080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4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具有乘客车厢(16)和发动机舱(11),动力装置(12)容纳在该发动机舱中,在乘客车厢和发动机舱之间设有车身结构(21)的结构支撑件(17),动力装置(12)包括曲轴(18)。在动力装置(12)和结构支撑件(17)之间设有连接到动力装置或连接到车身结构的脱耦元件(22),通过该脱耦元件能在碰撞中使曲轴(18)的旋转运动与结构支撑件(17)脱耦,从而脱耦元件(22)中断了在曲轴(18)和/或与曲轴(18)耦合的减振器(23)和/或皮带传动机构的与曲轴耦合的带轮同结构支撑件(17)的直接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
技术介绍
尤其采用中置发动机传动方案的乘用车在实践中早就已知。因此,这种乘用车具有定位在发动机舱中的动力装置,其中该发动机舱设置在乘客车厢的后方。具有结构支撑件的车身结构在乘客车厢和发动机舱之间横向于乘用车的纵向方向延伸,其中动力装置定位在这个结构支撑件和同样容纳在发动机舱中的变速器之间。定位在乘客车厢和发动机舱之间的结构支撑件例如在追尾撞到乘用车尾部时这样阻挡动力装置,使得动力装置不进入乘客车厢中。由实践已知的乘用车的问题是,例如在追尾撞到乘用车尾部时,动力装置的仍在旋转的曲轴到达结构支撑件中,尤其到达结构支撑件的所谓车辆侧的隧道区域(Tunnelbereich)中,并且能够通过作用的扭矩使结构支撑件扭转并且影响它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更好碰撞性能的新型乘用车。这个目的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来实现。根据本技术,在动力装置和结构支撑件之间设有连接到动力装置或连接到车身结构的脱耦元件,通过该脱耦元件能在碰撞中使曲轴的旋转运动与结构支撑件脱耦,从而脱耦元件中断了在曲轴和/或与曲轴耦合的减振器和/或皮带传动机构的与曲轴耦合的带轮同结构支撑件的直接接触。不存在曲轴损坏结构支撑件并因此影响其功能的危险。因此,能够明显改善
乘用车的碰撞性能。脱耦元件优选至少部分地制动曲轴,该脱耦元件定位在动力装置和结构支撑件之间。借助脱耦元件来至少部分地制动动力装置的旋转的曲轴的旋转或扭转。即不存在以下危险:旋转的曲轴由于作用的转矩损坏结构支撑件并因此影响其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乘用车的碰撞性能。根据改进方案,脱耦元件与结构支撑件相距一间距,该间距的大小使得脱耦元件在碰撞中一直对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制动直至其停止。这尤其有利于改善乘用车的碰撞性能。根据一替代的改进方案,脱耦元件与结构支撑件相距一间距,该间距的大小使得脱耦元件一直对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制动,直至安全气囊的功能被触发之后动力装置被控制设备关闭。这一点对于乘用车的碰撞性能的改善以及参与碰撞负荷路径的组件的重量优化来说是特别有利的。根据一改进方案,脱耦元件在面向曲轴、减振器和/或带轮的一侧上带有摩擦衬件,在碰撞中曲轴和/或减振器或带轮到达该摩擦衬件中。因此,能够在制动扭转的曲轴时进一步改善制动效果。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优选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和下面的说明中得出。借助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但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图中示出:图1在示意性的简图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乘用车;图2在示意性的简图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乘用车;图3示出了图1的乘用车的细节图;图4示出了图3的细节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4的横截面。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中置发动机传动方案
的乘用车。本技术也可应用于具有后置发动机传动方案的乘用车。图1在高度示意性的局部图中在发动机舱11的区域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乘用车10,在该区域中容纳动力装置12,并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还容纳变速器13。此外,示出了具有后轮15的后车桥14。乘客车厢16在发动机舱11的前方延伸,其中具有结构支撑件17的车身结构21在乘客车厢16和发动机舱11之间延伸。车身结构21横向于机动车10的纵向方向延伸。所示的结构支撑件17指在车身结构21的隧道31的区域内的隧道侧结构支撑件。在图1所示的、采用中置发动机传动方案的乘用车10中,动力装置12设置在结构支撑件17和变速器13之间。图1还示出了动力装置12的曲轴18,该曲轴与变速器13的变速器输入轴19耦合。变速器13的变速器输出轴20驱动乘用车10的后轮15或者说后车桥14。为了例如在追尾撞到乘用车10的尾部时避免尤其车身结构21的隧道侧的结构支撑件17与动力装置12的仍在旋转的曲轴18直接或非间接地接触,并且避免结构支撑件17被从曲轴18传递的转矩损坏,根据本技术,在动力装置12和结构支撑件17之间设有脱耦元件22,在发生碰撞时,即例如在追尾撞到乘用车10的尾部时,动力装置12的曲轴18的扭转或旋转能够与结构支撑件17脱耦。曲轴18能够尤其至少部分地由脱耦元件22制动,特别是在曲轴18和/或与该曲轴18耦合的减振器23和/或皮带传动机构的与曲轴耦合的带轮(其在发生碰撞时到达脱耦元件22中)通过脱耦元件22间接触及结构支撑件17之前。在图1、3和5的实施例中,脱耦元件22连接或固定在动力装置侧,并且在图2的实施例中脱耦元件22连接或固定在车身结构侧。图1、3-5的变体方案是优选的,脱耦元件22连接在动力装置侧,即连接到动力装置12的发动机壳体上。图5在局部的横截面中示出了动力装置12,其中示出连接在动力装置壳体24上、因此连接在定子侧的脱耦元件22。根据图5,减振器23通过螺纹件29与曲轴18相连,并且减振器
23定位在曲轴18和脱耦元件22之间。如果例如在追尾撞到乘用车10的尾部时在发动机舱11中的动力装置12朝向乘客车厢16的方向运动、因此运动到结构支撑件17上,则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首先,与曲轴18一起旋转的减振器23贴靠在固定于定子侧的脱耦元件22上,随后,脱耦元件22使曲轴18的扭转或旋转脱耦并且优选间接地通过减振器23对其实施制动,优选一直到它停止,并且是在减振器23通过脱耦元件22非直接地触及结构支撑件17或者说间接地贴靠结构支撑件之前。在此应当指出的是:减振器23也可以在其它位置与曲轴18相连,例如在变速器13和动力装置1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曲轴18在发生碰撞时在追尾撞到乘用车10的尾部时直接到达脱耦元件22中,因此脱耦元件22直接地对曲轴18的扭转或旋转进行制动。脱耦元件22优选与结构支撑件17相距一间距x,该间距的大小使得例如在发生碰撞时,即在追尾撞到乘用车10的尾部时,该脱耦元件22这样制动曲轴18的扭转或旋转,即一直对曲轴的旋转运动进行制动直到触发了安全气囊的功能之后动力装置被控制设备关闭并且停止。这一点对于乘用车的碰撞性能的改善以及参与碰撞负荷路径的组件的重量优化来说是尤其有利的。在图1、3-5中的脱耦元件22在动力装置侧连接在动力装置壳体24上的实施例中,脱耦元件22通过多个固定臂25通过螺纹件26固定在动力装置壳体24上,其中脱耦元件22的这些固定臂25中的至少一个在径向外部、局部地包围或遮盖减振器23。如上面已阐述的一样,脱耦元件22在发生碰撞时用来使曲轴10从结构支撑件17脱耦且尤其在发生碰撞时用来制动曲轴18,该脱耦元件也可以连接在车身结构侧,其中根据图2脱耦元件22通过固定臂27连接在车身结构21上。为了通过脱耦元件22改善对曲轴18的扭转或旋转的制动,可提出,脱耦元件22在面向曲轴18或减振器23或带轮的一侧带有摩擦衬件28,
在图5的实施例中减振器23或替代地带轮在发生碰撞时到达该摩擦衬件中,并且该摩擦衬件通过提高减振器23或带轮与脱耦元件22之间的摩擦有效地制动曲轴18。尽管在脱耦元件22上设置这种摩擦衬件28是优选的,但还可能的是,替代地或附加地,减振器23或带轮在面向脱耦元件22一侧上带有这种摩擦衬件30。借助本技术能够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用车,具有乘客车厢(16)和发动机舱(11),动力装置(12)容纳在该发动机舱中,在乘客车厢和发动机舱之间设有车身结构(21)的结构支撑件(17),动力装置(12)包括曲轴(18),其特征在于,在动力装置(12)和结构支撑件(17)之间设有连接到动力装置或连接到车身结构的脱耦元件(22),通过该脱耦元件能在碰撞中使曲轴(18)的旋转运动与结构支撑件(17)脱耦,从而脱耦元件(22)中断了在曲轴(18)和/或与曲轴(18)耦合的减振器(23)和/或皮带传动机构的与曲轴耦合的带轮同结构支撑件(17)的直接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14 DE 102014116649.31.一种乘用车,具有乘客车厢(16)和发动机舱(11),动力装置(12)容纳在该发动机舱中,在乘客车厢和发动机舱之间设有车身结构(21)的结构支撑件(17),动力装置(12)包括曲轴(18),其特征在于,在动力装置(12)和结构支撑件(17)之间设有连接到动力装置或连接到车身结构的脱耦元件(22),通过该脱耦元件能在碰撞中使曲轴(18)的旋转运动与结构支撑件(17)脱耦,从而脱耦元件(22)中断了在曲轴(18)和/或与曲轴(18)耦合的减振器(23)和/或皮带传动机构的与曲轴耦合的带轮同结构支撑件(17)的直接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在碰撞中曲轴(18)能由脱耦元件(22)至少部分地制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在碰撞中曲轴(18)或与曲轴耦合的减振器(23)或带轮接触脱耦元件(2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减振器(23)在曲轴(18)的面向脱耦元件(22)的端部上与该曲轴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车,其特征在于,脱耦元件(22)与结构支撑件(17)相距一间距,该间距的大小使得脱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罗伊特勒H·哈卫克S·布劳斯M·史依玲
申请(专利权)人:保时捷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