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两件式主吊臂及其架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6238 阅读:5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架设和拆卸桁架吊臂起重机的至少两件式主吊臂的方法。所述架设和拆卸过程导致采用在架设和拆卸期间减小主吊臂(1,2)的有效杆臂(1’)的方式,利用主吊臂(1,2)的几何运动学特性来防止起重机倾翻。所述主吊臂(1,2)在铰接点(A)处弯曲,在此铰接点处至少两个吊臂部分(1,2)彼此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所述两个吊臂部分(1,2)之间形成一角位置。当所述杆臂处于可接受的限度内时,使所述吊臂上升,其后将各吊臂部分对准并锁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揭示一种吊臂和具有此一吊臂的起重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架设起重机吊臂的方法,并且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架设一细分为至少两个转臂部分的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主吊臂的方法,根据此方法,主吊臂不需要借助辅助起重机或其它额外构件来架设,而是根据此方法,主吊臂的架设过程是通过使用细分为至少两个转臂部分的主吊臂的几何运动特性来实现。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主吊臂,其调适用来使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来架设,从而不必强制需要例如辅助起重机等辅助架设构件。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重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一主吊臂的桁架吊臂起重机,所述主吊臂构造成使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来架设。
技术介绍
通常来说,会借助具有平衡吊臂与额外平衡重物的所谓的超举(superlift)装置,或借助辅助起重机,来架设包含升降端或飞臂的桁架吊臂起重机的吊臂,此就象在DE 42 287 A1中所解释的那样很不利。为了克服此缺点,所述文献中提出了一种用于伸缩式起重机的吊臂,其升降端转臂具有两个与其枢接的张力支撑件,由此可将包括升降端的伸缩式吊臂安装成在很大程度上安置在地面上,并且随后可在没有其它辅助构件的情况下到达工作位置。其进行在于在架设伸缩式吊臂期间,拉紧整个限制器,由此架设张力支撑件。一旦限制器拉紧,升降端转臂便相对于伸缩式吊臂定位在其最终的倾斜位置,此由牵索的相应长度决定。通过进一步提升伸缩式吊臂,使整个吊臂最终达到其工作位置。然而,所述过程通常仅对于非常轻并且短的升降端转臂来说可以实现,根据此过程,整个吊臂与配置在转臂上的升降端已架设在其工作位置。通常,这些升降端是起重机的主吊臂的延伸部分,其中这些升降端的倾斜可以在起重机工作期间调节。在试图架设桁架吊臂起重机的大多数非常长的吊臂的状况下,由于可由吊臂重量以及整个吊臂的非常长的杠臂产生的倾翻力矩,所以这通常不起作用,其中如果必要,所述非常长的吊臂也可建构为两件,即包含主吊臂与接合在主吊臂上的飞臂或升降端,其已经处于其工作位置而不需要任何辅助构件。这通常会失败,因为可由吊臂重量以及吊臂的非常长的杠臂产生的倾翻力矩通常大于移动式起重机的保持直立力矩,而这是由下方滑架以及上方滑架的几何特性与包括额外平衡重物的重量分布所决定。为了克服所述缺陷,日本专利申请案JP 11-322278以及JP 2002-46981提出向非常弱的桁架吊臂起重机的转臂提供额外的升降飞臂或升降端,其在架设桁架吊臂或伸缩式转臂期间相对于吊臂弯曲。在US 3,794,184中揭示了一种相似的桁架吊臂起重机。从所述文献中可显见,其中所揭示的起重机排他地涉及包含与独立飞臂接合的主吊臂,其中所述飞臂的倾斜也可在工作期间调节。在(例如)RudolfBecker所著的书“Dasgroβe Buch der Fahrzeugkrane”第88cf页以及第178cf页中揭示了一种相似的起重机。由其可显见,所述起重机的转臂由两个独立转臂组成,即独立主吊臂与可升降地配置(以可升降方式配置)在所述主吊臂上的独立飞臂,两者都调适成在工作期间相对于彼此升降。此外,EP 0 733 584揭示了一种包含针式转臂的塔式起重机,其调适成可折叠起来。实际上,通过从JP 11-322278与JP 2002-46981获悉的转臂的两件式构造,可以分别增加所述转臂可以实现的长度与高度以及有效范围。然而,所述由主吊臂与独立飞臂(其甚至在工作期间也可升降地配置在所述主吊臂上)组成的转臂的所述假定的正效应会对转臂的工作载荷造成不利影响,其会因为转臂的铰结接合而快速减小。因此,这些起重机不适于实现高工作载荷,因此除了使用具有刚性且不弯曲的主吊臂的桁架吊臂起重机别无他选,如下文所述,其通常只能借助额外的辅助起重机来架设。因此,所属
的技术人员仍然经常面临这个问题,或者使用具有例如包含例如独立伸缩式转臂与独立飞臂(其甚至在工作期间也配置在所述主吊臂上)的两件式转臂的相对较弱的起重机,以承载起重机的主要重量。然而,因为转臂的两件式构造导致工作载荷减小,所以通过这些起重机不可能承载主要载荷。或者,只可能使用较重的桁架吊臂起重机,其中必须借助辅助起重机来架设所述起重机的主吊臂。在这点上,本专利技术介入,据此,所述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主吊臂不再建构成一件式刚性转臂,而是据此,主吊臂在组装期间包含两个彼此铰接的独立的个别桁架吊臂部分,其调适成在组装期间彼此弯曲,并且进一步调适成在起重机的工作期间或最终状态彼此刚性附接。因此,通过本专利技术,上述起重机的各自优点可与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优点结合。从上述解释中可以推断出,在本专利技术的范畴内,力矩的意思是倾翻力矩,一旦吊臂仅支撑在一点上,即支撑在起重机的上滑架上的铰结接合的点上时,其便由吊臂产生。只要除了此第一支撑点外,吊臂还具有第二支撑点,此吊臂就不会产生倾翻力矩。然而,另一方面,倾翻力矩的反作用力矩就是直立力矩。直立力矩由几何特性以及下滑架、上滑架的重量分布以及可能由与其附接的辅助与平衡重量来决定。吊臂越长,由此产生的倾翻力矩就越大。为了一次性架设一个非常长的吊臂,需要因此提供一个较大的直立力矩,以使得在架设过程期间倾翻力矩不会超过直立力矩。在倾翻力矩仍应大于直立力矩的情况下,起重机将往往至少倾斜。在最不利的状况下,起重机实际上将翻倒。为了对抗这种上升,必须将包括所有可能的额外重量的下滑架与上滑架构造成使得直立力矩始终至少等于可产生的倾翻力矩。然而,对于非常长的吊臂来说,此将使定义直立力矩的部件(如下滑架、上滑架以及与其附着的重物)非常重并且尺寸很大。鉴于此,如上所示,通常在架设长主吊臂或桁架吊臂起重机期间使用辅助起重机,藉此使使主吊臂到位。例如,由此使辅助起重机的吊钩近似地附接在主吊臂的中心上。随后,使用辅助起重机将接合在上滑架上的主吊臂架设到这样的角位置,即倾翻力矩小于起重机的直立力矩。一旦到达此位置,便启动起重机的保持缆索,以将主吊臂保持在此倾斜位置,从而使得辅助起重机的吊钩可以脱开。在这个位置,主吊臂已经处于起重机工作位置,其中主吊臂可以绕上滑架上的铰接点轻微摆动。在此起重机工作位置,主吊臂相对于水平面大部分具有非常陡的倾斜,其倾翻力矩实质上小于整个主吊臂位于地面上的起始位置时的倾翻力矩。这是因为以下事实所致,即各自的倾翻力矩是由吊臂重量和吊臂长度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而产生,所述投影通常也称为有效杠臂。因此,在起重机工作位置,主吊臂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据此附接有效杠臂,使得倾翻力矩不超过直立力矩。架设长的主吊臂的另一种已知可能是使用主要附接于起重机作为外部构件的用于架设主吊臂的专用辅助构件。例如,其中有所谓的超举装置,其由具有平衡吊臂的限制器与配置在所述超举装置上的辅助平衡重物组成。然而,使用所述超举装置需要增加组装与拆卸平衡吊臂以及额外平衡重物的运输与时间耗费。因此,分别从这些已知的架设或拆卸主吊臂的方法出发,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架设与拆卸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主吊臂的方法,以使得能够不使用辅助起重机或其它辅助构件来架设主吊臂,从而降低组装与拆卸主吊臂的时间耗费,并避免由于使用辅助起重机所引起的额外成本。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应提供一种用于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主吊臂,其可比已知主吊臂更容易并且更快地架设,并且结合了常见滑架吊臂的优点与以铰结和升降飞臂组装的伸缩式起重机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架设桁架吊臂起重机的主吊臂的方法,所述主吊臂的下吊臂部分(2)在第一点(C)处铰接至所述起重机(19)的上滑架(14),且其上吊臂部分(1)在组装期间通过铰结链(A)连接至所述下吊臂部分(2),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起始位置 ,其中在地面上与所述上滑架(14)隔开的至少一第二点(D)上支撑附接到所述起重机(19)的所述上滑架(14)上的所述主吊臂(1,2);通过在所述下吊臂部分(2)与所述上吊臂部分之间形成一角位置来缩短所述主吊臂的有效杆臂(1’),以维 持所述第二支撑点(D),直到可通过所述吊臂的重量产生的倾翻力矩(M↓[K])小于所述起重机(19)的直立力矩(M↓[s])为止;通过使所述成角度的吊臂部分(1,2)绕所述起重机(19)的所述上滑架(14)上的所述铰接点(C)枢转来提 升所述成角度的吊臂部分(1,2);且将所述下吊臂部分(2)与所述上吊臂部分(1)对准到起重机工作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蒂芬迪尔
申请(专利权)人:德雷克斯德马格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