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变速器润滑结构润滑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导油凸起、泵油凸起和防灌凸起;外壳主体上设有轴承安装槽;导油凸起设置于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泵油凸起设置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并从导油凸起向外延伸;泵油凸起沿以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为圆心的圆周方向弯曲;外壳主体上开设有进油槽;防灌凸起设置于进油槽上游;防灌凸起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进油槽轴向中心线的夹角为41-57°;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相交处形成延伸端,延伸端位于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采用上述变速器壳体的变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变速器壳体利于提高变速器内部的润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变速器润滑结构润滑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导油凸起、泵油凸起和防灌凸起;外壳主体上设有轴承安装槽;导油凸起设置于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泵油凸起设置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并从导油凸起向外延伸;泵油凸起沿以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为圆心的圆周方向弯曲;外壳主体上开设有进油槽;防灌凸起设置于进油槽上游;防灌凸起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进油槽轴向中心线的夹角为41-57°;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相交处形成延伸端,延伸端位于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上。本技术还提供采用上述变速器壳体的变速器。本技术提供的变速器壳体利于提高变速器内部的润滑效率。【专利说明】一种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速器壳体,以及采用该变速器壳体的变速器。
技术介绍
变速器一般安装在车辆的离合器与传动轴之间,通过改变传动比扩大车辆驱动力和速度的变化范围,以适应经常变化的行驶条件。要保证变速器正常工作,需要对变速器内部轴承、齿轮等零部件进行充分的润滑。 现有的车辆变速器一般是采用飞溅润滑,即在变速器壳体中储存一定量的润滑油,变速器齿轮副高速旋转时将润滑油液飞溅到需要润滑的齿轮、轴及轴承等相关零部件上。由于变速器的结构一般十分复杂,尤其是在高速运转时,飞溅式润滑往往无法满足润滑要求,由此直接导致油液润滑效率低,缩短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的导油装置,它包括一碟状导油盘安装在变速器壳体的凹槽内,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凹槽内设有凸起部,所述导油盘上设有与凹槽的凸起部相配合的缺口,导油盘的周边上设有至少两个止动臂,变速器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止动臂相配合的止动槽。此装置通过在变速器壳体的凹槽内设置一碟状导油盘,并在导油盘上设置缺口与变速器壳体上的凸起配合,止动臂与变速器壳体上的止动槽配合,防止导油盘周向转动,确保导油盘固定可靠,从而保证变速器通过导油盘得到润滑。但该结构依靠导油圆盘及圆心部位延伸的导油管进行导油,只能将少量的润滑油导入传动轴中部的内部油道中,润滑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变速器润滑结构润滑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 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导油凸起、泵油凸起和防灌凸起;所述外壳主体上设有轴承安装槽;所述导油凸起设置于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位置;并且沿所述导油凸起底部到顶部的方向,所述导油凸起的横截面积逐渐递减;所述泵油凸起具有多个,所述多个泵油凸起均设置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并从所述导油凸起向外延伸;所述多个泵油凸起沿以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方向弯曲;所述外壳主体上还开设有贯穿所述轴承安装槽的侧壁的进油槽;所述防灌凸起设置于所述进油槽沿所述多个泵油凸起弯曲方向的下游的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上;所述防灌凸起具有与进油槽相邻的第一侧面和与泵油凸起相邻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的夹角为41-57° ;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相交处形成延伸端,所述延伸端位于所述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上。 本技术提供的变速器壳体的轴承安装槽内设有多个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的导油凸起为基点、呈发散状设置的泵油凸起。并且多个泵油凸起沿以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方向弯曲。使用时,使变速箱内中心轴的转动方向与泵油凸起的弯曲方向相反。当中心轴转动时,中心轴的旋转与泵油凸起形成一种螺旋泵油作用,使经由进油槽导入的润滑油被吸入,再经过上述导油凸起的导向作用,使润滑油进入中心轴内部的轴孔,从而对中心轴轴齿上的部件进行喷油润滑。 同时,本技术通过在进油槽沿泵油凸起弯曲方向的下游设置防灌凸起,并且防灌凸起第一侧面与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的夹角为41-57°、防灌凸起的延伸端位于所述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上,此时,一方面可有效的防止在“泵油”过程中,润滑油从进油槽倒灌流出,另一方面可避免防灌凸起对进油槽形成明显的阻挡作用而影响进油,降低润滑效率。 同时,若防灌凸起第一侧面与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夹角过小,则延伸端需向内延伸过长,以便延伸端位于所述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上,此时过长的防灌凸起不利于润滑油在泵油凸起和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的过油通道内的流动,降低润滑效率;若防灌凸起第一侧面与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夹角过大,则防灌凸起会对进油槽的进油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降低润滑效率。 另外,上述泵油凸起还可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高变速器壳体的刚度和强度。本技术提供的变速器壳体结构简单,可在不增加外部构件的前提下实现对轴承及变速器部件闻效的润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面延伸至所述进油槽边缘。 此时,可避免由于第一侧面和进油槽边缘之间存在距离而形成的死角,利于提高润滑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面与其相邻的所述泵油凸起的侧面形状相适应。 此时,第二侧面与其相邻的所述泵油凸起的侧面形成的过油通道更利于润滑油的流动,利于提闻润滑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面与其相邻的所述泵油凸起的侧面形成宽度为7-9_的过油通道;所述防灌凸起的高度为l_3mm。 进一步的,所述导油凸起为圆锥体;所述导油凸起的底面直径为6-10mm,所述导油凸起的高度为11.5-13.5mm。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泵油凸起沿以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为圆心的圆周等间距分布;所述泵油凸起的个数为3-5个;所述多个泵油凸起的高度均为l_3mm。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经过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 此时,从进油槽流入的润滑油可经过最短的路径流向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位置,进而进入中心轴的轴孔实现润滑。对进一步提高润滑效率十分有利。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向下凹陷形成泵油槽;所述导油凸起、所述泵油凸起和所述防灌凸起均位于泵油槽底面上;所述进油槽贯穿所述轴承安装槽的侧壁并沿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延伸至所述泵油槽侧壁;所述防灌凸起同时位于所述泵油槽侧壁上。 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包括变速器缸体、变速器壳体、轴承和中心轴;所述变速器壳体固定于所述变速器缸体上;所述变速器壳体为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轴承安装槽内;所述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变速器缸体内,并且所述中心轴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轴承上;所述中心轴内部具有轴孔,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导油凸起延伸至所述轴孔内;所述中心轴的工作旋转方向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多个泵油凸起的弯曲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进油槽的轴向中心线经过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进油槽位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底面中心所在水平面之上。 此时,安装于变速器缸体上的变速器壳体的进油槽的开口朝上,润滑油可通过重力作用流入,利于润滑油进入变速箱内部,对提高润滑效率十分有利。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变速器壳体主视图; 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变速器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B-B向剖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1)、导油凸起(3)、泵油凸起(4)和防灌凸起(5);所述外壳主体(1)上设有轴承安装槽(2);所述导油凸起(3)设置于轴承安装槽(2)底面中心位置;并且沿所述导油凸起(3)底部到顶部的方向,所述导油凸起(3)的横截面积逐渐递减;所述泵油凸起(4)具有多个,所述多个泵油凸起(4)均设置于所述轴承安装槽(2)底面,并从所述导油凸起(3)向外延伸;所述多个泵油凸起(4)沿以所述轴承安装槽(2)底面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方向弯曲;所述外壳主体(1)上还开设有贯穿所述轴承安装槽(2)的侧壁的进油槽(6);所述防灌凸起(5)设置于所述进油槽(6)沿所述多个泵油凸起(4)弯曲方向的下游的所述轴承安装槽(2)底面上;所述防灌凸起(5)具有与进油槽(6)相邻的第一侧面(51)和与泵油凸起(4)相邻的第二侧面(52),所述第一侧面(51)与所述进油槽(6)的轴向中心线(61)的夹角为41‑57°;所述第一侧面(51)和所述第二侧面(52)相交处形成延伸端,所述延伸端位于所述进油槽(6)的轴向中心线(6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银鸽,周友,刘学武,王开国,邵发科,段燕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