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以及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8332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8 03:03
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10)包括:转向用支架的封壳滑块支承部(59),其用于支承转向柱;封壳滑块(11),其用于固定车体侧构件(21)和转向用支架;树脂构件(12P);共用销(13);以及惯性作用体(15),在一次碰撞所产生的惯性作用下,配重部(15G)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随着移动而自支架侧第2孔(59I)拔出共用销(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固定于车体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封壳滑块(日文:離脱カプセル)的技术,即:在安装于车辆的转向柱被施加过大的负荷,转向柱被朝向车辆前方推压时,支承构造的一部分被切断,转向柱向车辆前方移动,从而保护驾驶员(操作者)不受方向盘顶撞(二次碰撞)。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946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815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在想要将支承构造的一部分切断而使转向柱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脱离负荷的设定值减小来进一步保护体重较轻的操作者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误动作。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支承构造的一部分切断而使转向柱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脱离负荷的设定值减小也能够在通常使用中抑制误动作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以及转向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到所述目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包括:转向用支架,其开设有支架侧第1孔和支架侧第2孔,用于支承转向柱;封壳滑块,其开设有封壳滑块侧第1孔和封壳滑块侧第2孔,用于固定车体侧构件和所述转向用支架;树脂构件,在所述转向用支架自所述封壳滑块脱离前的状态下,该树脂构件位于跨接所述支架侧第1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1孔的位置;共用销,在所述转向用支架自所述封壳滑块脱离前的状态下,该共用销位于跨接所述支架侧第2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2孔的位置;以及惯性作用体,在一次碰撞所产生的惯性作用下,配重部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随着移动而自所述支架侧第2孔拔出所述共用销。所述惯性作用体具有基部和利用狭缝分割所述基部而成的爪部,使所述共用销贯穿于所述狭缝,使所述爪部的表面与所述共用销的头部接触。在因通常使用中的冲击而导致安装于车辆的转向柱被施加有负荷的情况下,在转向柱被朝向车辆前方推压时,树脂构件承受剪切力,并且同样地共用销也被施加剪切力。因此,能够抑制树脂构件的断裂,能够抑制通常使用时的误动作。另一方面,在车辆发生了碰撞(一次碰撞)的情况下,惯性作用体拔出共用销,从而支承构造的一部分被切断,转向柱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脱离负荷的设定值减小,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能够缓和体重较轻的操作者的冲击。优选的是,所述惯性作用体具有基部和利用狭缝分割所述基部而成的爪部,使所述共用销贯穿于所述狭缝,使所述爪部的表面与所述共用销的头部接触。共用销利用头部和转向用支架或封壳滑块的表面夹持惯性作用体,惯性作用体的滑动接触面与转向用支架或封壳滑块的表面紧密接触。因此,在惯性作用体的滑动接触面与转向用支架或封壳滑块的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能够设定为在比较弱的冲击下能够抑制惯性作用体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爪部随着朝向所述基部去而自所述封壳滑块的表面到所述共用销的头部所接触的所述爪部的表面的距离增大。由此,惯性作用体在惯性作用下能够与移动量相应地向随着移动而自支架侧第2孔拔出共用销的运动转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是,所述配重部使所述惯性作用体的重心偏向靠近所述基部的位置。由此,能够设定惯性作用体进行移动动作的动作负荷的设定值。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共用销包括钩部,该钩部设于与所述头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定位于所述支架侧第2孔的缘或所述封壳滑块侧第2孔的缘。通过破坏钩部或者使钩部变形,能够将共用销拉入支架侧第2孔或封壳滑块侧第2孔,共用销随着惯性作用体的移动而被自支架侧第2孔拔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支架侧第2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2孔中的靠近所述共用销的所述头部的一者的直径比另一者的直径大。由此,即使共用销的姿态倾斜,也能够提高拔出概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是,在所述转向用支架或所述封壳滑块的表面设有引导表面,该引导表面用于引导所述惯性作用体在惯性作用下进行移动的移动方向。即使惯性作用体被施加含有旋转成分的力矩的负荷,惯性作用体也能够沿着引导表面拔出共用销。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的是,转向装置被所述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支承。由此,对于转向装置,能够将支承构造的一部分切断而使转向柱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脱离负荷的设定值减小,从而进一步保护体重较轻的操作者。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将支承构造的一部分切断而使转向柱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脱离负荷的设定值减小也能够在通常使用中抑制误动作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以及转向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具备电动马达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向柱的周围的侧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惯性作用体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共用销拔出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共用销拔出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俯视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实施方式5的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部分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的凸轮机构的凸轮转子的凸部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共用销拔出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22是实施方式7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垫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并不被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限定。并且,以下所记载的结构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结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而且,以下所述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实施方式1)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具备电动马达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向柱的周围的侧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将转向柱安装于车辆的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的脱离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沿着图3中的A-A方向看到的剖视图。利用图1~图5说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80的概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80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的车辆的前方简记作前方,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80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的车辆的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其中,该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包括:转向用支架,其开设有封壳滑块侧第1孔和封壳滑块侧第2孔,用于支承转向柱;封壳滑块,其开设有支架侧第1孔和支架侧第2孔,用于固定车体侧构件和所述转向用支架;树脂构件,在脱离前的状态下,该树脂构件位于跨接所述支架侧第1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1孔的位置;共用销,在脱离前的状态下,该共用销位于跨接所述支架侧第2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2孔的位置;以及惯性作用体,在一次碰撞所产生的惯性作用下,配重部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随着移动而自所述支架侧第2孔拔出所述共用销。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0 JP 2013-240259;2013.11.20 JP 2013-240261.一种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其中,该转向用支架的支承装置包括:转向用支架,其开设有支架侧第1孔和支架侧第2孔,用于支承转向柱;封壳滑块,其开设有封壳滑块侧第1孔和封壳滑块侧第2孔,用于固定车体侧构件和所述转向用支架;树脂构件,在所述转向用支架自所述封壳滑块脱离前的状态下,该树脂构件位于跨接所述支架侧第1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1孔的位置;共用销,在所述转向用支架自所述封壳滑块脱离前的状态下,该共用销位于跨接所述支架侧第2孔和所述封壳滑块侧第2孔的位置;以及惯性作用体,在一次碰撞所产生的惯性作用下,配重部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随着移动而自所述支架侧第2孔拔出所述共用销,所述惯性作用体具有基部和利用狭缝分割所述基部而成的爪部,使所述共用销贯穿于所述狭缝,使所述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伸治都丸裕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