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463229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4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步骤2,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动静态因素对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建立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步骤3,对多层油藏利用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进行层系细分,再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流线调整方案以挖潜二元驱后剩余油。该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提高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单元采收率,对国内外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勘探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技术介绍
多层油藏二元复合驱结束转后续水驱,含水上升快,油井产量大幅下降,层间矛盾突出,平面上注采流线长期较为固定,驱替程度不均衡。为了提高层间及平面驱替程度,需开展研究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为此我们专利技术了一种新的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方法,能较好的指导同类油藏挖潜剩余油,提高层间及平面驱替程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该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包括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步骤2,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动静态因素对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建立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步骤3,对多层油藏利用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进行层系细分,再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流线调整方案以挖潜二元驱后剩余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在步骤1中,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包括地层、构造、储层、沉积相、油水系统、温压系统和地质储量的研究;在储层特征研究方面,明晰了二元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特征,随注水开发,渗透率、孔隙度增大,泥质含量减小,但二元驱后,单位注水倍数下变化幅度减小;注水开发非均质性变强,但二元驱后孔喉半径略有减小,均质性变好。在步骤1中,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包括二元驱前后自然电位曲线、电阻曲线及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地层水矿化度增大,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差增大;含水饱和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增大,导致电阻率减小;随注水冲刷孔隙度增大,声波时差增大,与二元剂浓度无关,并重建了二元驱后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式。在步骤2中,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为在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在步骤2中,利用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结合取心井、监测资料、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二元驱后,平面剩余油富集区规模小,层内上下含油饱和度差异小,层间饱和度差异仍然存在。在步骤2中,动态因素方面,研究了井网形式、井距、排距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静态因素方面分别从平面、层间和层内研究了非均质性对剩余油饱和度的影响,其中,平面非均质性指的是渗透率平面变异系数,层间非均质性指的是层间渗透率级差,层内非均质性包括韵律性、隔夹层、厚度这些因素。在步骤2中,根据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分别从平面、层间、层内建立了12种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每种分布模式都描述了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在步骤3中,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是指先后按照拟渗流阻力级差、储量基础、开发指标和经济指标四级指标优选出最佳的层系细分方案。在步骤3中,在层系细分的基础上,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出流线调整方案,调整井网、转变流线,通过“转变流线”的方式,提高分流线及油井间等弱驱部位的驱油效率。本专利技术中的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采用“油藏地质”、“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借助胜利油田多层油藏二元复合驱后单元的动静态资料,建立了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及数值模型,揭示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规律,阐明了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建立了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供了多层油藏层系细分方法及二元驱后流线调整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再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在层系细分的基础上,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出流线调整方案,以挖潜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在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提供了一种层系细分及流线调整挖潜剩余油方法。该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分别从平面、层间、层内描述了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建立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了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及流线调整方法进行剩余油挖潜,进一步提高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单元采收率。本专利技术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对国内外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二元驱后含油饱和度分布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二元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模式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二元驱后层间剩余油分布模式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二元驱后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流程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212m×106m正对行列井网抽稀调整为两套212×212m交错行列式井网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212m×106m正对行列井网抽稀变井别调整为两套212×212m正对行列式井网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例中的212m×106m正对行列井网调整为上层系转为九点井网、下层系新钻212m×212m正对行列井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步骤101,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一方面是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包括地层、构造、储层、沉积相、油水系统、温压系统和地质储量的研究。在储层特征研究方面,明晰了二元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特征,随注水开发,渗透率、孔隙度增大,泥质含量减小,但二元驱后,单位注水倍数下变化幅度减小;注水开发非均质性变强,但二元驱后孔喉半径略有减小,均质性变好。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包括二元驱前后自然电位曲线、电阻曲线及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地层水矿化度增大,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差增大;含水饱和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增大,导致电阻率减小;随注水冲刷孔隙度增大,声波时差增大,与二元剂浓度无关。另外,重建了二元驱后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式。步骤102,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了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了动静态因素对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根据数模研究成果,建立了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所述的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就是在在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结合取心井、监测资料、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二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技术保护点】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包括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步骤2,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动静态因素对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建立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步骤3,对多层油藏利用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进行层系细分,再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流线调整方案以挖潜二元驱后剩余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包括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步骤2,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二元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动静态因素对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建立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步骤3,对多层油藏利用层系细分重组四级优化方法进行层系细分,再根据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模式,结合井网、井距状况,设计优化流线调整方案以挖潜二元驱后剩余油;在步骤1中,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包括地层、构造、储层、沉积相、油水系统、温压系统和地质储量的研究;在储层特征研究方面,明晰二元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特征;对二元驱前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及机理的研究,包括二元驱前后自然电位曲线、电阻曲线及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并重建二元驱后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式;在步骤2中,动态因素方面,研究井网形式、井距、排距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静态因素方面分别从平面、层间和层内研究非均质性对剩余油饱和度的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焕泉王端平佟颖张伟伟陶丽张娣陈德坡陈瑞李林祥黄志宏董亚娟贾元元唐从见宋海渤马俊英房士然孙永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