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03835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10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集成的排气再循环的进气模块(1),具有外壳(8),所述外壳(8)限定外壳内部(4)并具有第一外壳壁(12)和第二外壳壁(13),所述第一外壳壁(1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新鲜空气(F)引导到所述外壳内部(4)中的空气入口(9),所述第二外壳壁(13)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11),具有中冷器(15),所述中冷器(15)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4)中,具有混合室(2),所述混合室(2)为所述外壳内部(4)的一部分并且由所述中冷器(15)和所述第二外壳壁(13)限定,具有排放管路(3),所述排放管路(3)布置在所述混合室(2)中并且在所述排放管路(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出口(7),所述排气出口(7)与所述混合室(2)流体连通,通过所述排气出口流过所述排气管路(3)的排气(A)能够被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其中所述排气出口(7)设置在所述排气管路(3)的面向所述空气入口(9)的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模块。
技术介绍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模块用作将空气从环境引来并引入到内燃机的燃烧室中。基本上,为了顾及到在机动车辆中安装空间仅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用的事实,内燃机的进气道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元件能够集成到这样的进气模块中。已知这样的概念:所谓的废气再循环被集成到所述进气模块中。通常,废气再循环用作减少正常运转期间由内燃机释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并且废气再循环基于如下的构思:将燃烧过程期间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与由进气模块引来的新鲜空气混合并将其再次引入到燃烧室中。这样的废气再循环系统例如结合废气涡轮增压器而具体化。根据在发生废气再循环分别所处的进气道或者废气道中位置,现有技术包括例如所谓的高压再循环系统或低压再循环系统。这样的废气再循环系统中的问题是机动车辆中的有限的可用安装空间,这同再循环的废气与引来的新鲜空气的混合相冲突。已知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将要再循环至若干新鲜空气入口的整个废气的分配,其中随后部分地分别发生期望的排气与新鲜空气的混合。然而,在这样的系统中,再循环道中的管路连接的复杂性大大增加。EP1122421A2描述了一种具有集成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吸气歧管。所述吸气歧管包括用于从环境引来的新鲜空气的收集空间。排放管路开放到收集空间中,将要再循环的废气流过所述排放管路。收集空间具有与排放管路中对应的开口形成大致90°的角度的空气入口。从DE10354129A1已知一种用于具有新鲜气体分配器的内燃机的吸气系统。所述新鲜气体分配器包括多个新鲜气体出口,其中每个这样的新鲜气体出口与内燃机的特定的气缸相联合。邻近新鲜空气分配器,设置有与新鲜空气分配器流体连通的废气再循环的分配器管道。US5957116描述了用于内燃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具有多个废气出口开口的排放管路,所述多个废气出口开口设置在排放管路的周壁中。排放管路在用于新鲜空气的进气管路内延伸;进气管路与排放管路大致彼此平行地延伸。将要再循环的废气的相对高的温度通常带来能够引入到内燃机中的气团流量的减少,并因此不能达到通过内燃机所能实现的效率,所述将要再循环的废气的相对高的温度证明在废气向内燃机的燃烧室的返回中是一个问题。已知的概念因此针对通过冷媒而在进气道中与新鲜空气混合的废气的冷却。适于此的装置已知为所谓的中冷器。通过由与增压内燃机有关的排气增压的新鲜空气的冷却以及已知为“增压空气”,出现暴露至流体的部件的污染以及中冷器的污染,然而,这在最坏的情况下导致中冷器的部分“堵塞”。而且,如果排气接触湿气而来,能够形成侵袭中冷器或其他部件的侵略性酸。由于冷却至露点以下而凝结的湿气包含在排气和新鲜空气中,在各个位置存在严重的腐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因此为提供改进的具有集成的废气再循环的进气模块,其中上述问题不再发生或仅以减小的程度发生。该问题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优选的实施例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为:分别将引入到进气模块中的新鲜空气或者增压空气与只是在中冷器中冷却后的废气混合。因此能够分别防止对中冷器或者其他部件的污染和损坏。在此根据本专利技术,新鲜空气或者增压空气分别与废气的混合发生在混合室中,所述混合室构成在中冷器的新鲜空气出口与进气模块的外壳的外壳壁之间。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壳壁具有通向内燃机的气缸的至少一个出口,优选若干个出口。在最狭窄的安装空间中,这允许废气与新鲜空气在混合室中明显且均匀地混合。随后,与废气混合的新鲜空气能够被均匀地分配至内燃机的不同气缸,这以明显的程度改善了其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进气模块包括:外壳,其限定外壳内部,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外壳壁和第二外壳壁,所述第一外壳壁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入口,所述第二外壳壁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冷器,其布置在外壳内部中。所述进气模块另外具有混合室,所述混合室为外壳内部的一部分并且由中冷器和第二外壳壁限定。排放管路布置在混合室中,在所述排放管路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混合室流体连通的废气出口。该废气出口设置在排放管路的面向空气入口的一侧并因此朝向中冷器。通过废气出口,流过排放管道的废气能够被引入到混合室中。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引入到混合室中的废气的流向与引入到混合室中的新鲜空气的流向相反地移动。因此,两个方向彼此形成大致180°的角度。“大致”在此理解为意味着160°至200°之间的角度,优选170°至190°之间的角度。当空气与废气分子彼此尽可能精确地以180°的角度相遇时实现了新鲜空气与排气的特别好的混合,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彼此相遇的空气分子或者废气分子具有彼此相反的冲击,这特别强烈地提升了它们的混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构造,排放管路与中冷器之间的距离被选择为外流的废气实际上依然迎着中冷器流动,但没有进入到中冷器中。因此,被导入的废气经过排放管路与中冷器之间的距离两次,其中流向增压空气流的废气已经与增压空气混合,并且混合随着流回排放管路而进行。在排放管路之后的区域中,排气继续与增压空气混合,凭此,在气体混合物进入到通向各个气缸的出口前实现了非常均匀的混合。结果,防止了中冷器的污染并形成了最大混合段,这导致了气体的特别均匀的混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别的构造,排放管路与中冷器之间的距离大致对应于排放管路与第二外壳壁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外壳壁中布置有通向气缸的流体出口。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延长混合室中的混合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然而,从排放管路至中冷器的距离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排放管路与所述第二外壳壁之间的距离。依据该设计,能够实现例如两倍或者三倍这样的混合长度的增长。在特别的构造中,排放管路与中冷器之间的距离约为2-10cm,优选约为4-5cm。在生产方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以制冷剂管的形式实现中冷器是特别简单的。这样的制冷剂管能够在正面侧分别具有制冷剂入口或者制冷剂出口。替换的中冷器可以构成为具有制冷器外壳的管束冷却器或者肋管制冷器,在所述制冷器外壳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制冷剂路径。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的中冷器可以在其冷却器外壳的正面侧外壳壁上具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并且在外壳内部中相对于制冷剂路径与排放管路大致平行地布置。以这种方式,在混合室中发生新鲜空气与废气的特别均匀的混合。特别方便地,中冷器能够可以金属制成的冷却器外壳。替换地或额外地,进气模块的外壳可以由塑料制成。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却器外壳可以具有面向排放管路的外壳壁,在所述外壳壁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将在中冷器中冷却的新鲜空气引导至混合室中的增压空气出口。以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新鲜空气或者离开中冷器的增压空气分别与从排放管路引导到混合室中的废气的特别均匀的混合。在进气模块的生产中,中冷器和/或排放管路能够特别方便地一体形成在进气模块的外壳上。所以,两个部件在外壳上的费时的预安装被免除,这明显地减少了进气模块的生产成本。然而,还可想到在外壳中的合适位置处设置孔,通过该孔中冷器能够可拆卸地插入到外壳中。由于高刚性,以排气管的方式实现的排放管路体现了特别有益的结构形式。当然,然而,除了这样的管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形式。配备有周壁(在所述周壁中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出口)的排气管的形式的排放管路从生产的角度能够特别简单地实现。出于安装空间最优化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集成的废气再循环的进气模块(1),‑具有外壳(8),所述外壳(8)限定外壳内部(4)并具有第一外壳壁(12)和第二外壳壁(13),所述第一外壳壁(1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新鲜空气(F)引导到所述外壳内部(4)中的空气入口(9),所述第二外壳壁(13)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11),‑具有中冷器(15),所述中冷器(15)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4)中,‑具有混合室(2),所述混合室(2)为所述外壳内部(4)的一部分并且由所述中冷器(15)和所述第二外壳壁(13)限定,‑具有排放管路(3),所述排放管路(3)布置在所述混合室(2)中并且在所述排放管路(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废气出口(7),所述废气出口(7)与所述混合室(2)流体连通,通过所述废气出口流过所述排放管路(3)的废气(A)能够被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其中所述废气出口(7)设置在所述排放管路(3)的面向所述空气入口(9)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8.02 DE 102013215234.51.一种具有集成的废气再循环的进气模块(1),-具有外壳(8),所述外壳(8)限定外壳内部(4)并具有第一外壳壁(12)和第二外壳壁(13),所述第一外壳壁(1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新鲜空气(F)引导到所述外壳内部(4)中的空气入口(9),所述第二外壳壁(13)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11),-具有中冷器(15),所述中冷器(15)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4)中,-具有混合室(2),所述混合室(2)为所述外壳内部(4)的一部分并且由所述中冷器(15)和所述第二外壳壁(13)限定,-具有排放管路(3),所述排放管路(3)布置在所述混合室(2)中并且在所述排放管路(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废气出口(7),所述废气出口(7)与所述混合室(2)流体连通,通过所述废气出口流过所述排放管路(3)的废气(A)能够被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其中所述废气出口(7)设置在所述排放管路(3)的面向所述空气入口(9)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5)与所述排放管路(3)布置在所述外壳(8)中,以便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的所述废气(A)实际上不再进入到所述中冷器(15)中其中,在所述中冷器(15)与所述排放管路(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转向元件(18),所述转向元件(18)被构成以便其在所述新鲜空气遇到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的所述废气(A)之前使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的所述新鲜空气(F)的至少一部分转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5)与所述排放管路(3)布置在所述外壳(8)中以便引入到所述混合室(2)中的废气(A)的流向(SA)大致与引入到所述混合室中的所述新鲜空气(F)的流向相反地移动,使得两个方向(SA,SF)彼此形成大致180°的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管路(3)与所述中冷器(15)之间的距离(d1)大致等于或者大于或者小于所述排放管路(3)与所述第二外壳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蒙·埃尔夫莱茵萨沙·瑙约克斯西蒙·施奈德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