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生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生理膜片钳灌流装置。
技术介绍
1976年德国人ErwinNeher和BertSakmann将微电极用于细胞膜表面测量,首次在蛙胸皮肌细胞膜上记录到离子单通道电流,直接证实了离子通道的存在,从而产生了膜片钳技术。在电生理学实验领域,运用膜片钳记录电生理学信号的实验十分常见。为了测量在不同药物对细胞中的离子通道的影响,通常需要在膜片钳实验中实施灌流。例如,需要检验某种毒素是否对某种离子通道的影响,则需要在细胞封接后记录电流数据,然后通过在细胞周围快速给药再次记录电流数据即可对比数据判断该毒素对离子通道的影响。以往多采用橡皮泥等简单设备固定灌流管进行实验,经常出现灌流管固定不良影响实验的情况,也有精密的灌流装置,但是结构复杂,且成本非常高。另外,以往细胞灌流多采用全换液方式,这种方式需要药物溶液输入和原始浴液抽离等流速,设备复杂、要求较高,操作繁琐,所以现在多采用局部换液。局部换液的方式快速、稳定、设备要求低,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生理膜片钳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力座(3)、固定于磁力座(3)上的竖直延伸的固定杆(1)、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固定杆(1)上且水平设置的灌流支架(2),所述灌流支架(2)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多个均匀排布的通孔(20),每个通孔(20)用于搁置一个容纳有灌流液体的注射管(4),每个注射管(4)通过一个三通阀(5)与一根灌流管(6)连通,所有的灌流管(6)汇聚在一起与一个加药头连接;所述灌流管(6)为硅胶管,所述加药头包括玻璃管(8)以及套设在所述玻璃管(8)内的5‑9根涂覆有聚酰亚胺涂层的石英管(7),所述玻璃管(8)的一端具有一个在酒精灯上加热烧化拉出来的加药孔(8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生理膜片钳灌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力座(3)、固定于
磁力座(3)上的竖直延伸的固定杆(1)、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固定杆(1)上
且水平设置的灌流支架(2),所述灌流支架(2)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多个均
匀排布的通孔(20),每个通孔(20)用于搁置一个容纳有灌流液体的注射管
(4),每个注射管(4)通过一个三通阀(5)与一根灌流管(6)连通,所有
的灌流管(6)汇聚在一起与一个加药头连接;
所述灌流管(6)为硅胶管,所述加药头包括玻璃管(8)以及套设在所述
玻璃管(8)内的5-9根涂覆有聚酰亚胺涂层的石英管(7),所述玻璃管(8)
的一端具有一个在酒精灯上加热烧化拉出来的加药孔(80),石英管(7)与玻
璃管(8)之间的缝隙用防水粘合剂填塞密封,石英管(7)一端延伸至玻璃管
(8)的加药孔(80)一端、石英管(7)另一端从所述玻璃管(8)的开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