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控制配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34003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3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压电控制配气系统,包括高压油轨、压电控制部分、控制活塞、气门体、油箱。气门体上开有的高压进油口通过高压油管与高压油轨相连通,气门体上开有的低压回油口通过回油管连通油箱。气门体上分别设计有高压进油孔、第一密封座面、高低压通孔、低压回油孔和第二密封座面。控制活塞设置在气门上部并与气门体之间形成控制腔,弹簧座通过止动环固定在气门上,气门复位弹簧压紧在弹簧座与外壳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压电控制部分通断电控制球阀位移,实现对高低压油路的通断及流量大小的灵活控制,进而控制控制腔内液压油的供给量和泄放量,使作用在控制活塞上的液压力灵活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具体地说是内燃机配气机构。
技术介绍
内燃机配气定时和配气持续角对燃油的经济性、内燃机功率、燃烧及排放等影响重大。进、排气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内燃机的定时要求进行,在多缸内燃机中,还要按照规定的发火次序来进行,以保证内燃机在最佳工况下运转。申请号为201210441088.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电控液压配气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气门电控全可变的功能,包括气门正时、相位和升程都可以连续调整,但其通过采用电磁阀执行机构控制液压油进油孔和液压油回油孔的开启或关闭控制进入液压缸体内的液压力而实现对气门的控制,电磁阀执行机构结构复杂,电磁线圈电感作用使其响应时间滞后,导致对气门的控制精度差。申请号为201410638791.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由机械、液压和电子控制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可变配气相位系统,该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可变配气相位的功能,但电子控制系统同样采用电磁阀控制,仍然存在结构复杂、响应慢及控制精度差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配气规律灵活可调及配气控制精度高的压电控制配气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压电控制配气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配气单元、高压油轨、油箱;所述配气单元包括气门体、压电控制部分、气门、外壳,所述压电控制部分包括压电堆、顶杆、球阀、球阀复位弹簧,压电堆安装在气门体里,气门体里分别设置顶杆腔、高压进油孔、高低压通孔、低压回油孔、球阀腔和球阀复位弹簧腔,顶杆位于顶杆腔里并位于压电堆的下方,球阀位于在球阀腔里,球阀腔位于顶杆腔下方,球阀复位弹簧腔位于球阀腔下方,球阀复位弹簧设置在球阀复位弹簧腔里并位于球阀下面,球阀腔上端与球阀相配合的位置为第一密封座面,球阀腔下端与球阀相配合的位置为第二密封座面,高压进油孔分别连通顶杆腔和高压油轨,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球阀复位弹簧腔和油箱,压电控制部分下方的气门体里设置控制腔,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球阀腔和控制腔,控制腔下方设置控制活塞,控制活塞连接气门,气门上缠有气门复位弹簧,外壳设置在气门体下方,气门的端部安装气门座,气门座位于外壳外侧;所述配气单元的个数与发动机汽缸的个数相一致。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包括:1、压电堆通电后,向下推动顶杆,球阀随顶杆一起向下运动,球阀离开第一密封座面并密封第二密封座面,高低压通孔与低压回油孔断开,高低压通孔与高压进油孔连通,高压油轨内的高压液压油流入控制腔,控制活塞与气门一起向下运动;压电堆断电后,球阀在球阀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密封第一密封座面,高低压通孔与高压进油孔断开,第二密封座面开启,控制腔通过高低压通孔与低压回油孔相连通,控制腔内的高压液压油流经高低压通孔回流至油箱,气门在气门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向上运动。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压油轨显著降低了由于压电控制部分球阀切换高低压油路时引起的液压油压力波动导致的气门开启和关闭不稳定性,确保了配气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通过压电控制部分通断电控制球阀位移,实现对高低压油路的通断及流量大小的灵活控制,进而控制控制腔内液压油的供给量和泄放量,使作用在控制活塞上的液压力灵活变化,利用作用在控制活塞和气门上的压力差实现气门运动可控,从而实现气门与通气口间的通断,能有效控制配气定时及配气持续角;通过压电堆直接驱动球阀,能灵活而精确的控制配气规律,有利于内燃机不同工况下灵活配气方式的实现,显著提高了气门控制自由度,能进一步改善燃料的经济性和内燃机排放,有利于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压电控制部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专利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结合图1~2,本专利技术一种压电控制配气系统,它由高压油轨1、高压油管2、压电控制部分3、控制腔4、控制活塞5、气门体6、弹簧座7、气门复位弹簧8、气门9、外壳10、通气口11、气门座12、回油管13、油箱14、滤器15和高压油泵16组成。高压油轨1左端通过液压油管分别与高压油泵16、滤器15和油箱14相连通,高压油轨1上开有多个液压油出口,液压油出口的个数根据内燃机气缸的个数确定,液压油出口通过高压油管2与气门体6上开有的高压进油口相连通,而气门体6上开有的低压回油口通过回油管13连通油箱14。电气接头17、压电堆18、高压进油孔19、第一密封座面20、球阀复位弹簧21、高低压通孔22、低压回油孔23、第二密封座面24、球阀25和顶杆26共同构成了压电控制配气系统的压电控制部分3。气门体6上分别设计有高压进油孔19、第一密封座面20、高低压通孔22、低压回油孔23和第二密封座面24,高压进油孔19通过气门体6上的高压油通道与高压进油口相连通,低压回油孔23通过气门体6上的低压回油通道与低压回油口相连通,在球阀25压紧至第一密封座面20上时,高低压通孔22连通控制腔4与低压回油孔23,在球阀25压紧至第二密封座面24上时,高低压通孔22连通控制腔4与高压进油孔19,压电堆18上端通过电气接头17与内燃机电控单元相连,进而控制球阀25位移,球阀复位弹簧21压紧球阀25至顶杆26。控制活塞5设置在气门9上部并与气门体6之间形成控制腔4,控制活塞5随气门9开启和关闭与气门9同步运动,弹簧座7通过止动环固定在气门9上,并随之一起运动,气门复位弹簧8压紧在弹簧座7与外壳10之间,气门座12对气门9的运动升程进行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压电控制配气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高压油轨1、高压油管2、压电控制部分3、控制腔4、控制活塞5、气门体6、弹簧座7、气门复位弹簧8、气门9、外壳10、通气口11、气门座12、回油管13、油箱14、滤器15和高压油泵16。高压油轨1左端通过液压油管分别与高压油泵16、滤器15和油箱14相连通,高压油轨1上开有多个液压油出口,液压油出口的个数根据内燃机气缸的个数确定,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四缸内燃机时的示意图,液压油出口通过高压油管2与气门体6上开有的高压进油口相连通,而气门体6上开有的低压回油口通过回油管13连通油箱14。电气接头17、压电堆18、高压进油孔19、第一密封座面20、球阀复位弹簧21、高低压通孔22、低压回油孔23、第二密封座面24、球阀25和顶杆26共同构成了压电控制配气系统的压电控制部分3,如图2所示。气门体6上分别设计有高压进油孔19、第一密封座面20、高低压通孔22、低压回油孔23和第二密封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压电控制配气系统

【技术保护点】
压电控制配气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配气单元、高压油轨、油箱;所述配气单元包括气门体、压电控制部分、气门、外壳,所述压电控制部分包括压电堆、顶杆、球阀、球阀复位弹簧,压电堆安装在气门体里,气门体里分别设置顶杆腔、高压进油孔、高低压通孔、低压回油孔、球阀腔和球阀复位弹簧腔,顶杆位于顶杆腔里并位于压电堆的下方,球阀位于在球阀腔里,球阀腔位于顶杆腔下方,球阀复位弹簧腔位于球阀腔下方,球阀复位弹簧设置在球阀复位弹簧腔里并位于球阀下面,球阀腔上端与球阀相配合的位置为第一密封座面,球阀腔下端与球阀相配合的位置为第二密封座面,高压进油孔分别连通顶杆腔和高压油轨,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球阀复位弹簧腔和油箱,压电控制部分下方的气门体里设置控制腔,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球阀腔和控制腔,控制腔下方设置控制活塞,控制活塞连接气门,气门上套有气门复位弹簧,外壳设置在气门体下方,气门的端部安装气门座,气门座位于外壳外侧;所述配气单元的个数与发动机汽缸的个数相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压电控制配气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配气单元、高压油轨、油箱;所述
配气单元包括气门体、压电控制部分、气门、外壳,所述压电控制部分包括压
电堆、顶杆、球阀、球阀复位弹簧,压电堆安装在气门体里,气门体里分别设
置顶杆腔、高压进油孔、高低压通孔、低压回油孔、球阀腔和球阀复位弹簧腔,
顶杆位于顶杆腔里并位于压电堆的下方,球阀位于在球阀腔里,球阀腔位于顶
杆腔下方,球阀复位弹簧腔位于球阀腔下方,球阀复位弹簧设置在球阀复位弹
簧腔里并位于球阀下面,球阀腔上端与球阀相配合的位置为第一密封座面,球
阀腔下端与球阀相配合的位置为第二密封座面,高压进油孔分别连通顶杆腔和
高压油轨,低压回油孔分别连通球阀复位弹簧腔和油箱,压电控制部分下方的
气门体里设置控制腔,高低压通孔分别连通球阀腔和控制腔,控制腔下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立云白云袁志国李学民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