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9241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坐垫骨架、两个滑轨组件以及两个连接支架,每一连接支架与所述坐垫骨架之间通过前、后连接点连接,每一连接支架与每一滑轨组件之间通过四个连接点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内侧,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外侧,使对应滑轨组件所受的偏转力矩相互抵消,改善滑轨组件内部间隙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通过更改连接支架的结构来减小后连接点与滑轨组件之间的偏置量,改善滑轨组件的受力状态,提高坐垫骨架的刚性和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零部件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参见图1和图2,目前汽车座椅中的坐垫骨架10与两个滑轨组件20之间是通过两个连接支架30连接的,其中每个连接支架30与坐垫骨架10之间采用两个连接点a、b连接,每个连接支架30与每个滑轨组件20之间采用四个连接点c、d、e、f连接。这样的连接支架30具有如下优点:1.不同的连接支架对应不同项目,利于平台化;2.制造和装配效率高,适于大批量供货。3.可拆卸,便于维修更换。从座椅布置来说,坐垫骨架10是标准零件,相对人体的位置是不可改变的,而滑轨组件20与车身的位置是由整车客户来定义的,所以理论上滑轨组件20可以布置在偏离坐垫骨架10的任意位置。也就是说连接支架20与坐垫骨架10的前、后连接点a、b相对滑轨组件20的偏置量H是一个变量(见图3和图4)。而为了加大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客户通常会要求将滑轨组件20更多地向外偏移,使连接支架30与坐垫骨架10的前、后连接点a、b的偏置量H尽可能的加大。但是偏置量H越大,整个座椅的结构越不稳定,当H大于45mm时,整个结构的刚性明显下降。通过研究,当H大于45mm时,有以下三个显著影响:(1)模拟低速后撞时,坐垫骨架10的下沉会提前,并显著影响头枕向后的移动量,进而影响到whiplash的得分。(2)模拟高速后撞时,坐垫骨架10的垮塌失稳明显,影响乘员安全。(3)落座乘员较重时,前后连接点a,b同时从一个方向向下施力,使滑轨组件20内部产生一个较大的偏转力矩,滑轨组件20的内外轨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导致滑轨组件20调节异响。另外坐垫骨架10的后连接点b通常是在4~5mm的精冲齿板上开M8的螺纹孔用螺栓和连接支架30连接,由于精冲零件成本较高,通过更改齿板设计来减小偏置量H的做法通常不会被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以解决因为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与滑轨组件的中心之间偏置量过大所造成整个座椅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坐垫骨架、两个滑轨组件以及两个连接支架,每一连接支架与所述坐垫骨架之间通过前、后连接点连接,每一连接支架与每一滑轨组件之间通过四个连接点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内侧,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外侧,使对应滑轨组件所受的偏转力矩相互抵消,改善滑轨组件内部间隙变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坐垫骨架分别通过一固定在所述坐垫骨架中的两块骨架侧板外表面后侧上的隔套以及固定在所述隔套外端的连杆与所述连接支架后端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连接支架后端的连接点构成所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所述隔套的长短和连杆的折弯量使所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与对应滑轨组件中心的偏置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一底板部、一成型在所述底板部内侧边缘上并向上延伸的内侧翻边部、一成型于所述底板部前侧和内侧翻边部前侧的前翻边部、一成型于所述底板部内侧边缘后侧的外翻边部,所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连接点设置在所述内侧翻边部的前侧,所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设置在所述外翻边部上;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滑轨组件的四个连接点设置在所述底板部上,其中所述底板部前部和后部各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滑轨组件的连接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部中部具有一向上凸起的凸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侧翻边部的前部与所述底板部的前部上设置有前加强筋,所述内测翻边部的后部与所述底板部的后部上设置有后加强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外翻边部的顶缘设置有向内水平翻折的外上翻边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成型于所述外翻边部后侧并向内翻折的第一后翻边部、一成型于所述底板部的后缘和所述内侧翻边部后缘的第二后翻边部,所述第一后翻边部与所述第二后翻边部叠在一起并通过第一拼焊缝和第二拼焊缝焊接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底板部、外翻边部、两个后翻边部四者的公共连接处设置有一工艺缺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采用厚度为3mm的CR980高强钢板制成。本专利技术的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通过更改连接支架的结构来减小后连接点与滑轨组件之间的偏置量,改善滑轨组件的受力状态,提高坐垫骨架的刚性和强度。本专利技术改进后的连接支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强度更高: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支架在设计中,实现即有折弯又有翻边,同时能采用3mm以上的CR980高强钢板,抗载能力更强,在座椅中whiplash表现出过更好的刚性;2.工艺更简单,传统的深拉深需要解决开裂,起皱,表面划伤等缺陷,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支架只用折弯加焊接即可,减少生产中废品的产生,在批量生产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3.精度更高由于变形剧烈,深拉深不易控制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后连接点的安装精度,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支架冲压后使用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后连接点装夹定位拼焊,焊接后获得满意的安装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现有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装配示意图。图3为现有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连接支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连接支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图5的I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连接支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一种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另一种连接支架从一个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另一种连接支架从另一个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I处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另一种连接支架焊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坐垫骨架、两个滑轨组件以及两个连接支架,每一连接支架与所述坐垫骨架之间通过前、后连接点连接,每一连接支架与每一滑轨组件之间通过四个连接点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内侧,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外侧,使对应滑轨组件所受的偏转力矩相互抵消,改善滑轨组件内部间隙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坐垫骨架、两个滑轨组
件以及两个连接支架,每一连接支架与所述坐垫骨架之间通过前、后连接点
连接,每一连接支架与每一滑轨组件之间通过四个连接点连接,其特征在于,
每一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内侧,每一连接支
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接点放在对应滑轨组件的外侧,使对应滑轨组件所受的
偏转力矩相互抵消,改善滑轨组件内部间隙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坐垫骨架分别通过一固定在所述坐垫骨架中的两块骨架侧板外表
面后侧上的隔套以及固定在所述隔套外端的连杆与所述连接支架后端连接,
所述连杆与所述连接支架后端的连接点构成所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后连
接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
在于,通过调节所述隔套的长短和连杆的折弯量使所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
的后连接点与对应滑轨组件中心的偏置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坐垫骨架与滑轨组件之
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一底板部、一成型在所述底
板部内侧边缘上并向上延伸的内侧翻边部、一成型于所述底板部前侧和内侧
翻边部前侧的前翻边部、一成型于所述底板部内侧边缘后侧的外翻边部,所
述连接支架与坐垫骨架的前连接点设置在所述内侧翻边部的前侧,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庆伟唐勋陶惠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