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接头形成有贯通部(71),在贯通部(71)的一侧端部(72)连接有扁平管,在贯通部(71)的另一侧端部(73)连接有其截面形状不同于扁平管的其他管,一侧端部(72)的中心轴与另一侧端部(73)的中心轴彼此偏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管接头具有形成有贯通部的结构,在该贯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有扁平管,在该贯通部的另一侧端部连接有截面形状不同于扁平管的管,例如圆管。扁平管在其长轴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流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2454号公报(参见段落【0009】、图1、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现有的管接头中,例如,在与扁平管的长轴方向平行的成分的惯性力作用于从截面形状不同于扁平管的管通过的流体时,流入形成于扁平管的每一个流路的流体的平衡因该惯性力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从截面形状不同于扁平管的管通过的流体是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情况下,该现象尤为明显。然而,在这样的管接头中,连接扁平管的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连接截面形状不同于扁平管的管的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同轴,因此无法与流入形成于扁平管的每一个流路的流体平衡的变化对应。换言之,这样的管接头存在无法使流入扁平管的多个流路的流体的平衡最佳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的课题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使流入扁平管的多个流路的流体的平衡最佳化的管接头。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得到安装有这样的管接头的换热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得到安装有这样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形成有贯通部,在该贯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有扁平管,在该贯通部的另一侧端部连接有截面形状不同于该扁平管的其他管,所述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彼此偏心。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中,即使例如在与扁平管的长轴方向平行的成分的惯性力作用于从截面形状不同于扁平管的管通过的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贯通部的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贯通部的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彼此偏心而使流入形成于扁平管的每一个流路的流体的平衡最佳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分解层叠型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筒形集管的立体图。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迎风侧同心管接头和背风侧同心管接头的结构的图。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换热器的迎风侧同心管接头和背风侧同心管接头的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迎风侧偏心管接头和背风侧偏心管接头的结构的图。图12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3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4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流入背风侧传热管的制冷剂的液体量分布的图。图15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流入背风侧传热管的制冷剂的液体量分布的图。图16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流入迎风侧传热管的制冷剂的气体量分布的图。图17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流入迎风侧传热管的制冷剂的气体量分布的图。图18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图19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20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21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与分配合流部的连接的图。图22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3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说明的结构、动作等只是一个示例,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动作等情况。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省略标注附图标记。另外,对于详细的结构,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图示。另外,对于重复或相似的说明,适当地进行简化或省略。另外,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是构成换热器的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也可以是构成其他设备的部件。另外,以下对于具有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的换热器用于空调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用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其他制冷循环设备。另外,对于具有本专利技术的管接头的换热器是空调装置的室外换热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是空调装置的室内换热器。另外,对于空调装置是切换采暖运转和制冷运转的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是仅进行采暖运转或制冷运转的装置。实施方式1.对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进行说明。<换热器的结构>以下,对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换热器的概略结构)以下,对于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换热器1具有热交换部2和分配合流部3。热交换部2具有设置在从热交换部2通过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的迎风侧的迎风侧热交换部21和设置在上述通过方向的背风侧的背风侧热交换部31。迎风侧热交换部21具有多个迎风侧传热管22和例如通过钎焊等与该多个迎风侧传热管22接合的多个迎风侧翅片23。背风侧热交换部31具有多个背风侧传热管32和例如通过钎焊等与该多个背风侧传热管32接合的多个背风侧翅片33。热交换部2可以由迎风侧热交换部21和背风侧热交换部31两列构成,也可以由三列以上构成。迎风侧传热管22和背风侧传热管32是扁平管,在长轴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流路。多个迎风侧传热管22和多个背风侧传热管32各自在一侧端部与另一侧端部之间弯曲成发卡弯形,形成有折返部22a、32a。迎风侧传热管22和背风侧传热管32在与从热交换部2通过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多层。多个迎风侧传热管22和多个背风侧传热管32各自的一侧端部及另一侧端部与分配合流部3相对地并列设置。分配合流部3具有层叠型集管51和筒形集管61。层叠型集管51和筒形集管61沿从热交换部2通过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白色箭头)并列设置。层叠型集管51经由连接管52而与制冷剂管道(未图示)连接。筒形集管61经由连接管62而与制冷剂管道(未图示)连接。连接管52和连接管62例如是圆管。层叠型集管51与迎风侧热交换部21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51a。在热交换部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51a是使从制冷剂管道(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向迎风侧热交换部21的多个迎风侧传热管22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在热交换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51a是使从迎风侧热交换部21的多个迎风侧传热管22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向制冷剂管道(未图示)流出的合流流路。层叠型集管51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设置在迎风侧的集管”。筒形集管61与背风侧热交换部31连接,在内部形成有分配合流流路61a。在热交换部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分配合流流路61a是使从制冷剂管道(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向背风侧热交换部31的多个背风侧传热管32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接头,形成有贯通部,在该贯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有扁平管,在该贯通部的另一侧端部连接有截面形状不同于该扁平管的其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彼此偏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备: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一管接头形成有贯通部,在该贯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有第一扁平管,在该贯通部的另一侧端部连接有截面形状不同于该第一扁平管的其他管;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二管接头形成有贯通部,在该贯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有第二扁平管,在该贯通部的另一侧端部连接有截面形状不同于该第二扁平管的其他管;以及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将在所述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的所述一侧端部至少连接有一侧端部的所述第一扁平管和所述第二扁平管设置在迎风侧和背风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彼此偏心,连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所述第二管接头的所述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彼此偏心,连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与连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所述第二管接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通过列连接管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比连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短,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所述第二管接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比连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所述第二管接头的所述一侧端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与中心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整个周向的内径(D)为连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管的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一侧端部的长轴方向的内径(W1)以下且短轴方向的内径(W2)以上,连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管的所述第二管接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与中心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井上真哉,松井繁佳,石桥晃,冈崎多佳志,伊东大辅,宇贺神裕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