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26176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9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空气动力噪音和气流损失的增大的同时,能够提高冷却性能的旋转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旋转装置(10)具备马达轴(18)、设置在马达轴(18)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风扇(14)以及覆盖风扇(14)的风扇罩(16)。风扇罩(16)具有覆盖风扇(14)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42)和倾斜部(44)、封闭倾斜部(44)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盖部(46)以及设置在盖部(46)的进气口(50)。筒状部(42)的负载侧端部向马达(12)侧开口。风扇罩(16)在筒状部(42)具有辅助进气口(52),辅助进气口(5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风扇(14)更靠负载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装置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1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008727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在旋转轴上安装有风扇的旋转装置。在该旋转装置中,通过风扇向旋转装置主体送风,由此冷却旋转装置主体。以往提出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旋转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6991号公报为了使需要安装旋转装置的装置小型化等,也要求旋转装置小型化。若使旋转装置小型化,则散热面积减少,因此冷却性能会降低。作为提高具备风扇的旋转装置的冷却性能的方法,可以考虑加大风扇的叶片或增加风扇的叶片数量。但是,通常若加大风扇叶片或增加风扇的叶片数量,则空气动力噪音变大。并且,气流损失也会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空气动力噪音和气流损失的增大的同时,能够提高冷却性能的旋转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旋转装置具备旋转轴、设置在旋转轴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风扇以及覆盖风扇的风扇罩,其中,风扇罩具有覆盖风扇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封闭筒状部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盖部以及设置在盖部的进气口,并且筒状部的负载侧端部向旋转装置主体侧开口,风扇罩在筒状部具有辅助进气口,辅助进气口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风扇更靠负载侧。根据该方式,除了设置在风扇的盖部的进气口之外,空气还从设置在覆盖风扇径向外侧的筒状部的辅助进气口向风扇罩内流入。由此,流入风扇罩内的空气量增加,从风扇罩供给至旋转装置主体侧的空气量增加。另外,将以上构成要件的任意组合或本专利技术的构成要件或表现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相互置换的方式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有效。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空气动力噪音和气流损失的增大的同时,能够提高冷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旋转装置的纵剖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风扇以及风扇罩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风扇以及风扇罩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中:10-旋转装置,12-马达,14-风扇,16-风扇罩,18-马达轴,42-筒状部,44-倾斜部,46-盖部,50-进气口,52-辅助进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各附图中示出的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件、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重复说明。并且,为了便于理解,适当放大、缩小表示各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并且,在各附图中,省略表示对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不重要的部件的一部分。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旋转装置10的纵剖视图。旋转装置10具备向外部提供动力的马达12、用于冷却马达12的风扇14以及覆盖风扇14的风扇罩16。马达12具备马达轴18、马达框架20、马达散热片22、第1轴承24、第2轴承26、定子铁芯28、定子绕组30、转子铁芯32以及导体34。马达框架20包括壳体36、第1支架38、第2支架40。壳体36形成为圆筒状。第1支架38结合于壳体36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并经由第1轴承24将马达轴18支承为旋转自如。第2支架40结合于壳体36的负载侧端部,并经由第2轴承26将马达轴18支承为旋转自如。马达框架20内容纳有定子铁芯28、定子绕组30、转子铁芯32以及导体34。马达框架20例如为压铸铝制、铸铁制或者钢板制,支承定子铁芯28、定子绕组30、转子铁芯32以及导体34的重量,并且将定子铁芯28、定子绕组30、转子铁芯32以及导体34发出的热量释放到外部。马达散热片22设置于壳体36的外周。马达散热片22尤其以沿着马达轴18的延伸方向(即轴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壳体36的外周。马达散热片22可以与壳体36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单独形成后结合于壳体36。通过该散热片,能够提高马达框架20的散热性能。定子铁芯28固定在壳体36的内周面36a。形成在定子铁芯28的多个槽上卷绕有定子绕组30。转子铁芯32固定在马达轴18。形成于转子铁芯32的多个槽上浇铸有例如铝制的导体34。马达轴18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从第1支架38突出。在该突出部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固定有风扇14。风扇14与马达轴18一同旋转。风扇罩16形成为大致杯状的规定形状,并以开口朝向马达12侧的状态固定在马达框架20上。通过该风扇罩16覆盖风扇14。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风扇14和风扇罩16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参照图3和图1,对风扇14和风扇罩16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风扇罩16包括筒状部42、倾斜部44、盖部46以及多个引导部件48。筒状部42形成为具有与壳体36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圆筒状,其覆盖风扇14的径向外侧。另外,筒状部42也可以形成为方筒状或者其他形状。在筒状部42上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辅助进气口52。各辅助进气口52形成为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风扇14更靠负载侧(图3中左侧)。换言之,从径向观察时,各辅助进气口52形成为其至少一部分不与风扇14重叠。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各辅助进气口52形成为其整体位于比风扇14更靠负载侧。换言之,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从径向观察时,各辅助进气口52形成为其整体不与风扇14重叠。关于各辅助进气口52的形状、大小以及个数,可以通过实验设定为能够实现高冷却性能的形状、大小以及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进气口52为长方形的贯穿口,并且在周向上设置有8个。并且,每个辅助进气口52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不同。倾斜部44设置在筒状部42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倾斜部44形成为随着从负载侧朝向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缩径的筒状。更具体而言,倾斜部44形成为其内周面44a的直径随着从负载侧朝向与负载相反的一侧变小。换言之,在图3所示的纵截面观察时,倾斜部44以随着从负载侧朝向与负载相反的一侧靠近马达轴18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18倾斜。盖部46设置在倾斜部44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盖部46形成为圆板状,封闭倾斜部44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盖部46上形成有贯穿孔(即多个进气口50)。若风扇14旋转,则外部空气从各进气口50吸入于风扇罩16内。引导部件48以与辅助进气口52相对应的方式设置,并以向与负载相反的一侧开口的方式覆盖辅助进气口52的径向外侧。具体而言,引导部件48包括倾斜部54和平行部56。倾斜部54以随着从与负载相反的一侧朝向负载侧靠近筒状部42的方式相对于马达轴18倾斜。倾斜部54的负载侧端部结合于筒状部42。平行部56形成为与倾斜部54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连接并以与筒状部42平行的方式延伸。在实施方式中,从径向观察时,引导部件48形成为不与筒状部42重叠。换言之,从径向观察时,整个引导部件48与辅助进气口52重叠。风扇14为径流式风扇,其包括固定于马达轴18的圆筒部60、从圆筒部60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支承部61以及设置在支承部61的多个叶片62。各叶片62为平板状部件,其主面朝向周向。各叶片62具有与风扇罩16的倾斜部44的内周面44a对置的对置倾斜部64。对置倾斜部64的负载侧端部66位于比风扇罩16的倾斜部44的负载侧端部68更靠与负载相反的一侧。并且,叶片62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70比径向上的进气口50的最外侧端部72更向径向内侧延伸。对上述结构的旋转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为了使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装置,其具备旋转轴、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风扇以及覆盖所述风扇的风扇罩,所述旋转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具有覆盖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封闭所述筒状部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盖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盖部的进气口,并且所述筒状部的负载侧端部向旋转装置主体侧开口,所述风扇罩在所述筒状部具有辅助进气口,所述辅助进气口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风扇更靠负载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1.20 JP 2015-0087271.一种旋转装置,其具备旋转轴、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风扇以及覆盖所述风扇的风扇罩,所述旋转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具有覆盖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的筒状部、封闭所述筒状部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端部的盖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盖部的进气口,并且所述筒状部的负载侧端部向旋转装置主体侧开口,所述风扇罩具有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开口的辅助进气口,所述辅助进气口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风扇更靠负载侧,作为所述风扇罩的所述辅助进气口,至少具有沿周向依次排列的第1辅助进气口,第2辅助进气口及第3辅助进气口,第1辅助进气口与第2辅助进气口之间的周向上的距离小于第2辅助进气口与第3辅助进气口之间的周向上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进气口整体位于比所述风扇更靠负载侧。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塚正幸南云稔也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