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接管注料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5119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2 0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免接管注料模具包括固模板、固模模具、移模模具和移模板,固模板具有第一工作面,固模模具具有第二工作面,移模模具具有第三工作面,移模板具有第四工作面,固模板上的第一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口;固模模具的第二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二流体口;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抵接且第一流体口和第二流体口连通;移模模具的第三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三流体口;移模板上的第四工作面上设置有第四流体口;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抵接且第三流体口和第四流体口连通,以固模模具为例,位于固模板上的流体管道与固模模具内的管道接通,形成流体管道,无需进行软管接驳亦能实现流体的给排,省时省力,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发性泡沫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泡沫注料模具。

技术介绍

在可发性泡沫加工行业中,多采用注料模具对泡沫颗粒进行成型。现有的泡沫注料模具包括有固模板、固模模具、移模模具以及移模板,固模模具和移模模具共同组成总模具,将泡沫颗粒注入总模具中冷却成型。作为固定部分,固模板通过压块对固定模具进行固定;作为移动部分,可移动的移模板通过压块以及模具支撑板对移模模具进行夹紧,其中模具支撑板通过导轨和螺栓连接到模具固定板上;固模模具和移模模具组合成总模具,再进行注料工作。
由于注料过程其间需要对模具内进行热蒸汽的内送以及对冷凝水的排除,因此需要在固模模具和移模模具组合好后,再对其进行不同数量的软管插入,使模具通过软管进行内部与外部的流体互送。但由于软管接头接驳工序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且每次移动模具后,软管需重新接驳,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耗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省力的免接管注料模具。
本技术提供的免接管注料模具包括固模板、固模模具、移模模具和移模板,固模板夹持流体固模模具,移模板夹持移模模具,固模模具和移模模具抵接;固模板具有第一工作面,固模模具具有第二工作面,移模模具具有第三工作面,移模板具有第四工作面。其特征在于固模板上的第一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口;固模模具的第二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二流体口;第一工作面和第二工作面抵接且第一流体口和第二流体口连通;移模模具的第三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三流体口;移模板上的第四工作面上设置有第四流体口;第三工作面和第四工作面抵接且第三流体口和第四流体口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以固模板和固模模具为例,当固模板和固模模具夹持固定好后,第一工作面与第二工作面抵接,处于第一工作面上的第一流体口和处于第二工作面上的第二流体口自然连通,位于固模板上的流体管道与固模模具内的管道接通,形成流体管道,无需对软管进行接驳实现流体的给排,省时省力,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流体口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工作面抵接;第四流体口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工作面抵接。
由上可见,在第一流体口与第二流体口之间和第三流体口与第四流体口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有效加强接合而成的流体管道的密封性,优化注料模具的工作系统。
进一步的方案是,固模板设置有第一流体管,第一流体管第一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流体口相接;移模板设置有第二流体管,第二流体管第一端的第二管口与第二流体口相接。
由上可见,以固模板为例,固模板上另设第一流体管,可以选择不同性能的材料制成的第一流体管且可随时更换,优化模具工作系统。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流体管设置于固模板一侧,所述第二流体管设置于移模板一侧。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流体管管体外露,第二流体管管体外露。
由上可见,以第一流体管为例,第一流体管设置在固模板一侧,且第一流体管外露,因此便于拆卸维修且便于检测流体输送情况,方便工作人员保养以及维护。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流体管第二端的第三管口设置于固模板的第一端面;第二流体管第二端的第四管口设置于移模板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朝向相同。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三管口端面与第四管口端面平行。
由上可见,固模板上第一流体管的第二端与移模板上第二流体管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且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端面平齐,方便外接流体输送系统对流体管道的连接与管理,优化注料模具的工作系统。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流体口设置于固模模具周边的第一伸出部上;第三流体口设置于移模模具周边的第二伸出部上。
由上可见,第一流体口和第三流体口处于边缘显眼处,便于拆卸维修且便于检测流体输送情况,方便工作人员保养以及维护,优化注料模具的工作系统。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伸出部与固模模具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肋;第二伸出部与移模模具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肋。
由上可见,以移模板和移模模具为例,由于移模板和移模模具连接时相互抵接,管口接合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圈等凸起于第二工作面,第二伸出部与移模板端面之间设置第二加强肋可有效防止移模板和移模模具抵接时作用力对第二伸出部造成形变。
进一步的方案是,固模板和移模板之间通过滑动导杆实现相互滑动。
由上可见,当固模板与移模板之间需要分离或是结合时,固模板与移模板之间产生相对的线性移动能保持彼此间的位置精度且保持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免接管注料模具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免接管注料模具实施例中固模板的结构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免接管注料模具实施例中移模板和移模模具的结构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免接管注料模具实施例中固模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1为免接管注料模具的结构分解图,免接管注料模具由固模板100、固模模具200、移模模具300和移模板400组成,固模板100以及固模模具200为固定部分,移模模具300和移模板400为移动部分,固模板100与固模模具200之间螺栓锁紧固定,移模板400与移模模具300之间螺栓锁紧固定,固模模具200和移模模具300抵接组合形成总模具;移模模具300固定于移模板400上,通过移动移模板400进行移模模具300的定位,使移模模具300与固模模具200之间对齐;其后对固模板100和移模板400进行螺栓锁紧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图2为固模板100的结构图,固模板100为矩形钢制框架,框架中间设置有支撑脊103,固模板100的正面为第一工作面110,第一工作面110与固模模具200(图1示)的第二工作面抵接,第一工作面110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对称的两个第一流体口111,且固模板100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第一流体管120,第一流体管120以及第一加固板101与固模板100一体成型,且第一流体管120管体外露。位于第一流体管120第一端的第一管口121与第一流体口111接合;第一流体管120第二端的第三管口122位于固模板100的第一端面130上。固模板100边框上设置有四个第一通孔102,第一通孔102用于固定安装滑动导杆。
如图1和图3所示,图3为移模板400和移模模具300的结构图,移模板400为矩形钢制框架,框架中间为中空部403,可容纳注料器与脱模针等。移模板400的正面为第四工作面410,第四工作面410与移模模具300的第三工作面抵接,第四工作面410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对称的两个第四流体口411。移模板400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第二流体管420,第二流体管420以及第二加固板401与移模板400一体成型,且第二流体管420管体外露,位于第二流体管420第一端的第二管口421与第四流体口411接合,第二流体管420第二端的第四管口422位于移模板400的第二端面430上。移模板400边框上设置有四个第二通孔402,第二通孔402供滑动导轨穿过并彼此滑动配合,由于滑动导杆固定安装于第一通孔102上,故实现固模板100与移模板400之间的线性滑动配合。
如图1所示,固模模具200中部为固模容纳腔,固模模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免接管注料模具,包括固模板、固模模具、移模模具和移模板,    所述固模模具安装于所述固模板上,所述移模模具安装于所述移模板上,所述固模模具和所述移模模具抵接;所述固模板具有第一工作面,所述固模模具具有第二工作面,所述移模模具具有第三工作面,所述移模板具有第四工作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模板上的所述第一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口;    所述固模模具的所述第二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二流体口;所述第一工作面和所述第二工作面抵接且所述第一流体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口连通;    所述移模模具的所述第三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三流体口;所述移模板上的所述第四工作面上设置有第四流体口;所述第三工作面和所述第四工作面抵接且所述第三流体口和所述第四流体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免接管注料模具,包括固模板、固模模具、移模模具和移模板,
所述固模模具安装于所述固模板上,所述移模模具安装于所述移模板上,所述固模模具和所述移模模具抵接;所述固模板具有第一工作面,所述固模模具具有第二工作面,所述移模模具具有第三工作面,所述移模板具有第四工作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模板上的所述第一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口;
所述固模模具的所述第二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二流体口;
所述第一工作面和所述第二工作面抵接且所述第一流体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口连通;
所述移模模具的所述第三工作面上设置有第三流体口;
所述移模板上的所述第四工作面上设置有第四流体口;
所述第三工作面和所述第四工作面抵接且所述第三流体口和所述第四流体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接管注料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体口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工作面抵接;
所述第四流体口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工作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接管注料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模板设置有第一流体管,所述第一流体管第一端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口相接;
所述移模板设置有第二流体管,所述第二流体管第一端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流体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捷远
申请(专利权)人:库尔特机电设备珠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