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9985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30 0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汽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不断的改造升级。目前,在诸多乘用车车身上,后排(第二排或第三排)座椅基本都上装在地板面上,中后地板通过型面上抬高于前地板,通过中后地板大平面承接后排座椅底面的方式达到满足座椅安装及通过各类法规的目的。如图1-2所示,此结构广泛使用于承载式车身的乘用车上,导致车内空间贡献较小,且仅适用于承载式车身,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汽车性能。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还可以是:所述框架本体为“口”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侧边焊接连接形成框式结构。所述框架本体焊接在所述中后地板上。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为“Z”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的顶部与座椅底部焊接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的底部焊接在所述中后底板上。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为“几”字形,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焊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焊接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两端分别延伸至侧围内板上,并与所述侧围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由BLC材料制成。所述座椅框左侧板上设有左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上设有右加强板,所述右加强板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这样,通过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左侧板、座椅框后横梁和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一个框架本体,然后将座椅焊接在框架本体上,使框架本体中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可以用作储存等,有效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通过这种新技术,可增大车内空间,该框架本体可适用与在半承载式车身上,可适用于第二排及第三排座椅安装结构,拓宽了适用性,也有结构的创新性。该结构易于适用不同的座椅,具有平台化作用。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整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座椅安装的结构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另一个座椅安装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安装在中后地板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安装在中后地板的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将座椅安装在座椅框架上的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的结构图。图7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的爆炸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另一结构图。图9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的横截面图。图号说明1…前地板2…中后地板3…框架本体4…空腔31…座椅框前板32…座椅框后横梁33…座椅框左侧板34…座椅框右侧板5…座椅35…左加强板36…右加强板6…车架前横梁7…车架后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10对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请参考图3-10,包括框架本体3,所述框架本体3包括座椅框前板31、座椅框后横梁32、座椅框左侧板33和座椅框右侧板34,所述框架本体3位于中后地板2上,所述框架本体3与所述中后地板2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31下部与车架前横梁6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下部与车架后横梁7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这样,通过座椅框前板31、座椅框左侧板33、座椅框后横梁32和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连接形成一个框架本体,然后将座椅5焊接在框架本体3上,使框架本体3中形成一个空腔4,该空腔4可以用作储存等,有效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通过这种新技术,可增大车内空间,该框架本体3可适用与在半承载式车身上,可适用于第二排及第三排座椅安装结构,拓宽了适用性,也有结构的创新性。该结构易于适用不同的座椅,具有平台化作用。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整车性能。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请参考图3-10,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框架本体3为“口”字形。这样,因为框架本体3为一个前后左右四面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个框架结构,框架本体3内部为一个空腔4,框架本体3就如“口”字形的结构,设置“口”字形,空腔4内可用作储物空间,增大了整车的储物空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侧边焊接连接形成框式结构。这样,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焊接在一起形成框架本体3,框架本体3为一个前后左右四面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个框架的结构,可以达到局部结构及整车结构加强的目的,进而使框架本体3支撑座椅5更加稳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框架本体3焊接在所述中后地板2上。这样,将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焊接在一起形成框架本体3,将所述框架本体3下部焊接在中后地板2上,框架本体3上部承接座椅,从而实现在承载式车身中通过地板面抬高来搭建结构的相同目的,框架本体3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中后地板2连接,框架本体3车型或高度随座椅5安装要求及承接面要求进行调整,具有很大的通用性和改型优势。本技术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请参考图3-10,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分别为“Z”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的顶部与座椅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的底部焊接在所述中后底板2上。这样,将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分别设计成“Z”字形,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为“口”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侧边焊接连接形成框式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焊接在所述中后地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为“Z”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学丽陈宏玺司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