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6704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9 11:04
提供一种具有25%左右的极高的效率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包含磷光客体、n型主体及p型主体的发光层,发光层夹在含n型主体的n型层与含p型主体的p型层之间,并且在发光层中n型主体和p型主体可以形成激基复合物。在实现1200cd/m2的亮度的低驱动电压(2.6V)下,发光元件显示极高的发光效率(74.3lm/W的功率效率,24.5%的外部量子效率,19.3%的能量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201610232785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CN105702873.html" title="发光元件原文来自X技术">发光元件</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电极上的层,所述层包含磷光化合物、第一有机化合物以及第二有机化合物;所述层上的电子注入层;以及所述电子注入层上的第二电极,其中,在所述层中,在从所述层的底表面到顶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和所述第二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变化,其中选择所述第一有机化合物及所述第二有机化合物,以便在其间形成激基复合物,以及其中所述磷光化合物为有机金属配合物,该有机金属配合物的源于三重态MLCT转移的吸收与所述激基复合物的发光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30 JP 2011-0742721.一种发光元件,包括:
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空穴注入层;
所述第一电极上的层,所述层包含磷光化合物、第一有机化合物以
及第二有机化合物;
所述层上的电子注入层;以及
所述电子注入层上的第二电极,
其中,在所述层中,在从所述层的底表面到顶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
一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和所述第二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变化,
其中选择所述第一有机化合物及所述第二有机化合物,以便在其间
形成激基复合物,以及
其中所述磷光化合物为有机金属配合物,该有机金属配合物的源于
三重态MLCT转移的吸收与所述激基复合物的发光重叠。
2.一种发光元件,包括:
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一EL层;
所述第一EL层上的电荷发生层;
所述电荷发生层上的第二EL层;以及
所述第二EL层上的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EL层和所述第二EL层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舜平濑尾哲史下垣智子大泽信晴井上英子门间裕史尾坂晴惠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