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8855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通过隔板和连接体将换热装置分割成依次连通的四部分,并且隔板还能够固定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加工工艺简单,应用环境广,成本低,而且即使换热装置的安装空间有限也能够保证制冷剂流道具有足够的长度,能够保证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涉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家电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如洗衣干衣机、冰箱、冷柜、空调、热泵热水器和洗碗机等。这些家电的广泛使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能耗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降低这些家电产品的噪声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居家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一些家电采用了一套制冷或者热泵系统来进行加热或者降温,如何提高其能效比,对于缓解我国电力紧张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重大意义。提高制冷/热泵系统性能的途径有很多,但主要是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性能的提高。对于改进压缩机的性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入。因此,提升换热器的性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家电行业,铜管翅片式换热器由于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占据着主导地位。铜管翅片式换热器一般由圆管和各种型式的翅片组成,圆管与翅片间通过胀管连接,接触阻力较大,换热系数较低,而且圆管与翅片之间容易产生相对运动,肋片上的孔逐渐被扩大,会降低换热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而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紧凑型换热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且已在汽车空调和大型商用中央空调中开始得到应用。可以预见,如果将微通道换热器引入家电行业,替代传统的管片式换热器,也能达到降低耗电量的目的。同时,微通道换热器采用全铝材质,价格约是铜的1/3,同时也便于回收再利用。此外,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的气流组织更好,减小了迎风阻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噪声,可有效地降低风扇的功耗。但家电产品中的制冷或者热泵系统的工况不同,换热器需要承受更高的压力,而且换热器的安装空间也较小,简单的将微通道换热器缩小后引入家电行业,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后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家电产品的制冷系统或者热泵系统的换热装置是当下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换热芯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设置有多根扁管,在相邻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各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上的所述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各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的所述扁管连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隔板和连接体,所述隔板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中将所述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成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隔板将所述第四集流管分隔成第三主体和第四主体,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第二主体和第四主体。所述隔板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的截面相匹配的第一阻隔部、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的截面相匹配的第二阻隔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阻隔部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隔成相互阻隔的两部分,所述第二阻隔部将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隔成相互阻隔的两部分,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密封固定。所述第一集流管在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设置有隔板孔,所述第一主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主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四集流管在所述第三主体和第四主体之间设置有隔板孔,所述第三主体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四主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配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通过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的隔板孔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上的隔板孔配合设置,所述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孔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转接座和第二转接座,所述第一转接座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转接座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主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的两端设置有隔板孔,所述第一集流管两端上的隔板孔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两端上的隔板孔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集流管上的隔板孔的设置位置与第所述三集流管上的隔板孔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在两两相对应的所述隔板孔中插入有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换热芯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中的翅片的高度和/或FPI值不同。所述第一换热芯中设置有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中设置有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的高度第一换热芯上的第一翅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第二翅片的高度,或者所述第一翅片的FPI值小于所述第二翅片的FPI值,或者所述第一翅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翅片,且所述第一翅片的FPI值小于所述第二翅片的FPI值。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四主体和所述第三主体分别相对应部分翅片的翅片高度逐渐减小和/或翅片的FPI值逐渐减小。所述翅片的宽度大于所述扁管的宽度,所述第一换热芯和/或第二换热芯上的所述翅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之间的空间中。专利技术通过隔板和连接体将换热装置分割成依次连通的四部分,并且隔板还能够固定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加工工艺简单,应用环境广,成本低,而且即使换热装置的安装空间有限也能够保证制冷剂流道具有足够的长度,能够保证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换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组合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连接体和隔板组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连接体为多个时的换热装置示意图。图9是换热装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0是换热装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处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1是制冷剂在图10所示位置的制冷剂流动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芯A和第二换热芯B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换热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换热芯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根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设置有多根扁管,在相邻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各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上的所述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各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的所述扁管连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隔板和连接体,所述隔板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中将所述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成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隔板将所述第四集流管分隔成第三主体和第四主体,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第二主体和第四主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换热芯包括第
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根扁管、
以及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所述第二换热芯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
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设置有多根扁管,在相邻扁管之间设置有翅
片;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分别开设有多个
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各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
和第二集流管上的所述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各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
并连接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上的所述扁管连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
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隔板和连接体,所述隔板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
集流管中将所述第一换热芯和第二换热芯连接在一起,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
管分隔成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隔板将所述第四集流管分隔成第三主体和第
四主体,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第二主体和第四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与所述第一
集流管的内腔的截面相匹配的第一阻隔部、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的截面相匹
配的第二阻隔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阻隔部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隔成相
互阻隔的两部分,所述第二阻隔部将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隔成相互阻隔的两部
分,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密封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在所述第
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设置有隔板孔,所述第一主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
二主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四集流管在所述第三主体和第四主
体之间设置有隔板孔,所述第三主体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四主体上开设有
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配合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
和第二连接孔通过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的隔板孔与所述第四集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