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车厢及自卸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5306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1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U型车厢,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挡板及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同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挡板的底部,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挡板均为折弯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挡板形成U型结构。该U型车厢具有卸料流畅、卸料时无积料或积料较少及清洗方便的优点。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设置上述U型车厢的自卸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U型车厢及包括上述U型车厢的自卸车。
技术介绍
现在市面上的自卸车车厢,左右侧板有U型、竖直板等机构。但车厢前板都是竖直的,前板或侧板与底板形成明显棱角。这种情况下,当车厢翻起卸料时,在货厢内明显棱角处,土石等货物容易滞留且卸货速度较慢。货物滞留将造成车辆油耗增加,车厢装载量减少。同时,在该垂直角处的积料,清洗也较困难,需更多时间及水,给客户造成不便及经济损失。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卸料流畅、卸料时无积料或积料较少及清洗方便的U型车厢及包括上述U型车厢的自卸车,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卸料流畅、卸料时无积料或积料较少及清洗方便的U型车厢。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U型车厢的自卸车。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技术提出了一种U型车厢,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挡板及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同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挡板的底部,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挡板均为折弯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挡板形成U型结构。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挡板均为一体成型的折弯板。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所述第一侧板包括四块折弯板,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所述底板搭接。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所述第一折弯板与第一侧板上端的折弯角为170°,所述第二折弯板与第一折弯板的折弯角为160°,所述第三折弯板与第二折弯板的折弯角为160°,所述第四折弯板与第三折弯板的折弯角为140°。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还包括筋板,所述筋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处,和/或,所述筋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还包括U型折板,所述U型折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处,和/或,所述U型折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一种U型车厢在一方面的改进,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下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部。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二,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卸车,包括底架及设置于底架上的车厢,所述车厢为其上任一项所述的U型车厢。上述结构的U型车厢及自卸车,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挡板及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同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挡板的底部,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挡板均为折弯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一挡板形成U型结构。此结构的U型车厢及自卸车,因车厢内部无明显棱角,整体较为圆滑,可以保证当车厢翻起卸料时,货物卸料时阻力较小,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卸料时无积料,在减少油耗浪费的同时,清洗亦较为方便。【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U型车厢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U型车厢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U型车厢的右视图;图4为图3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一挡板4底板5防护罩6第一折弯板7第二折弯板8第三折弯板9第四折弯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主要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但不对部件进行具体限制。同时,应当清楚,本技术所使用的方位以U型车厢的使用状态为基准,具体地,在图1所示的视图中,左侧为“前”,右侧为“后”。如图1所示,一种U型车厢,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一挡板3、底板4及防护罩5,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相对设置,第一挡板3设置于第一侧板1和所述第二侧板2的左端的端部,即第一挡板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挡板3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底板4设置于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第一挡板3的底部,防护罩5的下部固定设置于第一挡板3的上部,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及第一挡板3均为折弯板,且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第一挡板3形成U型结构。鉴于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及第一挡板3均为折弯板,其形成的U型厢体,因车厢内部无明显棱角,整体较为圆滑,在车厢内部形成一个具有导流货物作用的车厢载体,货物卸料时阻力较小,卸货更加流畅,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U型厢体因无明显棱角,卸料时无积料,能减少油耗浪费,提高装载量,有效提升客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U型车厢,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一挡板(3)及底板(4),所述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3)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和所述第二侧板(2)的同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一挡板(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第一挡板(3)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及第一挡板(3)均为折弯板,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第一挡板(3)形成U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希来钟荣华刘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