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36555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2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和微藻沉淀池,所述微藻培养池的一侧设置透明隔板和反光板,所述透明隔板和反光板之间设置安装座、照明灯,所述微藻培养池内设置微藻采集管、培养液回收管,所述微藻沉淀池内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过滤装置,所述微藻沉淀池的顶端设置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电机,所述电机上设置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设置刮板,所述过滤装置的底端设置微藻回收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提供均匀且可控的光照条件,实现微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同时实现微藻的可控且连续采收,并且和微藻的培养同步进行,提高了微藻培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是一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的植物,微藻细胞通过高效的光合作用,吸收C02转换为脂肪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放出02,是一种光合利用度很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因此,微藻已成为生物能源研究领域新兴的热点之一。但是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在进行微藻培养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1、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培养条件很难控制,下雨天或者阴天时都无法接受光照,而采用人工照明又存在照明不均匀的问题,因此天气与环境的变化都会给微藻造成影响。2、现有的微藻培养装置没有微藻收集装置,微藻收集起来比较麻烦,专业的收集设备又比较复杂,不方便更换收集设备,收集过程中还容易对培养液造成污染。3、微藻培养池密闭,微藻流动性差,不可连续培养,培养液无法循环利用,而且更换微藻培养液比较困难,造成资源浪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微藻的培养效率,在申请号为201520311264.9的技术专利申请“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中提出了一种微藻循环培养装置,其核心是实现微藻连续培养、微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提高微藻培养效率,设置微藻收集装置实现微藻的可控采收,并减少微藻培养液的污染,但是其潜水的光线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递减,会造成微藻培养池内的光线不均匀,不具备提供均匀且可控的光照的技术效果,同时微藻沉淀池和微藻收集装置通过第三水管连通,微藻经微藻培养池一定时间的培养,微藻达到一定浓度后经第一水管进入微藻沉淀池,微藻沉淀池内微藻经一定时间沉淀后经第三水管进入微藻收集装置进行微藻的收集,微藻需要经过两次沉淀不仅造成收集效率底,同时过多的水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微藻培养液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能够提供均匀且可控的光照条件,实现微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同时实现微藻的可控且连续采收,并且和微藻的培养同步进行,提高了微藻培养效率。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和微藻沉淀池,所述微藻培养池的一侧设置透明隔板和反光板,所述透明隔板和反光板之间从上向下均匀设置若干个安装座和与安装座相配合的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上设置亮度调节装置,所述照明灯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微藻培养池内设置微藻采集管、培养液回收管,所述微藻培养池通过微藻采集管、培养液回收管与微藻沉淀池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微藻沉淀池内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与微藻沉淀池形状相配合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过滤装置,所述微藻沉淀池的顶端设置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电机,所述电机上设置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远离电机的一端设置刮板,所述刮板与过滤装置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过滤装置的底端设置微藻回收管,所述微藻回收管上设置控制阀门。所述微藻采集管与微藻沉淀池的顶部连通,所述培养液回收管与微藻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微藻沉淀池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所述过滤装置为圆锥形,所述过滤装置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固定圈与第一支撑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位于微藻沉淀池的中部。所述微藻采集管和培养液回收管上均设置水栗。所述微藻培养池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上设置二氧化碳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所述微藻采集管伸入微藻培养池的底部。所述微藻培养池的底部设置出水口。对比与现有技术,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设置微藻培养池、微藻沉淀池,能够提供均匀且可控的光照条件,实现微藻连续培养,提高微藻培养效率,设置微藻收集装置实现微藻的可控且连续采收,通过微藻收集管直接收集微藻并进行沉淀回收,培养和采收的过程中不会对培养液造成污染。2、本技术微藻采集管与微藻沉淀池的顶部连通,微藻回收管与微藻沉淀池的底部连通,使微藻培养液从微藻沉淀池的顶端自然流向微藻沉淀池的底端收集微藻并对微藻培养液进行回收,无需人工或其他设备介入,减少微藻培养液的污染。3、本技术微藻沉淀池的横截面积从上向下逐渐缩小,有利于微藻沉淀池内的微藻沉降,且微藻沉淀池的开口越来越小有利于微藻的收集。4、本技术第二支撑架上设置圆锥形过滤装置,收集到微藻会集中到过滤装置的底部,方便微藻的收集,过滤装置的窄口端设置微藻回收管,通过控制阀门控制微藻的采收,防止其他设备接触微藻培养液,不会对培养液造成污染。5、本技术第一支撑架位于微藻沉淀池的中部,不仅方便在微藻沉淀池的底部留有空间,回收微藻培养液,也能够防止微藻培养液从微藻沉淀池的顶部溢出。6、本技术培养液供给管和培养液回收管上均设置水栗,为微藻培养液的流动提供动力且方便控制微藻的流速。7、本技术微藻培养池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使通入的气体形成微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不但可以高效地向培养液存储单元内的培养液中补充二氧化碳,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析出。8、本技术微藻采集管的一端伸入微藻培养池的底部,有利于微藻的采收。9、本技术微藻培养池的底部设置出水口,方便更换微藻培养液。【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微藻培养池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微藻培养池;11、曝气装置;12、出水口;2、微藻沉淀池;21、第二支撑架;22、电机;23、传动轴;24、刮板;3、透明隔板;4、反光板;5、照明灯;51、安装座;6、微藻采集管;61、水栗;7、培养液回收管;8、第一支撑架;9、过滤装置;91、微藻回收管;92、控制阀门;93、固定圈。【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I和微藻沉淀池2,所述微藻培养池I的一侧设置透明隔板3和反光板4,所述透明隔板3和反光板4之间从上向下均匀设置若干个安装座51和与安装座51相配合的照明灯5,为微藻培养池I提供均匀且可控的光照条件。所述照明灯5上设置亮度调节装置,可根据自然光照的强度选择照明灯5的亮度。所述照明灯5与安装座51可拆卸连接,可根据自然光照的强度选择照明灯5的数量,同时能够方便培养人员在不接触微藻培养液的同时更换、维修照明灯5。反光板4可以将照明灯5另一侧的光反射到微藻培养池I内,增加照明灯5的光照利用率。所述微藻培养池I内设置微藻采集管6、培养液回收管7,所述微藻培养池I通过微藻采集管6、培养液回收管7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微藻经微藻培养池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达到一定浓度,直接进入微藻沉淀池2采收,微藻沉淀池2与微藻培养池I分开设置,收集微藻的同时不会影响微藻的培养,微藻的培养、采收同步进行,实现微藻的连续培养、可控采收,培养和采收的过程中没有人员和其他设备的介入,不会对培养液造成污染。所述微藻沉淀池2内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与微藻沉淀池2形状相配合的第一支撑架8,所述第一支撑架8上设置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藻采收培养装置,包括微藻培养池(1)和微藻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养池(1)的一侧设置透明隔板(3)和反光板(4),所述透明隔板(3)和反光板(4)之间从上向下均匀设置若干个安装座(51)和与安装座(51)相配合的照明灯(5),所述照明灯(5)上设置亮度调节装置,所述照明灯(5)与安装座(51)可拆卸连接,所述微藻培养池(1)内设置微藻采集管(6)、培养液回收管(7),所述微藻培养池(1)通过微藻采集管(6)、培养液回收管(7)与微藻沉淀池(2)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微藻沉淀池(2)内设置微藻收集装置,所述微藻收集装置包括与微藻沉淀池(2)形状相配合的第一支撑架(8),所述第一支撑架(8)上设置过滤装置(9),所述微藻沉淀池(2)的顶端设置第二支撑架(21),所述第二支撑架(21)上设置电机(22),所述电机(22)上设置传动轴(23),所述传动轴(23)远离电机(22)的一端设置刮板(24),所述刮板(24)与过滤装置(9)的内壁相贴合,所述过滤装置(9)的底端设置微藻回收管(91),所述微藻回收管(91)上设置控制阀门(9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婷李君荣许余光徐家兴马远潘丽英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