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量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3418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0 17:34
一种发热量控制装置,其构成为具备:热通量传感器(10),其配置于相邻的第1、第2发热体之间;以及控制部(20),其控制第1、第2发热体的发热量。热通量传感器(10)具有如下构造,即: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基材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1、第2通孔,并且在第1、第2通孔埋入有由相互不同的金属形成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交替串联连接。控制部(20)基于从热通量传感器(10)输出的传感器信号,以使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控制第1、第2发热体的发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控制的发热量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发热量控制装置检测发热体的温度,并基于检测出的温度来控制发热体的发热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53034号公报然而,在欲使所层叠的多个发热体各自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一致的情况下,如上述的现有技术那样,一般在各发热体安装温度传感器,检测各发热体的表面温度,并以使各检测温度变得相同的方式控制各发热体的发热量。但是,根据各发热体的配置场所等,各发热体收到外部的影响不同。例如,在层叠了至少三个发热体的情况下,所层叠的多个发热体中的位于外侧的发热体容易受到外部温度的影响,因此向外部的散热量增多,表面温度降低。另一方面,位于内侧的发热体因相邻的发热体而成为隔热状态,因此向外部的散热量减少,表面温度增高。另外,在层叠了两个发热体的情况下,因各发热体的周围温度或各发热体向外部的露出面积不同等,各发热体的散热量不同。因此,会产生如下问题,即:即便以使各发热体的表面温度变得相同的方式而基于各发热体的检测出的表面温度来对各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调整,也无法使各发热体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形成为相同。此外,该问题在层叠了至少三个发热体的情况下特别显著。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在位于内侧的发热体与位于外侧的发热体向外部的散热量不同,各发热体的内部热量容易变得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执行发热体彼此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的均匀化控制的发热量控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具备:热通量传感器(10),其配置于邻接的第1、第2发热体之间;以及控制部(20),其对第1、第2发热体中的至少一方的发热量进行控制,并特征如下。即,特征在于,热通量传感器具有如下结构,即: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基材(100)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1、第2通孔(101、102),并且在第1、第2通孔埋入有由相互不同的金属形成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将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交替串联连接,交替串联连接的上述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产生与上述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相对应的电动势,控制部基于由热通量传感器产生的电动势,以使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来控制发热量。由此,以使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即,以使在第1、第2发热体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不存在差异的方式,对第1、第2发热体中的至少一方的发热量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执行第1、第2发热体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的均匀化控制。另外,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具备:第1热通量传感器(10a),其配置于层叠的第1、第2、第3发热体中的邻接的第1、第2发热体之间;第2热通量传感器(10b),其配置于邻接的第2、第3发热体之间;以及控制部(20),其对第1、第2、第3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控制,并特征如下。其特征在于,第1、第2热通量传感器这两者均具有如下结构,即: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基材(100)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1、第2通孔(101、102),并且在第1、第2通孔埋入有由相互不同的金属形成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130、140),将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交替串联连接,第1热通量传感器的交替串联连接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产生与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第1热通量相对应的电动势,并且第2热通量传感器的交替串联连接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产生与第2、第3发热体之间的第2热通量相对应的电动势,控制部基于由第1热通量传感器产生的电动势,以使第1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对第1、第2发热体中的至少一方的发热量进行控制,并且基于由第2热通量传感器产生的电动势,以使第2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对第2、第3发热体中的至少一方的发热量进行控制。由此,以使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第1热通量以及第2、第3发热体之间的第2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即,以使在第1、第2、第3发热体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不存在差异的方式,对第1、第2、第3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执行第1、第2、第3发热体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的均匀化控制。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的上述金属的至少一方是在多个金属原子维持该金属原子的结晶构造的状态下进行了烧结的烧结合金。由此,能够增大由交替串联连接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产生的电动势,能够实现热通量传感器的高灵敏度化。这样,通过使用高灵敏度的热通量传感器,能够高精度地执行各发热体的内部热量的均匀化控制。此外,该栏以及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各装置的括弧内的附图标记为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装置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发热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热通量传感器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热通量传感器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的均匀化控制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发热量控制装置所执行的内部热量的均匀化控制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图7中的步骤S2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图7中的步骤S3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图7中的步骤S4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发热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2是用于对比较例中的发热量控制装置所执行的内部热量(内部温度)的均匀化控制进行说明的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例的异常监控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例的异常监控装置所执行的异常监控控制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发热量控制装置是对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的发热量进行控制的装置。如图1所示,发热量控制装置具备:热通量传感器10和控制部20。电池1为锂离子电池或燃料电池等,并对行驶用马达等电气设备供给电力。电池1为层叠有多个电池组1a、1b、1c的结构。在本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热量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热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热通量传感器(10),其配置于邻接的第1、第2发热体之间;以及控制部(20),其对所述第1、第2发热体的至少一方的发热量进行控制,所述热通量传感器具有如下构造,即: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基材(100)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1、第2通孔(101、102),并且在所述第1、第2通孔埋入有由相互不同的金属形成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130、140),所述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交替串联连接,交替串联连接的所述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产生与所述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相对应的电动势,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热通量传感器产生的电动势,以使所述第1、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控制所述发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6.04 JP 2013-117753;2013.10.30 JP 2013-225551.一种发热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热通量传感器(10),其配置于邻接的第1、第2发热体之间;以及
控制部(20),其对所述第1、第2发热体的至少一方的发热量进行
控制,
所述热通量传感器具有如下构造,即: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
基材(100)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1、第2通孔(101、102),
并且在所述第1、第2通孔埋入有由相互不同的金属形成的第1、第2
层间连接部件(130、140),所述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交替串联连接,
交替串联连接的所述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产生与所述第1、第2
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相对应的电动势,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热通量传感器产生的电动势,以使所述第1、
第2发热体之间的热通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控制所述发热量。
2.一种发热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热通量传感器(10a),其配置于层叠的第1、第2、第3发热
体中的邻接的第1、第2发热体之间;
第2热通量传感器(10b),其配置于邻接的所述第2、第3发热体
之间;以及
控制部(20),其对所述第1、第2、第3发热体的发热量进行控制,
所述第1、第2热通量传感器这两者均具有如下构造,即:在由热
塑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基材(100)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第1、第
2通孔(101、102),并且在所述第1、第2通孔埋入有由相互不同的金
属形成的第1、第2层间连接部件(130、140),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石芳彦坂井田敦资谷口敏尚乡古伦央矢崎芳太郎清水元规宫川荣二郎田中康浩原田敏一斋藤启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