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91296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阻尼机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样式少、非对称性能指标还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所述的阻尼块(2),其一端与推块(1)为第一抵接触,其另一端与弹簧(3)的首端为第二抵接触;第一抵接触和第二抵接触始终存在;所述的弹簧(3),其尾端与阻尼机构腔体(4)固定连接,其预加了扭矩;工作中,加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小,卸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大;所述的推块(1)设有产生扭矩和弯矩的突起结构(1‑1);突起结构(1‑1)的外侧与弹簧(3)的内侧相抵。有益效果是:摩擦力的非对称系数值很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阻尼机构;本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在汽车发动机的张紧器中使用。
技术介绍
发动机前端附件系统中,由于发动机运转造成的皮带振动是不被希望的;皮带振动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振动造成舒适性下降,另一方面造成附件轮系整体寿命降低。所以,张紧器需要通过阻尼机构来减少振动。在皮带远离张紧轮方向上(即张紧器卸载方向),为了保持张紧器的顺应性和为了保持皮带有足够的张力,期望在这个方向的阻尼值尽可能的小。运转中的发动机如果突然减速,电机等转动惯量较大的附件会拉紧皮带松边,驱使张紧器向加载方向运动,使皮带变短,并驱动皮带向曲轴运动,造成皮带在曲轴上打滑,产生异响等不良现象。而如果张紧器在加载方向上有足够的阻尼力,会明显抑制这种情况发生。运转中的发动机如果突然加速,由于电机等转动惯量较大的附件的作用,曲轴会拉紧紧边皮带,使之变短,并驱动松边皮带向电机运动,使松边更松,长度增加,造成皮带在电机上打滑。而如果张紧器在卸载方向上阻尼力足够小,会即时响应松边皮带的增长,并保持皮带有足够张力,从而明显抑制了皮带打滑情况发生。综合以上情况,希望张紧器在加载方向上有较大的阻尼,而在卸载方向上阻尼足够小。现有技术的自动式张紧器,绝大多数都是对称阻尼,即在张紧器加载和卸载方向上的阻尼值都是一样的,此外,还有少量的非对称阻尼张紧器。现有技术中的非对称阻尼张紧器,其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内部结构样式太少;二是阻尼非对称的性能指标还不高;三是要达到实用的非对称系数的阻尼机构,需要两个阻尼块,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张紧器内部结构样式少、非对称性能指标还不高、以及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阻尼机构,包括:推块、具有圆弧形摩擦面的阻尼块、弹簧、以及具有圆形壁的阻尼机构腔体;圆形壁围绕旋转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的阻尼块,其一端与推块为第一抵接触,其另一端与弹簧的首端为第二抵接触;第一抵接触和第二抵接触始终存在;所述的弹簧,其采用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其尾端与阻尼机构腔体固定连接,其预加了扭矩;工作中,加载使得弹簧外直径相对变小,卸载使得弹簧外直径相对变大;所述的推块设有产生扭矩和弯矩的突起结构;突起结构的外侧与弹簧的内侧相抵;以突起结构与弹簧相抵处为界,弹簧被分成簧丝长度不等的两个部分,弹簧首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短的部分,弹簧尾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长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是提供了内部结构不一样的张紧器,二是摩擦力的非对称系数值很高,三是明显降低了制造成本。现有技术的非对称阻尼机构至少需要使用两个阻尼块,而本专利技术仅使用一个阻尼块,所以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专利技术的示意图之一;图2是图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后视图;图4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5是图1的B-B向剖视图;图6是图5去除了弹簧的示意图;图7是图5去除了弹簧和去除了阻尼块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6中的阻尼块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图11是图9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弹簧3预加了扭矩的示意图,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对弹簧3施加压力,上下两个箭头代表施加压力的方向;图13是加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小的示意图;弹簧尾端在图的上部,其保持不动;弹簧首端在图的下部,加载时弹簧首端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图14是卸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大的示意图;弹簧尾端在图的上部,其保持不动;弹簧首端在图的下部,卸载时弹簧首端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图15是专利技术阻尼机构的爆炸示意图之一,爆炸示意图又称展开示意图;图16是专利技术阻尼机构的爆炸示意图之二,本图与图13表达的是同一专利技术物,但爆炸排列的方向相反;图17是专利技术阻尼机构的作用力示意图,本图由图5改变过来;图18是加载状态作用力示意图,图中右下侧的逆时针单向箭头代表:加载时阻尼块的运动方向;图19是对图18的作用力进行水平方向分解的示意图;图20是对图18的作用力进行竖直方向分解的示意图;图21是卸载状态作用力示意图,图中右下侧的顺时针单向箭头代表:卸载时阻尼块的运动方向;图中,Fn为摩擦面所受正压力。图22是对图21的作用力进行水平方向分解的示意图;图23是对图21的作用力进行竖直方向分解的示意图;图24是X、Y、以及XY比值的示意图;图25是第一和第二抵接触处中心点、第一和第二直线、以及夹角A的示意图。标号说明推块(1);突起结构(1-1);阻尼块(2);阻尼套(2-A);阻尼支架(2-B);阻尼支架弯头(2-B-1);接触平面(2-B-2);弹簧(3);弹簧弯头(3-1);阻尼机构腔体(4);圆形壁(4-1);旋转中心轴线(5);底座(31);张紧臂(32);带轮(33);螺钉(34);防尘盖(35);衬套(36);面板(37);带轮(38);防尘盖(39);轴承(40);螺钉(41);张紧臂(42);芯轴(43);阻尼块圆弧形摩擦面半径(X);第一抵接触点与旋转中心轴线的最短距离(Y);第一抵接触处中心点(YC);第二抵接触处中心点(EC);第一直线(DYZX);第二直线(DEZX);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夹角(A)。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总体技术方案,下面分别予以描述、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总体技术方案,描述如下。专利技术阻尼机构包括:推块1、具有圆弧形摩擦面的阻尼块2、弹簧3、以及具有圆形壁4-1的阻尼机构腔体4;圆形壁4-1围绕旋转中心轴线5设置;所述的阻尼块2,其一端与推块1为第一抵接触,其另一端与弹簧3的首端为第二抵接触;第一抵接触和第二抵接触始终存在;所述的弹簧3,其采用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其尾端与阻尼机构腔体4固定连接,其预加了扭矩;工作中,加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小,卸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大;所述的推块1设有产生扭矩和弯矩的突起结构1-1;突起结构1-1的外侧与弹簧3的内侧相抵;以突起结构1-1与弹簧3相抵处为界,弹簧3被分成簧丝长度不等的两个部分,弹簧3首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短的部分,弹簧尾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长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的总体技术方案描述如上;下面对总体技术方案所涉及到的若干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介绍如下。由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阻尼机构,尤其适用于在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机构,包括:推块(1)、具有圆弧形摩擦面的阻尼块(2)、弹簧(3)、以及具有圆形壁(4‑1)的阻尼机构腔体(4);圆形壁(4‑1)围绕旋转中心轴线(5)设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阻尼块(2),其一端与推块(1)为第一抵接触,其另一端与弹簧(3)的首端为第二抵接触;第一抵接触和第二抵接触始终存在;所述的弹簧(3),其采用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其尾端与阻尼机构腔体(4)固定连接,其预加了扭矩;工作中,加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小,卸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大;所述的推块(1)设有产生扭矩和弯矩的突起结构(1‑1);突起结构(1‑1)的外侧与弹簧(3)的内侧相抵;以突起结构(1‑1)与弹簧(3)相抵处为界,弹簧(3)被分成簧丝长度不等的两个部分,弹簧(3)首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短的部分,弹簧尾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长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机构,包括:推块(1)、具有圆弧形摩擦面的阻尼块(2)、弹簧
(3)、以及具有圆形壁(4-1)的阻尼机构腔体(4);圆形壁(4-1)围绕旋转中心轴
线(5)设置;
其特征是:
所述的阻尼块(2),其一端与推块(1)为第一抵接触,其另一端与弹簧
(3)的首端为第二抵接触;第一抵接触和第二抵接触始终存在;
所述的弹簧(3),其采用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其尾端与阻尼机构腔体(4)
固定连接,其预加了扭矩;工作中,加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小,卸
载使得弹簧(3)外直径相对变大;
所述的推块(1)设有产生扭矩和弯矩的突起结构(1-1);突起结构(1-1)
的外侧与弹簧(3)的内侧相抵;以突起结构(1-1)与弹簧(3)相抵处为界,
弹簧(3)被分成簧丝长度不等的两个部分,弹簧(3)首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
短的部分,弹簧尾端位于簧丝长度相对长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是:
所述阻尼块(2)的圆弧形摩擦面,其半径尺寸命名为X;所述的第一抵
接触,其接触点与旋转中心轴线(5)的最短距离尺寸命名为Y;
X和Y的比值大于等于1.2;
X和Y的比值,即X除以Y所得到的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是:
所述阻尼块(2)的圆弧形摩擦面,其半径尺寸命名为X;所述的第一抵
接触,其接触点与旋转中心轴线(5)的最短距离尺寸命名为Y;
X和Y的比值大于2;
X和Y的比值,即X除以Y所得到的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弹簧簧丝长度相对
短的部分,该部分的簧丝长度多于一圈而不足两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弹簧簧丝长度相对
短的部分,该部分的簧丝长度不足一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阻尼块(2)另一端
与弹簧(3)的首端为第二抵接触,其结构如下:
弹簧(3)的首端具有弯头结构,阻尼块(2)另一端的端面与弹簧弯头(3-1)
抵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香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贝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