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1597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0 1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包括有锅体,其特征是:锅体由内锅体和外锅体构成,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设置有连接块,外锅体的中心开设有进火口;所述外锅体与内锅体之间形成内腔,该内腔包裹于所述内锅体的下表面外,内腔的下部形成有热量进口,该内腔的上部形成有热量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时,火焰从进火口进入内腔,使热量蔓延至整个内腔,这样不仅能够使内锅体受热均匀并迅速升温,还能避免热量直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而导致热量的快速流失,有效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了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厨房用具,尤其指炒锅,特别指的是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
技术介绍
炒锅作为一种烹饪用具,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不仅炒锅的样式推陈出新,制作锅体的材料也在不断改进。最初的炒锅多采用铁质材料制成,铁制炒锅质量重,使用不便;随着材料工艺的不断改进,现在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层复合材料来制作锅体,多层复合材料支撑的锅具虽然可以减少油烟,使热量传递均匀,但由于锅体比较厚,导致热效能低,热锅时间长。现有炒锅的锅体多为单层结构,其缺点是:火的热量流失比较大,热效率低,而且在户外有风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环境影响而导致烹饪效果不佳。现有专利号为201410855933.9,名称为“铜底炒锅”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文件,公开一种炒锅,它由锅邦和锅底组成,锅底是紫铜或铜合金的,锅底的边缘与锅邦的下口焊接在一起,锅内壁焊缝处打磨平。铜合金可保证锅底既导热良好又具有一定硬度;其最好选用铜含量不低于98%的氧化铝铜。锅底的内外壁电镀,其外壁最好发黑,因黑色锅底的热辐射吸收率高。该炒锅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来加速锅体的传热,但是其为单层结构,锅底直接与外界接触,不可避免地造成热量的向外流失,仍无法解决热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其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结构简单,热锅速度快,热量利用率高的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包括有锅体,其特征是:锅体由内锅体和外锅体构成,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设置有连接块,外锅体的中心开设有进火口 ;所述外锅体与内锅体之间形成内腔,该内腔包裹于所述内锅体的下表面外,内腔的下部形成有热量进口,该内腔的上部形成有热量出口。优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连接块包括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上连接块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上端,下连接块设置于所述进火口的外边沿。上述的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均为六块,六块上连接块均匀分布,六块下连接块也均匀分布。上述的连接块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结构,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内锅体的下表面相固定,其另一端与所述外锅体的上表面相固定。上述的连接块与所述内锅体、外锅体焊接固定、铆接固定或者螺钉固定。上述的外锅体的进火口的外边沿设置有固定部,下连接块的下端固定与该固定部上。上述的外锅体的半径小于所述内锅体的半径。上述的热量出口的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热量进口的截面宽度。上述的内锅体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的提手边。上述的提手边的外侧向下延伸形成环形的翻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其锅体由内锅体和外锅体构成,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用连接块连接,外锅体与内锅体之间形成内腔,并在外锅体的中心开设有进火口 ;使用时,火焰从进火口进入内腔,使热量蔓延至整个内腔,这样不仅能够使内锅体受热均匀并迅速升温,还能避免热量直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而导致热量的快速流失,有效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了能源。另外,外锅体的半径小于所述内锅体的半径,使内腔的截面呈月牙形结构,即内腔的下端间距大于上端间距,此结构有利于内腔中的热气形成热压力,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快速流失。内锅体上端形成的提手边以及翻边,方便了炒锅的搬运。【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的剖视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内锅体1、提手边11、翻边12、外锅体2、进火口 2a、固定部21、上连接块31、下连接块32、内腔4。如图1至图3所示, 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包括有锅体,其特征是:锅体由内锅体I和外锅体2构成,内锅体I和外锅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块,外锅体2的中心开设有进火口 2a ;所述外锅体2与内锅体I之间形成内腔4,该内腔4包裹于所述内锅体I的下表面外,内腔4的下部形成有热量进口 4a,该内腔4的上部形成有热量出口 4b。实施例中,连接块包括上连接块31和下连接块32,上连接块31设置于所述内腔4的上端,下连接块32设置于所述进火口 2a的外边沿。实施例中,上连接块31和下连接块32均为六块,六块上连接块31均匀分布,六块下连接块32也均匀分布。连接块的作用:其一,作为内锅体I和外锅体2之间的连接件,为内锅体I提供结构支撑;其二,炒锅使用时,内腔4内充满热气而会产生向外的压力,连接块能够在内锅体I和外锅体2提供向内的拉力来抵消向外的压力,从而有效防止锅体的变形。连接块均匀分布能够使各个连接块上的受力更加平均,有利于锅体结构保持稳定,提高了炒锅的使用寿命。将上连接块31设置于所述内腔4的上端,而下连接块32设置于进火口 2a的外边沿,这样能够尽可能地拉大上连接块31与下连接块32之间的距离,使内腔4两端连接点的距离尽可能地拉大,有利于保证内腔4结构的稳定。实施例中,连接块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结构,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内锅体I的下表面相固定,其另一端与所述外锅体2的上表面相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块与所述内锅体1、外锅体2焊接固定,加工方便,连接牢固。连接块与所述内锅体1、外锅体2之间的固定还可采用铆接固定或者螺钉固定。实施例中,外锅体2的进火口 2a的外边沿设置有固定部21,下连接块32的下端固定与该固定部21上。该固定部21的设置大大方便了下连接块32固定时的定位。实施例中,外锅体2的半径小于所述内锅体I的半径。实施例中,热量出口 4b的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热量进口 4a的截面宽度。外锅体2和内锅体I的主体均有球面结构,采用外锅体2的半径小于内锅体I的半径的设计,使内腔I啊的截面呈月牙形结构,即内腔4的下端间距大于上端间距;由于,加热过程中,火焰进入内腔4中使内腔4内充分热气,热气不断地向内腔4的上端上升,由于热量出口 4b的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热量进口 4a的截面宽度,即出气流量会小于进气流向,这样,在热气的上升过程中会在内腔4形成热压力,此压力的形成能够防止热量的快速流失。实施例中,内锅体I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的提手边11。实施例中,提手边11的外侧向下延伸形成环形的翻边12。设置提手边11大大方便了锅体的搬运,而翻边12的设置更方便了握手和搬运时的施力。本专利技术的炒锅具有双层结构,锅体由内锅体I和外锅体2构成,外锅体2与内锅体I之间形成内腔4,在内腔4内用连接块将内锅体I和外锅体2相连接,外锅体2的中心开设有进火口 2a ;使用过程中,火焰从进火口 2a进入内腔4内,最终使热气充满整个内腔4。热气充满内腔4,并对内锅体I进行加热,热气从内锅体I的底部包裹内锅体1,这样能够使内锅体I受热均匀,使内锅体I快速加热;由于内腔4的设置,将热气包裹于内部,避免热气与外界直接进行热交换,这样能够防止热量快速地向外流失,避免了热量的浪费,有效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了能源。—般在一道菜煮完,煮下一道菜前都需要对锅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锅体与水接触对带走大量的热量,而内腔4的设置能够保留一部分的热量,使下次进行烹煮时,这些剩余的热量有利于锅体的迅速加热,大大减小了热锅时间,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主权项】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炒锅,包括有锅体,其特征是:所述的锅体由内锅体(1)和外锅体(2)构成,所述的内锅体(1)和外锅体(2)之间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的外锅体(2)的中心开设有进火口(2a);所述外锅体(2)与内锅体(1)之间形成内腔(4),该内腔(4)包裹于所述内锅体(1)的下表面外,所述的内腔(4)的下部形成有热量进口(4a),该内腔(4)的上部形成有热量出口(4b)。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