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33885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4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冠簧,包括沿所述冠簧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带、位于两个端带之间的中带、连接于每个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且间隔设置的若干簧片;每一所述端带、中带及连接该端带与所述中带的所述簧片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所述冠簧通过在中带两侧均设有簧片,且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冠簧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接触点数成倍数增加,有效地降低各接触面发热量进而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同时所述冠簧与对接插头的插拔力均匀,对接插头受力不易发生偏摆,可提高所述冠簧与对接插头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冠簧,尤其涉及一种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点的冠簧,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传输接口,通常采用冠簧插孔或普通的密绕线簧插孔。一方面,由于该种电源传输接口需要大电流通过,从而对其中接触件的接触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接触件的发热情况也是该种电源传输接口需要特别考虑的另一要素。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冠簧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点的冠簧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冠簧,包括沿所述冠簧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带、位于两个端带之间的中带、连接于每个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且间隔设置的若干簧片;每一所述端带、中带及连接该端带与所述中带的所述簧片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有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冠簧的轴心的距离相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分设于所述中带两侧的所述簧片呈对称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分设于所述中带两侧的所述簧片呈交错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簧片在所述冠簧圆周方向上均匀且平行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带具有位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端部与若干所述簧片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径自端部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的一端逐渐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带具有位于中间的中心带以及分设于所述中心带两侧并连接所述中心带与所述簧片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径连接中心带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的一端逐渐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簧片在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沿所述冠簧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簧片在所述冠簧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朝向所述冠簧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凸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冠簧具有开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冠簧通过在中带两侧均设有簧片,且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冠簧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接触点数成倍数增加,有效地降低各接触面发热量进而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同时所述冠簧与对接插头的插拔力均匀,对接插头受力不易发生偏摆,可提高所述冠簧与对接插头之间接触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冠簧与一对接插头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冠簧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冠簧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冠簧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冠簧100由矩形的金属片围成,所述冠簧100包括沿所述冠簧100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100两端的端带1、位于两个端带I之间的中带2、连接于两个所述端带I与所述中带2之间的若干簧片3。两个所述端带1、所述中带2及所述簧片3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收容对接插头200的收容腔4;且每一所述端带1、中带2及连接该端带I与所述中带2的所述簧片3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即所述收容腔4呈腰鼓型设置;沿所述冠簧100轴向所述收容腔4中间大且从中间向两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变大。从而在对接插头200插入所述冠簧100时,可以与分设于所述中带2两侧的所述簧片3进行电性接触,接触点增加,能有效地降低各接触面发热量进而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同时所述冠簧100与对接插头200的插拔力均匀,对接插头200受力不易发生偏摆,可提高所述冠簧100与对接插头20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所述端带I为沿轴向设有第一缺口的半封闭圆环结构,便于所述对接插头200插入。所述端带I具有位于所述冠簧100两端的端部11以及连接所述端部11与若干所述簧片3的第一连接部12,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径自端部11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3的一端逐渐减小形成一个曲面。类似于所述端带I,所述中带2上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缺口,两个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沿所述冠簧100轴向连通形成一个开口 5。所述中带2具有位于中间的中心带21以及分设于所述中心带21两侧并连接所述中心带21与所述簧片3的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内径连接中心带21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3的一端逐渐减小形成一个曲面。每一所述簧片3在所述端带I与所述中带2之间沿所述冠簧100轴向延伸,且所述簧片3与位于所述簧片3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位于同一曲面上。若干所述簧片3在所述冠簧100圆周方向上均匀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簧片3之间具有间隙6,沿所述冠簧100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簧片3的宽度大于所述间隙6的宽度。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间隙6与所述开口 5重合。每一簧片3具有朝向所述冠簧100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31,所有所述接触部31与所述冠簧100的轴心的距离相等,即位于所述中带2—侧的所述接触部31形成的接触圈的内径与位于所述中带2另一侧的所述接触部31形成的接触圈的内径相同;使得所述插头与所有所述接触部31均具有良好的电性接触,有效降低接触界面的发热量,实现较大电流传输,并且可实现所述冠簧10与对接插头200之间的可靠搭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31位于所述簧片3在所述冠簧100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31朝向所述冠簧100的轴心方向的一侧设有凸包311,所述凸包311的内侧与所述冠簧100的轴心的距离相等,且所述凸包311可以设置为圆形、半圆形、长条形等各种形状,以实现所述冠簧100与所述插头的可靠搭接。分设于所述中带2两侧的所述簧片3呈对称设置;分设于所述中带2两侧的所述间隙6呈对称设置。也即沿所述冠簧100轴向,位于所述中带2—侧的每一所述簧片3与位于所述中带2另一侧的一个所述簧片3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位于所述中带2—侧的每一所述间隙6与位于所述中带2另一侧的一个所述间隙6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于另一实施例中(未图示),分设于所述中带2两侧的所述簧片3呈交错设置;也即位于所述中带2—侧的每一所述簧片3与位于所述中带2另一侧的一个间隙6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冠簧100通过在中带2两侧均设有簧片3,且每一簧片3具有朝向所述冠簧100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31,使得所述冠簧100可与对接插头200具有多层次接触,接触点数成倍数增加,有效地降低各接触面发热量进而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同时所述冠簧100与对接插头200的插拔力均匀,对接插头200受力不易发生偏摆,可提高所述冠簧100与对接插头20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主权项】1.一种冠簧,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冠簧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带、位于两个端带之间的中带、连接于每个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且间隔设置的若干簧片;每一所述端带、中带及连接该端带与所述中带的所述簧片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簧,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冠簧,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冠簧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带、位于两个端带之间的中带、连接于每个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且间隔设置的若干簧片;每一所述端带、中带及连接该端带与所述中带的所述簧片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易平茆玉龙胡兵波韩言言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