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079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上金属面层、上不锈钢层、下不锈钢层和下金属面层,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上设置有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用于连接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的金属柱,所述的金属柱的侧壁与所述的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的上金属面层、所述的下金属面层以及所述的金属柱均为铜制成,所述的上金属面层的下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的上端面上,所述的下金属面层的上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下不锈钢层的下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两层不锈钢层与两层较不锈钢层硬度更小的金属面层,使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耐压抗变形的性能的同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上金属面层、上不锈钢层、下不锈钢层和下金属面层,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上设置有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用于连接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的金属柱,所述的金属柱的侧壁与所述的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的上金属面层、所述的下金属面层以及所述的金属柱均为铜制成,所述的上金属面层的下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的上端面上,所述的下金属面层的上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下不锈钢层的下端面上。本技术通过采用两层不锈钢层与两层较不锈钢层硬度更小的金属面层,使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耐压抗变形的性能的同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强度。【专利说明】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
本技术涉及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不锈钢板材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缺陷,导致结构容易失效。现有的将多层不锈钢板材相互连接之后,通常采用焊接、螺栓等连接方式,整体结构的刚性能够得到保证,但是在外力冲击下不具有弹性变形的效果,容易产生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两层不锈钢层与两层较不锈钢层硬度更小的金属面层,使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耐压抗变形的性能的同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强度。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上金属面层、上不锈钢层、下不锈钢层和下金属面层,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上设置有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用于连接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的金属柱,所述的金属柱的侧壁与所述的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的上金属面层、所述的下金属面层以及所述的金属柱均为铜制成,所述的上金属面层的下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的上端面上,所述的下金属面层的上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下不锈钢层的下端面上。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与所述的下不锈钢层相向的面上分别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凹孔,在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的凹孔内分别设置有铜制成的金属连接点,所述的金属连接点的厚度大于所述的凹孔的深度的2倍使所述的上不锈钢层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相向的端面相对悬空。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的金属连接点与所述的金属柱相互连接。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与所述的上金属面层相向的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的上金属面层下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凹槽位置相对应的凸缘结构,所述的凸缘结构下端面贴合在所述的凹槽内壁上,所述的凸缘结构为铜制成。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所述的下不锈钢层与所述的下金属面层相向的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的下金属面层上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凹槽位置相对应的凸缘结构,所述的凸缘结构上端面贴合在所述的凹槽内壁上,所述的凸缘结构为铜制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本技术通过采用上下两层不锈钢层,能够提高整体结构强度,使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抗冲击性能;(2)本技术通过采用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并通过金属柱实现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之间的连接,能够实现上下不锈钢层之间的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3)本技术通过采用铜制成上下金属面层,能够利用铜的硬度小于不锈钢的特点,使其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在外力作用下能产生变形,避免不锈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等缺陷,提高整体结构的抗冲击性能,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4)本技术通过采用通孔,并是金属柱贯穿通孔,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连接,同时使金属柱与通孔内壁之间存在空隙,能够使金属柱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作用力通过金属柱传递导致结构受损;(5)本技术通过使上金属面层与上不锈钢层相互贴合,使下金属面层与下不锈钢层相互贴合,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表面结构更加稳固,不容易产生较大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1.上金属面层,102.上不锈钢层,103.下不锈钢层,104.下金属面层,105.通孔,106.金属柱,107.空隙,108.金属连接点,109.凸缘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介绍,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上金属面层101、上不锈钢层102、下不锈钢层103和下金属面层104,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102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103上设置有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105,在所述的通孔105内设置有用于连接上金属面层101和下金属面层104的金属柱106,所述的金属柱106的侧壁与所述的通孔105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107,所述的上金属面层101、所述的下金属面层104以及所述的金属柱106均为铜制成,所述的上金属面层101的下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102的上端面上,所述的下金属面层104的上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下不锈钢层103的下端面上。本技术通过采用上下两层不锈钢层,能够提高整体结构强度,使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抗冲击性能;本技术通过采用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并通过金属柱实现上金属面层和下金属面层之间的连接,能够实现上下不锈钢层之间的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本技术通过采用铜制成上下金属面层,能够利用铜的硬度小于不锈钢的特点,使其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在外力作用下能产生变形,避免不锈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等缺陷,提高整体结构的抗冲击性能,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采用通孔,并是金属柱贯穿通孔,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连接,同时使金属柱与通孔内壁之间存在空隙,能够使金属柱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作用力通过金属柱传递导致结构受损;本技术通过使上金属面层与上不锈钢层相互贴合,使下金属面层与下不锈钢层相互贴合,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表面结构更加稳固,不容易产生较大变形。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上不锈钢层和下不锈钢层之间出现相互冲击导致结构受损,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102与所述的下不锈钢层103相向的面上分别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凹孔,在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的凹孔内分别设置有铜制成的金属连接点108,所述的金属连接点108的厚度大于所述的凹孔的深度的2倍使所述的上不锈钢层102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103相向的端面相对悬空。通过设置金属连接点,能够起到使上不锈钢层和下不锈钢层相对悬空的效果,在外力作用下,上不锈钢层和下不锈钢层在金属连接点的缓冲作用下,不容易出现损坏,同时,本技术采用铜制成金属连接点,由于铜的硬度小于不锈钢,使得外部作用力下,金属连接点能够变形,使作用力得到缓冲。通过设置凹孔结构,能够起到限定金属连接点的位置的效果,同时使上不锈钢层和下不锈钢层之间不容易出现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使连接更加紧密牢固。为了使结构更加稳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金属连接点108与所述的金属柱106相互连接。通过使金属连接点与金属柱相互连接,能够起到限定上不锈钢层和下不锈钢层水平移动的效果,从而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为了使上不锈钢层与上金属面层之间不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变形的复合金属板材,其特征在于:由上向下依次包括上金属面层(101)、上不锈钢层(102)、下不锈钢层(103)和下金属面层(104),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102)和所述的下不锈钢层(103)上设置有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105),在所述的通孔(105)内设置有用于连接上金属面层(101)和下金属面层(104)的金属柱(106),所述的金属柱(106)的侧壁与所述的通孔(105)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空隙(107),所述的上金属面层(101)、所述的下金属面层(104)以及所述的金属柱(106)均为铜制成,所述的上金属面层(101)的下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上不锈钢层(102)的上端面上,所述的下金属面层(104)的上端面贴合在所述的下不锈钢层(103)的下端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艺颖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拓卓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