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涉及空调领域,用以优化现有布液器的结构。包括布液室和均液管,所述均液管设置在所述布液室内部,所述均液管具有进液孔和初次均液孔,所述初次均液孔用于将由所述进液孔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所述布液室中,所述布液室用于使来自所述初次均液孔的液体再次均分流出。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布液器可以应用在单层布液器中,使得单层结构的布液器能实现二次均液,且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分布器采用多层结构时的焊接密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的降膜式蒸发器中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的布液器均匀分配流体。参见图1a和图1b,布液器4安置于换热管5上端且与筒体2连接,布液器4上连接有进液管1,其功能是将通过节流阀后的冷媒混合物均匀地喷淋(或者滴淋)到换热管5表面进行蒸发换热,因此,降膜式蒸发器换热系数高于满液式、干式蒸发器。出液管6和气液分离器3的位置参见图1a所示。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现有的双层或多层布液器是通过冷媒流过数层均液板进行流体均布,多层布液器结构过于复杂,加工难度大,材料焊接变形量难以控制,安装不方便。具体而言,多层布液器的焊接工艺容易使组件变形,加工难度大,耗时长。双层布液器存在两端布液不均的问题,三层布液器存在体积过大,结构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用以优化现有布液器的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布液器,包括布液室和均液管,所述均液管设置在所述布液室内部,所述均液管具有进液孔和初次均液孔,所述初次均液孔用于将由所述进液孔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所述布液室中,所述布液室用于使来自所述初次均液孔的液体再次均分流出。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均液管靠近所述进液孔的初次均液孔的孔径小于远离所述进液孔的初次均液孔的孔径。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设在所述均液管的侧壁上;或者所述进液孔为所述均液管的一个端口。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布液室的底板设有二次均液孔。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均液管固定在所述布液室的底板上;或者所述均液管由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布液室的底板上。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布液室中设有液体连通的多个所述均液管。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均液管共用一个流入孔。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均液管具有多个流入孔,所述多个流入孔间隔设置。本技术又提供一种蒸发器,其包括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布液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包括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蒸发器。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布液器采用单层结构,内部采用均液管二次分流,既简化了产品结构又保证了均流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优化了布液器结构,在保证均液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布液器安装效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a为现有技术中蒸发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b为现有技术中蒸发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中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2c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d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c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d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e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c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d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e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c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c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d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6e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6f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g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管的固定位置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管的固定方式一;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管的固定方式二。附图标记:1、进液管;2、筒体;3、气液分离器;4、布液器;5、换热管;6、出液管;10、均液管;11、进液管;12、布液室;13、凸台;14、均液管固定处;101、进液孔;102、初次均液孔;120、二次均液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2a~图9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实施例一参见图2a、图2b、图2c和图2d,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布液器,包括布液室12和均液管10,均液管10设置在布液室12内部,均液管10具有进液孔101和初次均液孔102(参见图5a),初次均液孔102用于将由进液孔101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布液室12中,布液室12用于使来自初次均液孔102的液体再次均分流出。初次均液孔102为间隔设置的小孔;进液孔101可以设在均液管10的侧壁上,如图2a和图2b所示;或者将进液管11的一个端口作为进液孔101,如图3a~3c、4a~4c所示。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布液器,可以采用单层布液室实现二次均液,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分布器采用多层结构时的焊接密封、结构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地,布液器还包括进液管11,进液管11与均液管10的进液孔101液体连通。设置进液管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液室(12)和均液管(10),所述均液管(10)设置在所述布液室(12)内部,所述均液管(10)具有进液孔(101)和初次均液孔(102),所述初次均液孔(102)用于将由所述进液孔(101)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所述布液室(12)中,所述布液室(12)用于使来自所述初次均液孔(102)的液体再次均分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布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液室(12)和均液管(10),
所述均液管(10)设置在所述布液室(12)内部,所述均液管(10)
具有进液孔(101)和初次均液孔(102),所述初次均液孔(102)用
于将由所述进液孔(101)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所述布液室(12)中,
所述布液室(12)用于使来自所述初次均液孔(102)的液体再次均分
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管(10)
靠近所述进液孔(101)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小于远离所述进
液孔(101)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孔(101)
设在所述均液管(10)的侧壁上;或者所述进液孔(101)为所述均液
管(10)的一个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旭峰,胡东兵,胡海利,万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