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管加热系统,属于钢管涂装技术领域。其包括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包括炉顶、炉底及设于炉顶和炉底之间的钢管托板,所述钢管托板为前部高于后部的倾斜设置。所述钢管托板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为5~15度。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炉前部的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包括上料托板,所述上料托板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钢管托板的倾斜角度。还包括出料机构,出料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出料举升气缸、与所述出料举升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举升板及倾斜滚台,所述炉顶为方向与所述钢管托板一致的倾斜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动力输送钢管,节约耗能,充分利用加热炉内的空间,提高了钢管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管涂装
,尤其涉及一种钢管加热系统。
技术介绍
在钢管涂装工序中,需要先对钢管进行加热,现有技术的加热炉采用链条托载传动钢管,对于现成的加热炉来讲,链条的托载链节的间距是固定的,为了适应不同直径的钢管传送通常配置较大距离的托载链节,这样对于较大大直径的钢管传动时前后管距较大,但而对于小直径的钢管来讲,托载链节距离较大,造成空间浪费越大,结果造成加热效率低,资源浪费,如一个兼顾直径100至500mm钢管的加热炉,在加热直径为10mm的钢管时,就显得加热炉内部空间特别浪费,此外,由于钢管重量大,其传动链条的动力需求大,会造成较大的电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耗能低的钢管加热系统,其解决了现有加热炉内链条托载钢管空间浪费,链条传动耗能高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钢管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包括炉顶、炉底及设于炉顶和炉底之间的钢管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托板为前部高于后部的倾斜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钢管依次排列在加热炉内倾斜设置的钢管托板上,每出料一个钢管,加热炉内其它钢管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滚动一个钢管位,在上料平台上即可以再补充一个钢管,如此通过间歇上料、出料,完成钢管的加热过程,充分利用了加热炉内的钢管自身重力作为动力向前移动。本技术不但依靠钢管的重力作为动力实现了无动力输送,节约耗能,而且充分利用加热炉内的空间,避免了加热空间的浪费,提高了加热效率。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钢管托板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为5?15度。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钢管依次排列,依靠重力作为动力,传动平稳。具体角度可以根据钢管管径大小对应选取,管径大角度可以小一些,管径小则角度要大一些。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炉前部的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包括上料托板,所述上料托板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钢管托板的倾斜角度。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料平台预先上料,提高了钢管进入加热炉的效率。进一步的,还包括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出料举升气缸、与所述出料举升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举升板及倾斜滚台,所述出料举升气缸设置在所述钢管托板的尾端的炉底上,所述举升板上设有斜面,所述倾斜滚台的前端高于所述钢管托板的尾端,且前部设有挡板,所述倾斜滚台的尾端伸出所述加热炉,所述倾斜滚台的前端高于所述倾斜滚台的后端。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出料举升气缸,两个出料气缸支撑钢管的两端,更多个出料举升气缸可均匀排布在钢管的下方用于支撑钢管,出料举升气缸初始位即举升板的斜面与钢管托板平齐,最末端的钢管在举升板行,待加热完毕后,出料举升气缸的活塞杆上升带动举升板及举升板上钢管上移,举升板的斜面与倾斜滚台的首端平齐,加热后的钢管通过倾斜滚台出料,采用该出料机构,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无需任何动力,节约耗能。进一步的,所述炉顶为方向与所述钢管托板一致的倾斜结构。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炉内前后空腔大小一致,便于对钢管均匀加热,加热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出料举升气缸在落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出料举升气缸在顶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出料举升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图1?图5中,1、加热炉;2、炉顶;3、炉底;4、钢管托板;5、上料平台;6、上料托板;7、出料举升气缸;8、举升板;9、倾斜滚台;1、挡板;11、钢管;12、喷粉举升气缸;13、机架;14、V型槽;15、喷粉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5中所示,一种钢管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炉,所述加热炉I包括炉顶2、炉底3及设于炉顶和炉底之间的钢管托板4,所述钢管托板4为前部高于后部的倾斜设置。所述钢管托板4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为5?15度。本技术钢管加热系通过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炉前部的上料平台5,所述上料平台5包括上料托板6,所述上料托板6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钢管托板4的倾斜角度。本技术钢管加热系统还包括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出料举升气缸7、与所述出料举升气缸7的活塞杆连接的举升板8及倾斜滚台9,所述出料举升气缸7设置在所述钢管托板4的尾端的炉底上,所述举升板8上设有斜面,所述倾斜滚台9的前端高于所述钢管托板的尾端,且前部设有挡板10,所述倾斜滚台的尾端伸出所述加热炉I,所述倾斜滚台的前端高于所述倾斜滚台的后端。可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出料举升气缸,两个出料气缸通过举升板8支撑钢管的两端,更多个出料举升气缸可均匀排布在钢管的下方用于支撑钢管,所述倾斜滚台可通过加热炉的炉体支撑或者采用现有的支架支撑即可,出料举升气缸初始位即举升板的斜面与钢管托板平齐,最末端的钢管在举升板上,待加热完毕后,出料举升气缸的活塞杆上升带动举升板及举升板上钢管上移,举升板的斜面与倾斜滚台的首端平齐,加热后的钢管通过倾斜滚台出料,采用该出料机构,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无需任何动力,节约耗能。每出料一个钢管,炉内其它钢管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滚动一个钢管位,在上料平台5上即可以再补充一个钢管。如此通过间歇上料、出料,完成钢管的加热过程。所述炉顶2为方向与所述钢管托板4一致的倾斜结构。本技术工作过程:上料平台5上依次排列钢管11,实现方便快速上料过程,加热炉内的钢管托板4上排列整齐的钢管11,钢管加热时,钢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排列在加热炉I内进行加热,此时出料举升气缸7复位,即出料举升气缸7落下,举升板8的前端与钢管托板4的后端平齐,最末端的钢管在倾斜滚台9的挡板10的阻挡作用下支撑在所述举升板8上,可设置两个出料举升气缸7,则最末端的钢管的两端支撑在分别支撑在两个出料举升气缸上的举升板上待加热炉内的钢管加热完毕需要进入下一个工序,启动出料举升气缸7将落在举升板上的钢管顶起,当举升板8的斜面在对应出料举升气缸的作用下与倾斜滚台4齐平时,最末端的钢管靠自身重力自然滚落到倾斜平台9上,然后出料举升气缸7复位,钢管托板4上的后续钢管靠自身重力自动滚移至举升板8上。钢管加热系统到加热后的钢管出料完成整个钢管加热作业,钢管加热的整个过程操作简单,耗能低,实现自动化的作业。至于后续要对加热后的钢管如何处理:如喷粉涂装还是别的,也并非本专利所要保护的内容。如采用本技术钢管加热系统出料加热完毕的钢管可直接进入现有的喷粉机构,可采用如下喷粉涂装装置:喷粉涂装装置包括机架13、设置在机架13上的喷粉举升机构及喷粉机构,喷粉举升机构包括喷粉举升气缸12及与所述喷粉举升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V型槽14,倾斜滚台9的尾端伸向所述V型槽14,V型槽14的上方设有喷粉机构15,可在倾斜滚台的尾端连接现有的喷粉涂装装置,加热后的钢管通过倾斜滚台直接到喷粉工位进行喷粉作业。而与现有喷粉机构配合可实现对加热后的钢管进行喷粉作业,实现连续生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包括炉顶、炉底及设于炉顶和炉底之间的钢管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托板为前部高于后部的倾斜设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炉前部的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包括上料托板,所述上料托板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钢管托板的倾斜角度;还包括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出料举升气缸、与所述出料举升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举升板及倾斜滚台,所述出料举升气缸设置在所述钢管托板的尾端的炉底上,所述举升板上设有斜面,所述倾斜滚台的前端高于所述钢管托板的尾端,且前部设有挡板,所述倾斜滚台的尾端伸出所述加热炉,所述倾斜滚台的前端高于所述倾斜滚台的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者俊,王维山,于星箭,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瑞兰特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