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射极耦合式放大的智能电网节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66486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0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极耦合式放大的智能电网节能控制系统,由EMI单相滤波器,与EMI单相滤波器相连接的可控硅整流器,与可控硅整流器相连接的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与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相连接的单相高频变频器,与单相高频变频器相连接的采样保护电路,与采样保护电路相连接的单片机;以及串接在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与采样保护电路的带通滤波低失真振荡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单相高频变频器与单片机之间还串接有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该电路具有稳定静态工作点、稳定输出电流和增大该电路的输入电阻,有效的提高了本系统的节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网节能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射极耦合式放大的智能电网节能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照明消耗的电能呈几何基数增加,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号召,智能电网的概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基础上的技术应用,能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保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中,变频节能路灯是组成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单元,而变频节能路灯的节能主要体现在控制器上,现在市场上使用的控制器绝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电感式镇流器,而电感式镇流器存在着如下诸多缺点:1、功率因数很低,加上补偿电容,一般也只能达到0.85左右,这使同样功率需要更大的供给电流,不得不增大专变(路灯变压器)的容量,增大供电电缆的直径,使成本增加;2、电感式镇流器工作在市电频率下,必须大量使用矽钢片,而制作矽钢片的材料是稀缺资源,不利于环保和稀缺资源的保护;3、电感式镇流器所消耗的功率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增加,加之没有保护功能,因此在灯管开路或者是短路的情况下,容易损坏镇流器及其附件。综上所述,目前智能电网变频节能系统中的变频节能路灯控制器不能有效的实现节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智能电网变频节能系统中变频节能路灯控制系统,所存在的不能有效实现节能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射极耦合式放大的智能电网节能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射极親合式放大的智能电网节能控制系统,由EMI单相滤波器,与EMI单相滤波器相连接的可控硅整流器,与可控硅整流器相连接的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与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相连接的单相高频变频器,与单相高频变频器相连接的采样保护电路,与采样保护电路相连接的单片机;串接在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与采样保护电路的带通滤波低失真振荡电路,以及串接在单相高频变频器与单片机之间的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组成。所述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由放大器P2,放大器P3,三极管VT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场效应管Q3,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4后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正极经电阻R21后与极性电容ClO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二极管D9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一端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lO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19,P极经电阻R18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N极与极性电容Cll的正极相连接、P极顺次经电阻R23、极性电容C12后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ll,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5,P极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电阻R30后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2,正极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32后与二极管Dll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22,一端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7,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P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26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3,P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4,P极经可调电阻R29后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单片机相连接的二极管D15,以及正极经电阻R28后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31、极性电容C15后与二极管D15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组成;所述三极管VT8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2的正极与二极管DlO的P极相连接、其输出端与单相高频变频器;所述放大器P3的输出端与极性电容C16的负极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4的负极还接地。所述带通滤波低失真振荡电路由二极管整流器U,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三端稳压电路,与三端稳压电路相连接的逻辑开关电路,以及串接在三端稳压电路与逻辑开关电路之间的带通滤波振荡电路组成;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的输入端与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相连接。所述带通滤波振荡电路由振荡芯片Ul,场效应管Ql,三极管VT4,正极经电阻R5后与三端稳压电路相连接、负极经极性电容C4后与场效应管Ql的漏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P极经极性电容C5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顺次经二极管D5、电阻Rll后与场效应管Ql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振荡芯片Ul的VCC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P极顺次经电阻R7、电阻R6后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8后与逻辑开关电路相连接的二极管D2,以及P极经电阻R9后与振荡芯片Ul的CT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lO后与振荡芯片Ul的VFF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4组成;所述振荡芯片Ul的FB管脚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CT管脚则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其GND管脚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l的栅极与三端稳压电路相连接。进一步,所述三端稳压电路由变压器T,三极管VTl,三极管VT2,三极管VT3,P极经电阻R4后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连接的二极管D1,负极经电阻R3后与二极管Dl的N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l,以及正极经电阻Rl后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组成;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分别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变压器T原边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集电极接地;所述变压器T原边的同名端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其副边的同名端经电阻R5后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其副边的非同名端则与场效应管Ql的栅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极输出端与极性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所述逻辑开关电路由放大器P,场效应管Q2,非门IC1,与非门IC2,P极经电阻R12后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正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非门ICl的正向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P极经电阻R13后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N极顺次经电阻R14、极性电容C8后与非门ICl的反向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7,P极顺次经电阻R15、电阻R17后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8,以及正极经可调电阻R16后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7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组成;所述与非门IC2的负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其正极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极性电容C9的正极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的负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7的负极经电阻R8后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7与电阻R15的连接点和二极管D8的N极分别与采样保护电路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射极耦合式放大的智能电网节能控制系统,由EMI单相滤波器,与EMI单相滤波器相连接的可控硅整流器,与可控硅整流器相连接的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与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相连接的单相高频变频器,与单相高频变频器相连接的采样保护电路,与采样保护电路相连接的单片机;以及串接在升压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与采样保护电路的带通滤波低失真振荡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单相高频变频器与单片机之间还串接有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所述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由放大器P2,放大器P3,三极管VT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场效应管Q3,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4后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正极经电阻R21后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二极管D9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一端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19,P极经电阻R18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N极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P极顺次经电阻R23、极性电容C12后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5,P极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电阻R30后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2,正极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32后与二极管D11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22,一端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7,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P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26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3,P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4,P极经可调电阻R29后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单片机相连接的二极管D15,以及正极经电阻R28后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31、极性电容C15后与二极管D15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组成;所述三极管VT8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2的正极与二极管 D10的P极相连接、其输出端与单相高频变频器;所述放大器P3的输出端与极性电容C16的负极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4的负极还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申川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