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色预涂膜,包括:薄膜层,作为各涂布层的载体,由聚酯材料构成;彩色层,涂布在所述薄膜层的内表面,具有同时印刷的多种色彩;镭射层,涂布在彩色层上,其上有具镭射闪光效果的图案;热熔胶层,将所述彩色层和所述镭射层封闭在所述薄膜层的内表面;保护层,涂布在所述薄膜层的外表面,具备耐候性和/或抗划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涂膜利用热熔胶层,在加热加压状态下可以与纸张、家具、木板、塑板、铝塑板以及钢板等材质,直接进行粘连后覆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涂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需要苯和酮类添加物,溶剂残留总量≤5.0mg/m2,符合GB/T10004-2008国家标准。预涂膜的针孔极少,无需使用不锈钢板或其他金属板进行表面的机械加工,可节省大量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印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在金属板表面进行多种色彩同时印刷且具备防伪功能的预涂膜。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覆膜印刷,一般是单色印刷,当进行多色印刷时,需要根据色彩的数量,在一件印刷品上进行多次印刷,以进行套色印刷,但这个套色过程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成品率不尚。在上述技术的局限下,目前还未在金属板材上出现能够作为防伪标识的多色预涂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一次实现多色印刷且具备镭射防伪功能的预涂膜。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色预涂膜,包括:薄膜层,作为各涂布层的载体,由聚酯材料构成;彩色层,涂布在所述薄膜层的内表面,具有同时印刷的多种色彩;镭射层,涂布在彩色层上,其上有具镭射闪光效果的图案;热熔胶层,将所述彩色层和所述镭射层封闭在所述薄膜层的内表面;保护层,涂布在所述薄膜层的外表面,具备耐候性和/或抗划性。进一步地,在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彩色层和镭射层之间还设置有底涂层,所述底涂层的干重为0.05-0.10g/m2,厚度为0.02-0.04μηι,涂布后干重为5_8g/m2。进一步地,所述薄膜层厚度为20-40μηι。进一步地,所述彩色层、的厚度为1.0?2.0μηι;所述镭射层的厚度为12.0?25.Ομπι。进一步地,所述薄膜层上的图案为四棱锥及六棱锥压痕,所述四棱锥及六棱锥压痕深度为10-20μηι。进一步地,所述热恪胶层的厚度10-90μηι。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10?150μπι。进一步地,所述彩色层和所述镭射层采用多色混色印刷装置实现同步印刷,所述多色混色印刷装置包括:墨槽,分别盛放有多种墨水;传墨辊,通过转动同时与所述墨槽中的多种墨水接触;匀墨辊组,包括相互接触的辊组,以粘附所述传墨辊上的墨水;印版辊,接收所述匀墨辊组上的墨水,并转印到所述聚酯层上。进一步地,所述墨槽包括槽形的腔体,在所述腔体内间隔设置有将所述腔体隔成多个独立槽腔的隔板;所述传墨辊轴向的安装在所述墨槽开口一侧,在所述传墨辊的辊身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粘墨环,各所述粘墨环分别与所述墨槽上的墨腔对应。进一步地,所述匀墨辊组中的匀墨辊数量为2-4根,且采用并列排布的方式。本技术的预涂膜利用热熔胶层,在加热加压状态下可以与纸张、家具、木板、塑板、铝塑板以及钢板等材质,直接进行粘连后覆盖。本技术的预涂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需要苯和酮类添加物,溶剂残留总量< 5.0mg/m2,符合GB/T10004-2008国家标准。预涂膜的针孔极少,无需使用不锈钢板或其他金属板进行表面的机械加工,可节省大量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预涂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彩色层和镭射层的涂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墨槽和传墨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色预涂膜一般性地包括:作为各涂布层载体的薄膜层I,薄膜层I可以由聚酯材料构成;涂布在薄膜层I内表面的彩色层2,可以包括同时印刷的多种色彩;涂布在彩色层上,其上有具镭射闪光效果图案的镭射层3;以及将彩色层2和镭射层3封闭在薄膜层I内表面的热熔胶层4;在薄膜层I的外表面涂布有具备耐候性和/或抗划性的保护层5,该保护层5为涂布有UV油墨的保护层,其同时具备耐候和抗划能力。本实施例中,镭射层3上的图案或装饰是通过软件设计,其利用不同粒径与密度的镭射颗粒组合成带闪光的图案和彩印图案,可以实现精确的对位与套印,使得本实施例的预涂膜不仅具有彩印与镭射效果的美观图案,同时还具有用肉眼可直接鉴别产品真伪的防伪功能。该镭射组合图案可以为四棱锥及六棱锥压痕,四棱锥及六棱锥压痕深度可以为10-20μπι。预涂膜的各层通过挤出复合、干式复合、湿式复合、无溶剂复合和浸涂中的一种或几种工艺组合完成。该彩色层的厚度为1.0?2.Ομπι,镭射层的厚度为12.0?25.Ομπι。本实施例的预涂膜利用热熔胶层4,在加热加压状态下可以与纸张、家具、木板、塑板、铝塑板以及钢板等材质,直接进行粘连后覆盖。本实施例的预涂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需要苯和酮类添加物,溶剂残留总量< 5.0mg/m2,符合GB/T10004-2008国家标准。预涂膜的针孔极少,无需使用不锈钢板或其他金属板进行表面的机械加工,可节省大量成本。如图2、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彩色层2和镭射层3可以采用多色混色印刷装置实现同步印刷,以将多种色彩和镭射材料一次性涂布在薄膜层I上,该彩色层2和镭射层3是通过凹印的方式涂布在薄膜层I的内表面。多色混色印刷装置可以包括:分别盛放多种墨水的墨槽20,该墨槽20包括槽形的腔体,和在腔体内间隔设置的以将腔体隔成多个独立槽腔21的隔板22;传墨辊10,通过转动同时与墨槽20中的多种墨水接触,该传墨辊10轴向的安装在墨槽20的开口一侧,在传墨辊10的辊身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粘墨段11,各粘墨段11分别与墨槽20上的墨腔21对应;粘附传墨棍1上墨水的勾墨棍组30,其包括相互接触的由多根匀墨辊31构成的辊组;以及接收匀墨辊组30上的墨水,并转印到薄膜层I上的印版辊40。工作时,在墨槽20的各墨腔21中分别放置预定的墨水,包括镭射油墨,传墨辊10上的各粘墨段11分别浸入墨槽20的各墨腔21中,粘附的墨水在旋转过程中,转附到接触的匀墨棍组30上,该勾墨棍组30中的勾墨棍31数量可以为2-4根,具体的数量根据粘附的墨水混合要求确定,各匀墨辊31在径向上相互接触且并列排布。匀墨辊31在转动过程中,将由传墨辊10上粘附的墨水相互粘附后,再粘附到印版辊40上,印版辊40在转动过程中将墨水转印到接触的薄膜层I上,并形成相应的图案。匀墨辊组30在转动过程中,各匀墨辊31对第一根匀墨辊31粘附的墨水进行粘附传递,并在相邻两种墨水的接触处形成渐变色,该渐变色在印到薄膜层I上时体现出混色的效果,最终在薄膜层I上时,显示出包括镭射图案在内的多色图案。本实施例中的热熔胶层4由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其涂布方式为:a、用挤出复合机流延热熔胶树脂,厚度10_90μπι:b、将熔融指数MI = 15g/10min,熔点85°C的热熔胶粒料经过干燥处理后投入挤出机,在215-230°C的熔融温度下挤出和流延于待涂层上,经冷却辊与挤压辊的作用后形成热熔胶层。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热熔胶层4与彩色层2和镭射层3之间可以设置底涂层6,该底涂层6由聚乙烯亚胺或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或高分子聚酯水溶液制成。底涂层6的干重为0.05-0.10g/m2,厚度为0.02-0.04ym ;涂布后干重为5_8g/m2。在不同的工艺下,本技术的方案实现过程区别如下。—、对应挤出复合工艺,预涂膜的制备方法如下:预涂膜采用PET/ex.热熔胶层4,其中涵盖凹版里印和外印工艺,外印工艺需要在其上涂布UV油墨作为抗划伤保护层,一般的厚度范围为10_150μπι。预涂膜可以包括如下层:保护层5+薄膜层1+彩色层2+镭射层(镭射颗粒与树脂混合印刷层)3+底涂层6+热熔胶层4。步骤1、在聚酯(PET)薄膜的里层上印刷油墨树脂后产生功能图案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色预涂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层,作为各涂布层的载体,由聚酯材料构成;彩色层,涂布在所述薄膜层的内表面,具有同时印刷的多种色彩;镭射层,涂布在彩色层上,其上有具镭射闪光效果的图案;热熔胶层,将所述彩色层和所述镭射层封闭在所述薄膜层的内表面;保护层,涂布在所述薄膜层的外表面,具备耐候性和/或抗划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虓,柯万春,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保税区康得菲尔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